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聲樂教學中學生演唱問題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民族聲樂的不斷發展,現代觀眾更高的審美要求,民族聲樂在保證自身的地域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借鑒了美聲演唱的科學方法,使得作品的演唱音域變的更加寬廣,難度更大,賦予了民族聲樂更鮮活的生命力。隨著民族聲樂藝術的不斷傳承壯大。大型晚會的開場序和尾聲中都會出現許多傳遞正能量、歌頌新時代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民族聲樂特有的旋律、行腔咬字、特有的語言、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更加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學生學習民族聲樂,再民族聲樂教學中,民族聲樂教師就要傳遞給學生正確的民族聲樂概念、民族聲樂特點、了解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歷程。通過在民族聲樂教學當中,及時發現民族聲樂學生常見的突出問題,經過教師認真細致的分析研究民族聲樂遇到的問題,不斷的反復琢磨訓練實踐,解決民族聲樂教學當中的遇到的問題。讓民族聲樂的路子越來越寬廣,越來越通暢。發揚傳承壯大民族聲樂這么藝術。
【關鍵詞】民族聲樂概念;聲樂教學特點;發展歷程;解決教學演唱問題
一、民族聲樂概述
(一)民族聲樂的概念
民族聲樂的概念非常復雜,學派眾多,都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通過翻閱大量關于民族聲樂的書籍,不同的學者對其概念的定義有所不同。不管定義如何不同,大家公認的最專業的定義就是我國專業的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音樂院校都是經過自己長年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觀點和見解。目前在民族聲樂界公認的概念是:我國音樂院校的民族聲樂專業代表。它與傳統的民歌、說唱和戲曲專業有所不同,它是在民族聲樂本身的演唱特點基礎之上,借鑒了西洋唱法的科學發聲方法,加上自己獨特的語言、唱腔、咬字,特殊的情韻。形成獨特的演唱方法,具有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
(二)民族聲樂教學的特點
民族聲樂演唱的特點是通透、圓潤、明亮。對聲樂演唱者的先天條件要求極高,要有干凈、通透的音質是關鍵,結合聲、情、字、味、表、養、像等7個方面對民族聲樂演唱者進行教學,運用好民族聲樂美學原則的標準,兩者充分的結合好。使其民族聲樂演唱音域變的寬廣,氣息更加靈活自如,咬字更加準確科學,情感更加充沛,形成獨樹一幟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語言表達民族聲樂作品來傳遞情感,使其與觀眾達成共鳴,達到身臨其境、情感交融的特殊意境。因此民族聲樂教學特點就要抓住這些關鍵詞的特點,深入細致的先分解再整合。整合后再局部。把整體的立體感、空間感、距離感滲透到局部的七字標準中去,形成獨特的民族聲樂教學特點。
(三)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歷程
遠古時期,勞動人民在勞作時通過唱歌的方式來緩解勞動時的枯燥疲勞,為了增添勞動時的興趣。吼出了民族聲樂的原始雛形。隨著歲月的不斷流逝,早期歌曲的類型不斷增多,歌曲不斷發展,經過漫長時期的沉淀積累總結整理,最終形成了我國的獨特民族聲樂藝術。20世紀出現了以蕭友梅、趙元任等為代表的一批音樂家,他們將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作品與西洋先進科學的音樂理論進行融合,創造出區別于早期的新的民族聲樂作品,并將新的民族聲樂作品推向世界。解放后,隨著信息的更加多元化,音樂創作者們熱情更加高漲,創造出更多積極向上的優秀民族作品,經過民族聲樂的不斷演變發展,涌現出了一批深受群眾愛戴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如郭蘭英、郭淑珍等。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20世紀民族聲樂更加繁榮,在民族聲樂創作上取得更大的進步,一批優秀的作曲家涌現出來,如:徐沛東、趙季平等。這為民族聲樂的不斷發展和民族聲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民族聲樂教學中學生的常見問題
(一)歌唱站姿
民族聲樂教學中,遇到很多學習民族聲樂的學生,他們在歌唱時的站姿特別隨意,從而找不到正確的歌唱發聲支點。正確的自上而下的通道感。解決此類問題,首先學生的站姿要背挺直,肩放松,兩腳與肩同寬,兩腳掌深深地的抓住地面,臀部和腰上要有力,頭要正、頸要直,兩眼平視前方且往上45度,鼻腔吸開。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歌唱體態,讓學生的通道自上而下,感覺自然協調。有些學生的歌唱站姿身體都是特別不協調,兩腿一長一短,肩膀一高一低,這樣很難建立一個垂直上下的歌唱通道,沒有好的歌唱站姿,就不會有一個好的歌唱通道。因此學生的歌唱站姿是唱好民族聲樂的決定因素。必須嚴格要求,反復強調,形成肌肉記憶。
(二)過度用嗓
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發現,不管教師如何示范正確的發聲方法,學生總是用嗓子擠卡壓著唱,通過長期的教學總結的經驗,越是按照自己本能唱出的聲音都是錯的,任何技術都應該跟本能的聲音朝相反的方向領悟琢磨,就會得到一個正確的科學的聲音。學生在初學民族聲樂的時候,誤認為聲音特別的亮尖響就是正確的,實則是因為過度用嗓擠卡壓的聲音。再歌唱的時候,自身聽到的聲音是口腔到耳朵的近距離聲音。當演唱的聲音傳遞給第三方觀眾時,聲音則是經過空氣傳播一段距離到達聽者的耳朵里,所以自己聽到的聲音跟觀眾的聲音完全不同。學生在自己的歌唱中應該聽到的聲音要小,而不是大。自己腰上的力量要有,而不是嗓子感覺癢疼麻。傳遞給聽眾的聲音應該像鵝毛般的溫暖,而不是像一把尖刀那樣的。減少過度用嗓,正確科學的用嗓是唱好民族聲樂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咬字吐字
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發現,初學的民族聲樂學生因為受到各地域的原因,學生長期都是在講當地的方言,所以很少說普通話,恰恰民族聲樂演唱就是要在旋律上用精準的普通話說話。所以民族聲樂的語言就是運用特別精準的普通話。所謂“字正腔圓”,就是首先要求字要精準。然后演唱的腔體通道才正確,氣息才能準確的再通道內拖著混合好比例聲音帶著高位置送出來。再教學過程中,就要用到民族聲樂中的“十三轍”,根據其內容和特點,“十三轍”洪亮級包括江陽、中東、言前、人辰、發花。演唱時響亮、開朗、明快。柔和級包括遙條、懷來、梭波、由求。演唱時溫柔、暗昧。細微級包括灰堆、也斜、姑蘇、衣七。演唱時細膩、委婉。它們是咬字吐字、收聲歸韻的重要理論依據。通過民族聲樂教學中,日積月累的反復運用訓練,使其學生再普通話訓練上有所進步。咬住字頭,拉長韻腹,歸韻。咬字吐字變的更加準確科學,為民族聲樂的演唱打好堅實的基礎。咬住吐字又是唱好民族聲樂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民族聲樂教學中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對于民族聲樂演唱的陌生
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發現,很多初學學生對民族聲樂的發展、特點、背景等沒有去認真了解。沒有去了解民族聲樂演唱的地域風格、進程演變、美學原則,只是學習實踐演唱,這樣唱出的聲樂作品非常的淺顯。現在的學生大多是00后以后的學生,他們對新鮮事物特別的好奇,喜歡一些流行音樂、說唱音樂等,對傳統的民族聲樂了解甚少?;A的音樂都是現代的流行音樂,現在音樂的旋律和語言是特別的簡單浮躁,如曇花一線,博大眾眼球的音樂,而傳統的民族聲樂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淵源傳承發展而來,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辭藻華麗,旋律優美而情感細膩豐富。所以學習者更要了解其歌詞背后的含義,了解作品旋律的曲式結構、和聲和配器的運用,真正的用情感表達。這就要求學生要具有綜合的能力。掌握了各種能力,熟悉了民族聲樂藝術的綜合特性,這樣才能完美的詮釋。因為現在的學生對民族聲樂演唱的陌生,都喜歡用通俗的語言去演唱民族聲樂,使其民族聲樂的真實魅力無法表達,解決此類問題,必須要潛心認真的學習語言,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民族聲樂獨特的風格去詮釋任何一首藝術作品,做到精準、精確。
(二)害怕唱高音
害怕唱高音估計是所有學生面臨的共同問題,初學時候大家年輕富有活力、嗓音條件好,每名學生都會大喊大叫的演唱,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過度用嗓演唱不但沒有任何進步,而且對聲帶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了解了這個問題以后,接下來再聲樂教學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教學了,多讓學生唱一些音域不大的藝術歌曲,訓練學生對藝術歌曲的把握,掌握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不同作曲家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鍛煉學生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演唱風格,打破千人一面的演唱風格,讓學生全面科學自如發展。再發聲訓練時,采用搭橋練習,讓學生順著把高音帶出來。這樣既不會對聲帶造成傷害,又可以把高音順帶出來,增強高音的訓練質量。讓自己知道自己有高音,變得自信,從而不再懼怕唱高音,很多時候是學生不規范的直接唱高音,造成高音嘶啞、唱破,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讓自己畏懼高音。害怕再觀眾面前唱高音。掌握了科學的演唱方法以后,不管在任何的場合下,都會對聲樂演唱充滿自信,對自己歌唱能力產生自信,不再害怕唱高音。
(三)對民族聲樂咬字吐字的不準確
民族聲樂演唱中吐字咬字不準確的原因是因為平時沒有養成正確的說話習慣,沒有運用全身歌唱的理念去詮釋說話時候的吐字咬字,究其原因,就是要先嘆氣,后放松,嘆到哪里從哪里吸,吸到哪里從哪里吐字咬字。牙冠打開,鼻腔吸開、軟腭抬起,帶著位置夸張吐字咬字。民族聲樂演唱最佳的狀態就應該是在旋律上說話,對作品進行科學的二度創作,讓冷冰冰的音符變成跳動的帶有畫面感的靈動音符,再此過程中就是要經過精準富有情感韻味的咬字吐字,把聲音傳遞給觀眾,從而引起所有人的共鳴。知曉咬字吐字的重要性以后,再民族聲樂教學中就是要單獨訓練學生的吐字咬字,通過學習民族聲樂中十三轍特點,讓學生一個字一個字的訓練,咬住字頭,拉長韻腹、然后歸韻。再這基礎上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讓氣與字充分結合,達到以字帶聲,以聲傳情,情景交融。學生產生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引起對咬字吐字的重視。
四、解決民族聲樂教學中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民族聲樂演唱的氣息共鳴
民族聲樂教學中,解決演唱問題的根源都源于一口氣,明朝魏良輔曾說過:“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只有把氣息練習好就成功了一半。有了好的氣息加上自己良好的音質,通過后天不斷訓練,日積月累。結合每首民族聲樂作品不同的特點,就能夠演唱出圓潤、有穿透力、富有真實情感共鳴的民族聲樂作品。民族聲樂演唱的氣息是動力之源,強大氣息能力是整個演唱過程的關鍵,在平時的練聲過程中,都是在訓練氣息,a、ei、i、o、u等。演唱訓練中母音的訓練很重要,母音選擇正確了加上氣息的包裹經過通道傳遞出去。就能獲得漂亮的音色。學生可以先練自己唱起來感覺輕松容易的母音,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個好的效果。然后用同樣的位置和感覺,把自己不熟悉的母音帶出來。一般情況下女生閉口母音比較容易唱,男生的開口母音要好一些,開口閉口母音練習好,通過正確的咬字帶聲,這樣吸下來的氣息就會有的放矢的通過通道經過聲帶軟腭抬起越過口腔,穿過鼻腔,從眉心中送出體外,混合比例氣息聲音和金屬色彩的共鳴都得到了。
(二)民族聲樂演唱的情感
民族聲樂作品由于受到地域風格的不同,南北方的差異。創作出的作品都很有各民族地域特色風格,代入感極強。各個民族的聲樂作品也有自己獨特的節奏特點和旋律特色。讓演唱者一唱就把觀眾帶入不同的民族當中去,如新疆、西藏、內蒙古的藝術作品。加上獨特的地域特色樂器伴奏,演唱者就必須用充足的情感和情緒去了解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的背景,用真實的情感打動聽眾。最終傳遞給聽眾的是作者所表達的作品的真實情感和內涵。學生在進行作品二度創作時候必須要深挖音符旋律歌詞背后的意思去用充沛的情感詮釋藝術作品。以字帶聲,以聲傳情,情景交融才是民族聲樂演唱的靈魂所在,讓觀眾通過演唱者的演唱營造出一幅幅的動態畫面,還原作曲家真正想表達作品的藝術內涵,引起觀眾的共鳴,讓冰冷的曲譜帶著歌者的情感傳遞出活靈活現的畫卷。這一因素是解決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關鍵所在,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傳遞至關重要。
(三)民族聲樂演唱的位置
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發現,很多初學的學生由于受氣息、咬字、腔體等各種因素的原因,聲音的位置都特別的低,都集中在口腔里,軟腭沒有抬起,沒有打著哈欠做出口腔空間感,聲音顯得特別擠卡壓。要想解決此類位置問題,就需要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高位置。高位置具體是什么位置,這個聽起來似乎非常抽象,簡單的來說就是眉心,就是眉毛的中間位置,感覺聲音是從這個位置發出來的,這也就是大家普遍認可的面罩唱法,夸張咬字的同時打哈欠,感覺聲音經管道穿過鼻咽腔,經過眉心傳遞到遠方,讓聲音的線條拉長,感覺到聲音跟發力的支點有距離感,而且距離越遠越好,讓聲音有立體感,空間感,距離感。高位置的演唱讓民族聲樂有了更高的演唱技術要求,讓聲音插上了翅膀。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解決此類問題,讓學生多練習哼鳴,其中包括開口哼鳴,閉口哼鳴。很容易找到高位置的感覺。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先嘆氣,后放松,嘆到哪里從哪里吸,吸到哪里從哪里唱。夸張咬字,嘴放松,把牙關打開,鼻腔吸開。氣息混合著適當比例的聲音穿過鼻咽腔從眉心傳遞到遠方。這樣就很容易找到高位置的感覺,讓聲音變的更有穿透力,高位置就是這樣產生的。這是解決民族聲樂教學中位置因素的關鍵。通過民族聲樂教學發現的幾類突出問題,經過深入的研究分析,最終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學生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通過正確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再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反訓練、琢磨、領悟。再反過過來結合正確的理論知識比對,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一個好的民族聲樂音色要從七個方面去比對,聲、情、字、味、表、養、像。運用氣息共鳴咬字位置去融合這七字標準理論,最終就可以獲得一個真正的好的聲音。民族聲樂教學的探索研究一直在路上,隨著時代的進步永遠不會停止,藝術永遠都是盡善盡美。運用好國外先進的科學的發聲方法加上中國特有的民族聲樂唱腔語言,借鑒好通俗音樂的流動自然歌唱,加上充沛的情感,精湛的表演。民族聲樂教學道路任重道遠,民族聲樂演唱道路越來越寬闊通暢。
參考文獻:
[1]蔣占武.民族聲樂美學原則和七字標準理論對民族聲樂演唱者審美意識的重要性[J].中國民族博覽,2021.
[2]蔣占武.通過西洋唱法的民族化分析民族聲樂教學改革[J].人間,2016.
作者:蔣占武 單位:寧南縣青少年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