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美學探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因其生動、直觀、迅捷、深入、貼近等屬性,越來越被媒體廣泛運用,且深受觀眾喜愛。這種形式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美學也早已滲入其間。本文從出鏡報道的語言美、姿態美、個性美等方面展開思考,以期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有所收獲,為提高記者和主持人在出鏡報道中的美感做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美感;審美感受
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被媒體廣泛運用,且深受觀眾歡迎,無論是新聞的現場報道還是節目的外景主持,都離不開記者主持人在其中的穿針引線、恰當表達。尤其是主持人,因其本身的專業優勢和采編播一體化的時代要求,在語言、形象、形體、表述方式等方面具備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而成為各類型節目出鏡報道的主力軍。出鏡報道是一種有聲語言與畫面語言疊加的傳播過程,無論對于創作者還是受眾而言,其本身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通過審美情感的運動,能夠更好地達到認知的目的。如今美學已廣泛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出鏡報道與美學的融合已是日益深入。
一、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的語言美
1.語音規范呈現普通話之美
出鏡報道是聲音和畫面疊加、視覺與聽覺合一的傳播樣式,具有人際傳播特點,其中有聲語言的直接傳播作用尤為突出,人們的審美意識也逐漸滲透其間,使得語言越來越具有審美屬性。準確規范的普通話語音對公眾有著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也是交流能否順暢、表達是否清晰、受眾能否有效理解的保證,是記者、主持人進行出鏡報道的基礎。曾經,央視記者史可為在出鏡報道中,由于普通話不標準、方音太重、含混不清,造成觀眾聽不明白、理解困難,使得報道效果大打折扣。這種出鏡報道既毫無語言魅力也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飽受觀眾詬病也不足為奇。而白巖松、董倩等主持人,在出鏡報道中調值標準、發音清晰、飽滿圓潤、幅度適中,良好的普通話語音及易于大眾接受的語音美感,為其報道成功奠定了基礎,也是他們深受觀眾喜愛的原因之一。記者主持人應當接受正規、專業、系統的普通話發音訓練,才能承擔出鏡報道任務,滿足基本工作需要。
2.語言節奏恰當呈現現場感之美
出鏡報道中,有聲語言的節奏應由整體報道內容和現場具體情況生發出來,記者、主持人在報道中語流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都與思想內容和內心情感的運動密不可分。郭沫若曾說過:“先揚后抑的節奏便沉靜我們,先抑后揚的節奏便鼓舞我們?!闭Z流的高低、強弱、快慢、停連都是體現節奏的主要要素。2021年4月20日,央視記者劉驍騫直擊“弗洛伊德遭跪壓致死案”判決結果時,在前半段的出鏡報道中,他先是低沉緩慢地說:“大家現在在仔細地傾聽,陪審團成員可能會隨時宣布(結果)。”表現出了與現場人群一致的屏息靜氣的緊張等待狀態,之后停頓了大約6秒鐘,呈聆聽狀,當群眾的歡呼聲響起后,劉驍騫上調了音量和語速說:“消息傳來,陪審團成員作出了有罪的裁決,所以大家聽見現場的示威者、抗議者都在歡呼,因為這個結果是他們期待的結果,這個歡呼聲就是慶祝肖萬的定罪成立?!闭麄€出鏡報道既與現場群眾由焦急、期盼到沉痛、釋放的情緒變化相統一,也清晰傳達出現場人物、環境、氣氛等具體情況,使各種傳播終端前的廣大受眾都能夠迅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恰當的語言節奏在出鏡報道中的成功運用,所呈現出的[摘要]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因其生動、直觀、迅捷、深入、貼近等屬性,越來越被媒體廣泛運用,且深受觀眾喜愛。這種形式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美學也早已滲入其間。本文從出鏡報道的語言美、姿態美、個性美等方面展開思考,以期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有所收獲,為提高記者和主持人在出鏡報道中的美感做出有益探索。[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美感審美感受[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識碼]A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的美學思考DOI:10.13854/j.cnki.cni.2022.07.041現場感客觀、真實、簡潔之美。
3.語義清晰體現新聞語言之美
出鏡報道通過有聲語言快速準確地傳遞現場信息,是記者、主持人的必備素養。融媒體時代,這種報道由于受到傳播終端種類、節目時長、現場情況及記者、主持人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則需以具有簡潔、樸素、立體、流暢之美的口語化新聞語言呈現。只有記者、主持人與受眾真正建立起適用于各種信息傳播終端的人際交流語境,達到報道語言簡潔凝練而不啰嗦冗長、生動有形而不扁平片面、精確樸實而不過多修飾、抑揚得當而不繞口蹩腳,使受眾清楚明白地接收到記者、主持人想要傳遞的信息,才可以說報道是成功的。2021年春運第一天,央視記者梁燁在杭州火車東站報道疫情影響下的特殊春運:“候車大廳空空蕩蕩,我報道春運這么多年,像這樣的場景還真是第一次見。我可以給你看一下我手里的這張照片,去年春運的時候我就站在這里,(這是)春運首日這個大廳的場景。而現在通過鏡頭可以看到,人幾乎是沒有的,雖然說現在是晚上,人自然會少一點,但在今天上午的時候,我現在所站的位置從頭往里數13排都幾乎是沒有人的?!笔紫攘簾钪苯忧腥胄畔Ⅻc,說明候車大廳“空空蕩蕩”,之后用一張去年春運場景的照片與受眾形成互動,牽引受眾建立起交流的語境,使受眾引發內心震撼與強烈共鳴。之后出鏡記者的有聲語言和鏡頭語言相疊加,更為精準立體地展現今年杭州東站的冷清、空曠,讓受眾在樸素、平實的語言中,在立體、豐滿的報道中感受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決心。這樣清晰、準確、生動、立體的口語化新聞語言表述,即便只截取記者、主持人的出鏡內容做一個碎片化的短視頻,也能夠滿足受眾獲取基本信息和對新聞語言的審美需求,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
二、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的姿態美
姿態,指神情舉止、容貌體態,能夠展現人的風格、氣度等。美是理念,理念的最淺近的客觀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種美就是自然美。在出鏡報道中,姿態美則體現為記者、主持人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形體動作、服裝發型等副語言的應用不僅自然、合時宜,同時還能夠通過這些副語言的補充表達,將內心感受外化為個人的素質、魅力,以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從而使受眾由此獲得更好的收視體驗。2021年4月,央視記者孫雨彤在報道臺灣遭遇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旱情時,在日月潭游船碼頭附近,她單膝觸地呈半跪姿勢,右手指著腳下龜裂的土地,眉頭微蹙、神情莊重地介紹現場情況。隨后在報道身后原本應浮在水面上而由于干旱現裸露在湖灘上的棧橋和浮排時,她則起身站立,身體和頭部略往右后方轉體,手指棧橋處。從半跪到起身,從神態到動作,孫雨彤不僅用這些副語言與攝像師默契配合完成出鏡報道,也傳遞了她對臺灣人民的關切之情。隨著媒體融合的日益加深,出鏡報道的內涵不斷外延,新聞現場報道、體驗式報道、沉浸式報道、Vlog等,記者、主持人在出鏡報道中副語言使用的自由度得到提升,補充表達的范圍逐步擴大,個人魅力的展現也越來越凸顯。正因如此,更要強調出鏡報道的姿態美,將美學理念融于其中,處理好取與舍、拙與巧、皮毛與本質的關系,既要提升大眾的審美情趣,也需要我們不斷開拓新的更廣闊的美學空間。
三、融媒體時代出鏡報道的個性美
出鏡報道的場景處在更為開放的時空中,在報道中發揮的余地較大,出鏡記者、主持人可以邊走邊出鏡,也可以運用景別變化出鏡,還可以拿著道具出鏡。這就要求記者、主持人有靈敏的反應能力和恰如其分的智慧表達,這一切都是思維能力與思維方式的展示與體現,是記者主持人政治思想、業務能力、道德修養等綜合素質的整體外化表現。因而其“個性化”即“智慧性和思維的獨特性”,決定了報道內容的思想性和傳播力,也應當成為出鏡報道的審美取向?!皞€性美”的出鏡報道理念在融媒體時代還應當意味著對受眾更為細致入微的關懷,記者、主持人運用“個性化”的手段連通更深、更新層次的大眾傳播。例如,新近認可度較高的央視出鏡記者王冰冰,在報道中所呈現出的胸有成竹、甜美可親、青春活力和扎實的業務能力等獨具魅力的優異品質,是其深受受眾喜愛的重要因素,其卓越的親和力感染力,體現了對新聞事件本身和對受眾的熱情關切,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新聞節目增加了不少吸引力,被受眾稱為“有著治愈笑容的記者”,她獨特的“個性美”也順應了央視接地氣、走向尋常百姓的新聞方向。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張超.出鏡報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08.
[4]高國慶.播音主持美學論崗[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蔣善美 單位:蚌埠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