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漢畫像石造型藝術圖形轉換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漢代畫像石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漢畫像石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以石材為畫板,話說天地,形成了一個時代藝術形式的代表。漢畫像石題材、內容極其豐富,按照漢畫像石內容的本來意義進行分類,是一個對漢代歷史和漢代藝術的認識問題,因此,本文研究了漢代石藝術元素的視覺藝術轉型,試圖積極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對漢代畫像石的背景研究,了解漢代畫像石的起源,分析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研究其所采用的工藝技術和表現手法,并學以致用在實踐項目中。這些作為儲備以支撐實踐項目的理論和創作。本文對漢代畫像石中的神仙造型進行挖掘梳理并分類舉例展開分析,探討其意義精髓。通過研究圖形藝術,為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再設計尋求新的表現方式,并進行產品設計的探索,嘗試將祥瑞圖形再設計,結合現代插畫藝術表現方式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漢代畫像石;藝術風格;插畫設計
文化發展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溫度計。對于漢代藝術中的漢代畫像石的地位,前人已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并對石材的分布和藝術特征進行了充分地討論。目前,相關的插畫圖形設計面臨著一系列獨特而富有創意的挑戰。2019年夏天,筆者有幸參與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設計考古》項目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向各個專家的理論課學習和后期的田野調研,學習到很多漢畫像石藝術文化,并且對中國的優秀歷史和文化在新形勢下使用有了新的認識。
一、特殊的歷史背景
漢代堪稱是中國古代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漢代建國初期,實行以“重農業為基礎”的政策,社會各方面逐步得到恢復,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經濟逐漸復蘇,鞏固了政治統治。漢武帝當朝后,開絲路先河,抵御外侵,拓展國土,成就了“漢武盛世”。這個時候的中國藝術也已經有了相當的氣度、浪漫與豪放的色彩和風格。由于當時莊園經濟的發展和“孝”文化思想的廣泛傳播,社會逐漸形成了濃厚的葬禮氛圍。漢代大量畫像石的出現,與漢代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俗密切相關。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孝為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所以漢代時,人們多以誦讀《孝經》為“孝”,如圖1,同時認為,只要是對親人進行厚葬就是“孝”?!俺顼唵始o以言孝”,對已故先人的喪事,講就奢侈華麗,大肆操辦,其目的就是為了贏得一個“孝”名而已。社會上盛行的“厚葬為德,薄葬為鄙”的意識形態觀念對促進漢代石器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習俗
自古以來,“忠、孝、仁、義”一直被看作是中國優良品德的基礎,古時評價一個人的德行也是主要從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判斷的?!拔逍讨畬偃В锬笥诓恍ⅰ?。在漢代,不僅帝王根據這些品質選擇和任命官員,而且平民也很注重孝道。在“厚葬重孝”的思想觀念影響下,漢代畫像石藝術得到了廣泛而迅速的發展。
(二)喪葬制度的影響
漢代畫像石主要用于墓室的裝飾。由于上層統治階級奉行厚葬之風,加之當時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封建貴族和富豪逐漸增多,厚葬重孝之風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漢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帶,并逐步分散。據史料記載,漢武帝二年,他就著手為自己建造一座陵墓。在皇帝的影響下,各諸侯官員,貴族地主,富商豪門紛紛效仿,為自己或親人建造陵墓。王符曾在《潛夫論·浮移篇》中說,京城的王公貴族,縣官富豪等人,活著的時候不好好養,死了以后卻推崇厚葬。他們用金縷裹身,玉匣裝殮,梓樹楠木,良田變墳墓,珍寶車馬陪葬……在輕養厚葬的社會氛圍中,畫像石也隨之大量出現。這些畫像石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隨葬品,使殯葬物品的內容范圍得以擴展和擴大。作為輕養厚葬的葬俗的產物,畫像石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得以蓬勃發展。
(三)楚漢浪漫主義影響
漢代統治者接受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恢復生產休養生息的政策得到落實,刑罰得到緩解,人民的心態可以得到安慰,人民可以擺脫沉重的稅收和勞役。從而有可能追求文化藝術創作。同時,漢代文化在楚漢浪漫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其藝術作品內容深邃而大氣,彰顯了漢代文化豐富的審美理念和廣泛的藝術內容。
二、漢代畫像石藝術風格
漢代畫像石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形式。它以石頭為材,雕刻畫像,用于墓室祠堂等裝飾。在藝術風格上,既有戰國時期的古樸,又開魏晉藝術之先,堪稱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之一。漢代畫像石的藝術主要以平面淺浮雕,陽線刻和陰線刻等三方面為主。畫像石看上去很有“大寫意”之意。有些畫像石,色彩較為夸張,顯示出浪漫主義之情趣;有的畫像石上的圖有剪影之效果,大塊面、簡潔的藝術線條的圖像,突出了畫面整體感。不但很好地表現了圖像的主題內容,還能給人以韻味之感,如圖2。
(一)漢代畫像石采用的工藝技術
在對徐州漢畫像石博物館進行研究后,可以把漢畫像石雕刻技法分為“陰刻”和“陽刻”兩大類。陰刻包括糙面陰線刻、凹面陰線刻以及平面陰線刻;陽刻包括弧面淺浮雕、平面淺浮雕、分層淺浮雕、高浮雕和圓雕。1.糙面陰線刻主要在西漢時代運用,石面較為粗糙,不打磨,五香輪廓內外雕刻密集的線條作底,其方向隨著物像的變化而變化。2.凹面陰刻線也是在西漢時期運用廣泛,石面較粗糙,物像輪廓凹入并打磨平整,以線條勾勒細部,物像輪廓外刻鏨紋。這種雕刻技法流行于新莽時期。3.平面陰刻線開始于東漢時期,石面磨制平滑,在光滑的石面上用陰線刻出圖像,線條細如發絲,其特點如以刀代筆的繪畫。4.弧面淺浮雕屬于陽雕,出現在東漢時期,這種雕刻技法被滕固先生定義為“擬浮雕的”雕刻方法,它是將物像輪廓線外減地,使物像高于地物像輪廓外剔除平地后,物像做弧面的凸起。5.分層淺浮雕也屬于陽雕,出現在東漢時期,是以將石面磨平,物像呈平面凸起,根據物像的前后關系,形成多個層次,物像的細部用線條加以表現。6.高浮雕亦屬陽雕,在東漢時期被運用,剔地較深,物像凸起很高,在透視的基礎上將物像壓縮,高浮雕是介乎圓雕與繪畫二者之間的藝術形式。7.圓雕具有三維實體空間,適于全方位、多角度欣賞的立體雕塑。漢畫像石陵墓前的石雕、墓葬中柱礎等,都是圓雕的方法進行表現,亦屬陽雕起于東漢時期。
(二)漢代畫像石的表現手法
漢代畫像石的表現手法與石材的特征密切相關。在手法方面,主要用線條來造型,采用平面化的處理而抽象地表現。在形式上,它與點、線和面的組合是分不開的,它具有豐富的藝術作品和層次的變化。在構圖方面,它堅持平面造型的規則特征,并使用“移動視點”以突出畫像的整體效果。在漢畫像石中,“點”的技法耐人尋味,它猶如絲帶,讓畫面活了起來;而“線”的演變更有出神入化之感;“面”的運用也毫不遜色,不論是凸面、凹面,還是由點而成的面、由線排列的面,或是圖案填出的面等等,多種技法的聯合運用,使畫像的表現力大為增強。線以造型,點以貫通,面出畫面整體,點、線、面的巧妙運用,極大地豐富了其表現能力。
三、漢代畫像石中的祥瑞造型
漢代的天界仙境泛指宇宙和仙山。再漢代畫像石上,人們通過刻畫日月星辰、天神、祥瑞異獸等象征性畫面表現整個宇宙間;以一些固定的圖案元素,如三峰山、西王母、東王公、女媧、伏羲等象征神仙世界。模擬的宇宙空間和幻化的仙界,反映了漢代人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程度,也包含了長生不老的神仙觀念,期待進入天界仙境,期待生命的延續和永恒。
(一)漢代畫像石中的祥瑞造型的種類及意義
神仙思想是古代巫術、宗教、神話、禮俗、哲學、文藝等許多精神文化現象的核心。我國神仙思想起于戰國時期,在秦漢時期得到了豐富和充實,到了西漢初期,政治格局逐漸穩定,原來的神仙思想也進一步融合、豐富、發展,對政治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相信通過修煉后能夠成仙的思想也快速盛行起來,極大地促進了墓葬文化中畫像石藝術形式的發展。從題材內容,大體可以分為神界、仙界、人界、鬼魂界,也就是天上世界、昆侖世界、現實世界和地下世界。古人畏懼鬼魂,崇拜神仙,并在死后期望自己靈魂不滅想法的指引下,以象征性的繪畫內容來表現自己對生前遙不可及的仙界生活的憧憬,這種思想觀念和行為極大地豐富了畫像石藝術的題材和創作形式。漢畫像石中所表現的神仙,大多是顯示遠古始祖的題材和形象,其中以女媧、伏羲、西王母、東王公出現的次數較多。是因為,中國自古就有祖宗崇拜之說,認為祖先神靈具有保護本族利益、保護器繁榮和興盛的力量。伏羲和女媧是人類的始祖神,具有繁衍人類、掌管婚姻之神力。伏羲始創八卦、文字,女媧不僅煉石補天,有用泥土塑造人類的本領,而且還是人類最早的媒人,他們當然值得人們尊敬和崇拜。在漢代畫像石中,一般吧伏羲和女媧塑造成人首蛇身的形象,往往伏羲手持規、女媧手持矩,蘊含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之意。在漢代人心中,伏羲和女媧還主管生殖的神靈,漢代畫像石中常常會出現伏羲和女媧深情相對,兩鱗身交錯纏繞的畫面,有的畫面在纏繞的蛇身下還刻畫有小人的形象,以祈愿子孫繁盛。作為仙人世界代表的人物是昆侖山西王母?!拔魍跄浮币辉~,出自《莊子》《山海經》等,因所居昆侖丘(昆侖山),于漢中原為西,故稱西王母。是上古神話中的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神。在漢代畫像石中常??梢钥匆娢魍跄傅漠嬒瘛i_明獸也常出現在漢代畫像石中,開明獸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的神獸,《山海經·海內西經》道“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開明獸是昆侖山的守護神,它們具有相當勇猛的性格,身體像巨大的老虎,有九個頭并且長著人臉,但表情肅穆,始終瞪大眼睛環視昆侖,不讓任何異常生物進入昆侖,保護昆侖的和平安寧。
(二)漢代畫像石中祥瑞造型圖形轉換設計運用
筆者通過對漢代畫像石雕刻手法以及表現手法的學習和梳理,結合漢代畫像石中的祥瑞造型元素運用在插畫設計中。在現代設計領域中插畫設計可以說是最具有表現意味的,而且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特別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以插畫為表現形式的商業信息隨處可見,插畫設計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中不可替代的藝術形式。而現如今很多插畫設計受到國外風格影響,一些快餐文化形式充斥于藝術市場,所以,應該重新挖掘我國的藝術文化瑰寶,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將中國的插畫藝術創作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漢代畫像石其實也是古代的繪畫形式之一,將古代的神仙元素以及漢代畫像石的表現手法與現代插畫設計相結合,并運用中國風的色彩形式加一整合,發掘和借鑒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作品更具有傳播影響力以及視覺沖擊力,創造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現代藝術精品。
四、總結
漢代畫像石不僅能夠反映漢代時期的禮制、風俗、宗教意識等社會形態,也是漢代人民生死信仰的集中體現。漢代神仙思想的傳播和發展與漢代畫像石藝術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漢代人普遍相信“羽化而登仙”的說法,統治階級更提倡禮孝,“事死如事生”。他們認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這種生死信仰和神仙思想的發展是推動漢代畫像石發展的重要原因。筆者以漢代畫像石中的祥瑞為主題,從漢代畫像石中的構圖、造型、線條、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藝術語言做以再設計,將古代繪畫與現代插畫相結合,力求講漢代畫像石中蘊含的藝術語言與現代插畫設計融會貫通,從而豐富插畫創作的藝術表現,提升文化內涵,將經典文化傳承發揚。
參考文獻:
[1]李莉.漢畫像石藝術與其神仙信仰的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02).
[2]黃雅峰.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顧森卷.中國美術史[M].濟南:明天出版社,2000.
[5]朱存明.漢畫像之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6]李國新.中國漢畫造型藝術圖典[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
[7]楊悅.當代插畫藝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作者:馬康慧 單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