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陶藝泥條成型實驗教學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以泥條成型教學為例,探索適合地方性綜合院校美術學非陶藝專業學生的陶藝課實驗教學方法。主要從陶藝泥條中感受與認知、拓展設計思維、完善作品制作、課程多元評價四部分展開論述,就如何以材料體驗為基礎,有效引導學生為陶藝主題創作進行創意設計和實踐研究。以黏土、釉料為主要材料的“陶藝”,是通過造型、裝飾、燒制等藝術創作完成的現當代藝術作品。它區別于傳統的生活用瓷,是一種融平面、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及陶瓷工藝于一體的,脫離了陶瓷實用功能的綜合藝術。陶藝產生初期,藝術家有意弱化器物的實用性,摒棄了陶瓷的對稱、光潔、精致等傳統審美,轉而追求不對稱、稚拙、原始甚至怪誕之美。黏土在他們手中展現出讓人驚嘆的潛能和靈動的生命力,這使人們相信,陶瓷制作不僅是實用工藝,還可以是藝術創作。這種創作強調陶藝的本體特征,是藝術家宣泄情感和張揚個性的自我表現。陶藝不同于平面繪畫等藝術,其作品大都是中空的立體形態。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陶藝制作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對三維空間形態的觀察理解與創意創作能力。陶藝課作為高校美術和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和能力拓展課,與具體的專業相比,在培養學生創意性思維和創新性實踐能力方面顯得獨特而實用。筆者以湖北民族大學美術學班級的陶藝課“泥條成型”單元為例,探索地方性綜合院校美術學非陶藝專業學生的陶藝課教學方法。重點研究如何以創意思維為主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掘創意靈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探索集創意性、開放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關于陶藝泥條成型
“泥條成型”簡而言之,就是以泥條為基本單位,進行陶藝形態塑造的一種造型方法。泥條成型法適用于陶藝的各種形態塑造,是陶藝多種成型手法中適用范圍最廣、造型表現力最強,且最適合初學者的造型方法。泥條成型法通常與手捏成型法結合使用,稱為“手筑”,指不借助任何工具,純粹用手制作。泥條成型法中最常用的是盤筑,操作方法是先將黏土拍成底板,再另取黏土制成長條,從底板處開始,根據造型特點將泥條按從下至上逐漸增大或縮小的規律,一圈一圈層層盤疊。在此過程中,泥條可以彎曲、捏合成所需形態。泥條本身可以有粗細、形態、肌理的變化,自由度和隨意性較強,使造型呈現不規則的自然美。除盤筑外,還有泥條的搭建、編織、纏繞等成型方式,為創作者抒發情感、表達觀念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結合個人創作和教學經驗,將泥條成型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從泥條自身的干濕程度和形態特點來看,其有多種呈現方式,可以是泥漿在石膏板、石膏模上流淌、凝固、累積出來的具有流動性和生命感的泥條;可以是用干濕適宜、具有良好可塑性的黏土手工搓出的細長圓柱體泥條,規整、圓潤,帶有曲線的柔軟和流暢感;可以是從干燥平整的泥板上切割出來的方體泥條,具有直線形體塊的簡潔、利落和硬朗;可以是手工揉捏、按壓出的任意形態的泥條,帶有手掌的紋理,隨性、樸實且自由;也可以是用特殊工具擠壓出的各種形狀的泥條,這些呈現方式豐富了泥條自身的形態語言。第二,從泥條與泥條之間的排列、組織方式來看,有盤筑(水平壘疊、傾斜壘疊、彎曲壘疊等)、圈筑(將泥條分段,每段圍成一圈,層層疊加向上筑成器物)、堆疊、搭建、編織、纏繞穿插等幾種,可以依據造型的需要進行設計和制作。第三,從用泥條成型法制作的陶藝整體造型特點來看,有表現具象造型、表現抽象造型和表現意象造型之分。
二、課程教學設計
1課程教學設計
泥性的感受與認知“泥性”可以理解為黏土自身獨有的,與其他材料相區別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具體來說就是黏土具有可塑性、收縮性、吸水性、干燥性、黏接性、熔融性、燒結性以及泥漿的流動性等特點。陶藝制作者在對黏土進行揉、按、捏、撕、拍、切、刻、刮的過程中,會把某些情感與黏土的泥性特征一同展現出來,形成獨特的肌理質感和陶藝語言。陶藝家在形容泥性時,會使用諸如細膩、柔軟、粗糙、干裂、樸實、溫和這類形容人們生理或心理感知的詞匯。可以說他們對泥性的感受與把握不僅是在泥的干濕、粗細等物理屬性方面,更多的是經過長期與黏土的互動和對話,與其形成了良好的默契。綜合性院校的美術專業學生,大都是首次接觸陶藝,對陶瓷材料并不熟悉,普遍缺乏制作經驗,因此需要一個對材料和工藝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在陶藝課初始階段,教師需要先講授陶藝基礎知識、進行陶藝制作演示,然后安排學生感受泥土,嘗試揉泥、手捏,制作泥條,感受黏土的扭曲、變形、碎裂、坍塌,體驗黏土的泥性特點,捕捉泥性表達的多種可能。
2確定教學主題,引導設計思維
美術學班級以“生命與生長”為創作主題,在四周的課時內,選擇以泥條成型法完成主題創作。對于非陶藝專業的學生來講,陶藝課的學習目的在于通過設計與制作陶藝作品,豐富學生的美術創作體驗、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與專業創作能力。因此,只要求學生作品的藝術體現與其設計理念、創作主題相吻合,而不苛求工藝技法的完美。筆者嘗試將創造學的基本原理與陶藝教學相結合,在教學中導入新思維、新方法,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思維發散,激發創作靈感,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濃厚的探究興趣。
1.聯想思維
利用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客觀內在聯系和主觀認識的關聯性,把相似的、相對的、相關的或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逐步推導、引申出新的設計思維方式。聯想是建立在過去經驗基礎上的,具體表現在人的感覺、知覺、情緒、情感等心理映象的相互聯系中。生活中不同的事物會引發不同的聯想,如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聯想如同一把鑰匙,能迅速把大腦深處埋藏的知識、經驗、信息和記憶喚醒并聚集起來,形成多維立體的思維網。例如,陶藝課創作主題“生命”“生長”是比較抽象的詞,學生開始創作之前首先可以進行具體的聯想,由“生命”聯想到植物發芽、嬰兒出生、蝴蝶破繭、旭日東升;也可以對“生命”進行象征、類比、隱喻等延展聯想。如由“生命”可以聯想到繁殖、膨脹、挺拔、熱烈、繁榮、滄桑。以聯想出來的這些內容為基礎,進行下一步聯想,一層一層擴展開來,形成思維網絡。
2.模擬思維
用作品再現某些事物的表象、性質、規律、結構等,是造型藝術常用的創作思維方法。在現代陶藝創作中,模擬是一種較為直接的表象思維,主要以自然生物為創作靈感,借助對象的特征啟發設計構思。這種模擬不是對原物進行復制,而是以原物為靈感來源,通過創意思維對自然界中美的要素與形式結構進行提煉和設計。例如,中國現代陶藝家周國楨先生的作品《犀牛》《角馬》,就是以動物為原型和創作對象,主要運用了泥條成型手法,粗制泥料制成的泥條回旋起伏,錯落有致,一氣呵成。作品與動物的形態似又不似,有如中國畫的大寫意,意趣橫生,表現出強烈的生命力與力量感,充分體現了泥條造型在陶藝創作中的生命力。
3.逆向思維
從邏輯思維的對立面確立另一種思維途徑的方法,可以改變正向思維的單一性,打破了原有的思維定勢,具有強烈的求異性。逆向思維往往能取得預料之外的效果,最能體現創意的生動性。例如,現代陶藝家在進行作品創作時,常會有意識地將黏土干裂、變形,釉料縮釉、起泡等“缺陷”作為再創作的對象,這種站在陶瓷“光潔完美”常規印象的對立面進行創作的方式,正是逆向思維的表現。日本現代陶藝的開創者八木一夫,其作品《薩姆薩先生的散步》最初的創意是將轆轤制作的圓筒和數量眾多的小管相連接,制成花器;后來又給圓筒加了三個足,使之站立起來。該作品完全摒棄了陶瓷的“實用”特點,使原本用于插花的花器發生了本質轉變,形成與傳統陶瓷相逆的陶藝理念。
4.異質同構
兩種以上具有差異性的要素(材質、色彩、形態、含義等),通過類比、近似聯想,與某種方式有機組合,形成全新的造型形態。異“質”的選擇,必須是具有某些內在或外在關聯的要素,這樣才能使作品成為和諧自然的統一體。用異質同構的思維,將陶、瓷、木、金屬、玻璃等材料進行有機組合,能夠為現代陶藝創作拓展更廣闊的創作思路。例如,中國陶藝家呂品昌先生的《太空計劃》系列,是作者為紀念神舟一號發射成功而創作的綜合材料陶藝作品。這些作品像是來自太空一樣,是設計重構之后的“宇宙飛行器”,用粗獷的陶泥質感表現了飛船表面與空氣摩擦燃燒留下的斑駁印跡,拋光的不銹鋼材料模仿了飛船的內部空間,環繞作品外形的不銹鋼圈反射出星云一樣神秘的光,表達了人類開發宇宙空間的自信和力量。此外,陶藝作品的創意思維還有打散重構、依形取意、聚合思維等。通過上述相關作品賞析,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思維方法發散思維,進行頭腦風暴。同時學生還可以制作思維導圖,記錄思維過程,尋找和捕捉創作靈感,發掘有趣的創意素材和創意點,經過組織、整合后初步形成作品的設計創意。3創意草圖,泥稿制作此階段通過繪制草圖或制作泥稿,將對作品的設計創意視覺化。草圖或泥稿需要表現出作品的形態、結構、比例、空間關系等特征,并進行不斷的推敲和調整,這是對作品的設計創意逐步完善和深化的階段。創意草圖需要表現出作品相對完整的視覺效果,同時要繪制出簡要的三視圖。創意構思階段制作的小泥稿,要求簡潔、完整,需要將制作重點集中在造型整體的比例、結構關系和形態塑造上,而不是拘泥于細節的雕琢。在泥稿的制作過程中,作者能夠更直觀、更全面地從各個角度觀察作品,便于深入思考和反復調整。4陶藝成品制作與完善陶藝黏土有著天然的樸實感和親和力,“捏泥巴”的過程充滿趣味性,這使得陶藝課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黏土本身的收縮性、燒成時的熔融性,以及作品造型要求“中空”等特點,對不熟悉陶藝材料、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說,制作體積稍大一些的作品,可能會出現作品開裂、坍塌、散架的情況。非陶藝專業美術系學生學習陶藝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體驗多種材料,拓展設計思維和提高創作實踐能力,制作陶藝的工藝技術問題不能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教師需要對泥條成型的工藝步驟進行詳細操作與示范,引導學生選擇相對容易成型的操作方式。在陶藝成品制作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地觀察與思考,調整、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時,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盡可能給予學生制作工藝方面的意見指導。
5課程的多元評價
陶藝泥條成型實驗教學改變了曾經以評學生作業(作品)為主的結果性評價模式,開始更加注重評價的多元化。課程采用全員、全程、全面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并將其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節,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系統和全面評價。評價的形式多樣化,如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小組討論、集中講評等。評價過程是一種雙向交流的過程,需要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每個教學環節的評價過程中,教師是參與者、引導者,需要及時發現和肯定學生設計作品中的閃光點,并給予適當的啟發,引導他們拓展思維、積極思考、多做嘗試,在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中營造共同探究的學習氛圍。筆者通過數年的陶藝課教學實踐,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第一,陶藝作為美術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其課程更多的是想通過陶藝設計與制作,豐富學生的美術創作體驗,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專業創作能力,而非單純地讓學生掌握幾種陶藝的制作技法。第二,陶藝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需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教學內容不能只局限于陶藝本身。在陶藝課程中融入創意思維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結合學生對黏土泥性的體驗和理解,充分發揮陶藝材料的特點,創作出具有豐富的肌理和造型語言的陶藝作品。陶藝實驗教學就是通過泥、手、眼、腦之間的相互作用,探索黏土的無限可能。第三,師生交流、互動的開放式教學以及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利于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師生共同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作品創作更加合理、自由,使學生更加珍視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充分彰顯學生的自信與個性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周國楨.本土意識的崛起——談泥條盤筑陶藝[J].陶瓷研究,1994(02):59-63.
[2]邱玲.基于創新思維的陶藝課程教學探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62-64.
[3]李小默.當代藝術語境下的陶藝教育研究[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9.
作者:何萍 單位:湖北民族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