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商品價格帶動消費品價格水漲船高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影響,3月份國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高位運行,并傳導至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使得CPI同比小幅上漲。近期披露的3月份數據顯示,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已帶動消費品價格同步上漲。
一、同步
3月份PPI同比增長8.3%,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但仍處于高位區間,而CPI同比上漲1.5%,漲幅比上月有所擴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3月份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推動國內市場原油、煤炭、銅、鋁、鎳、小麥等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并沿產業鏈向中下游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傳導。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業制造業出廠價格同比漲幅較大,生活資料PPI中一般日用品出廠價格同比漲幅已攀升至1.9%。3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尤其是國際油價上漲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正在影響國內的PPI和CPI。“雖然年內PPI下行趨勢比較確定,但當前PPI仍處于相對高位,大宗商品漲價的苗頭仍然存在,未來漲幅回落斜率或有所放緩。”上海鋼聯黑色產業研究員李爽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3月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強勢上行,由于受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影響,國際油價高位震蕩,天然氣價格反季節上行,有色金屬價格普遍上漲,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受到較強的外部傳導壓力。
二、壓力
近期全國多地散發新冠肺炎疫情,或將進一步影響CPI走向,目前看國內通脹的壓力整體可控,但由于3月份CPI和PPI的“剪刀差”收窄,主要是受到上游大宗商品價格驅動影響,在國內需求整體恢復較慢的情況下,依然面臨較大的經濟增長壓力。3月份,非食品價格上漲0.3%,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25個百分點。非食品中,能源價格上漲帶動工業消費品價格環比上漲1.1%,漲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王立坤認為,近期疫情散發多發,部分地區生活物資出現短缺,價格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此外,疫情引發多個地區防疫措施升級,交通運輸效率下降,物流配送人員減少,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CPI走向。但綜合來看,國內通脹水平仍處于低位區間,通脹壓力整體可控。李爽表示,目前,國內疫情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物流受阻、消費下降等方面。以黑色商品為例,疫情導致鋼材外運不暢,庫存增加,出現供需錯配的現象。同時,原料端運輸不暢,導致部分鋼廠因原料采購困難而成本上升。此外,疫情影響工地的開工率,進而影響消費,也使得近期房地產政策松綁的效果延后顯現,影響到有色、黑色等大宗商品需求的復蘇進程。
三、前景
國內國際的不確定性因素或在下半年持續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走向。王立坤認為,地緣政治因素加劇了全球經濟“滯脹”風險,此外,美歐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將退出疫情初期的貨幣寬松政策,美聯儲加息步伐將有所加快,預計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推動能源、基本金屬等工業原材料類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而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全球糧食短缺問題恐有所加劇,預計今年糧食價格將維持高位。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4月12日發布的《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稱,大國博弈愈演愈烈和重大地緣政治沖突影響持續發酵,國際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陡升成為年度重要特點,恢復與轉型中的風險問題將成為油氣行業須防范的重要內容,2022年國際油價將高位震蕩,不排除短期油價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的可能性。李爽分析,今年上半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還會保持在高位水平。一方面,地緣政治沖突和歐美國家對疫情的開放政策將使得市場避險情緒迅速升溫,以能源為首的大宗商品價格再度快速上漲,而歐美等海外發達經濟體已逐步放開疫情管控,生產和需求的恢復,尤其是出行需求的快速釋放,將帶動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表現出極強的環比上漲動能,今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價格很難見頂。另一方面,美聯儲加息周期開啟,并不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會馬上見頂回落。從一般歷史規律看,進入加息周期后,商品價格不會馬上見頂,而是在通脹開始受到遏制后,商品價格才開始出現見頂回落跡象。而從國內因素看,對于由國內基本面主導的品種,仍需須關注國內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以鋼材為例,國內宏觀經濟基本面對消費的影響、產業政策對供給的影響,以及行業政策對房地產這類關鍵部門的影響等,都是影響國內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未來可能實施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將影響到市場預期和大宗商品消費。王立坤指出,保障國內大宗商品供應鏈安全,首先是要加快提升國內大宗商品供給保障能力。可重點提升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全球供給缺口較大的原油、天然氣、小麥、食用油、電解鋁、電解鎳等產量或產能。此外,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大宗商品,要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避免過多依賴單一市場。
作者:張一鳴 單位: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