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保險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1979年國務院決定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保險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保險市場之一。經歷了40年的歷練,我國已儼然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帝國。保險在現代經濟和金融的風險管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人類越文明,保險就越重要。《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頒布為保險行業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使得我國現代保險業步入了平穩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與此同時,做大做強保險業也對相關人才教育和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教育部和原保監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學校保險教育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保險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各級學校加強保險專業教育。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再次提出加強中小學、職業院校學生保險意識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學保險、懂保險、用保險的氛圍,到2020年,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
筆者從2012年起一直負責保險學原理課程的相關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傳統的教學通常著重講述枯燥的基礎知識,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此,筆者開始以保險學原理課的基礎知識為載體,將思政元素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新的梳理和設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本課程的教學效果。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合力育人的重要途徑[2]。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顯。2019年是教育系統實施“奮進之筆”的進取之年,教育界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不斷涌現。
二、保險學原理課程思政探討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樹立課程思政理念
因此,在編制保險學原理課程目標時,應該根據課程自身特點,對應提煉出相關德育元素,將“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和所有教學環節中,從課程頂層設計出發,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應明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需要具備的四大素質:專業知識素質、專業技能素質、保險職業素質和人文素質。明確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健康個性相統一的,富有良知和責任感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二)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與教育技能,提高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需要高素質的教師,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教師自身德育思想、德育能力和教育技能的提升。因此,教師必須要充分學習并領會黨的各項教育方針,明確并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才能實現思政教育與保險學原理課程知識體系“鹽浸式”的有機融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通過開展培訓、專題學習和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等方式,正師德師風,弘揚“紅白黃”三源色精神(即紅色革命精神、白求恩精神與黃大年精神),培養“四有”好老師,通過示范教學、診斷教學、教學比賽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使教師真正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及品味的“大先生”。
(三)充分挖掘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元素,找準切入點,深入淺出地滲透思政教育,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學生在大學里學什么、能學到什么、學得怎么樣,同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密切相關。”眾所周知,教學內容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部分,也是進行課程思政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根據保險學原理課程的特點,時刻把握好所要挖掘課程德育元素的重點,重視價值引導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引導學生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探索創新精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科學觀念,培育高尚的文化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把愛國主義、民族情懷貫穿滲透到課程教學過程中。1.介紹我國古代的保險思想,現代保險的起源、發展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保險業取得的成就,以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據《逸周書》記載,在夏朝后期,我國就有了“儲糧備荒,賑濟災民”的倉儲制度,這是古代原始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標志。3000多年前,我國長江流域的一些糧食商人在運輸中采用了“分舟運米”的辦法,表明中國是最早發明風險分散這一保險基本原理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思想和實踐是人類文明發展和保險歷史發展的寶貴財富。1875年12月,唐廷樞在上海設立保險招商局,這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保險市場的壟斷,是近代民族保險業產生的標志。此外,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唐廷樞還開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用企業,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煤礦、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鉆探出中國第一個油井、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線,他用實際行動驗證了“道不能坐論,德不能空談”的真理。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指示,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績成就自己人生的精彩。新中國成立后,現代保險業逐漸發展壯大,市場主體不斷豐富,市場功能不斷完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大國夢已圓,強國自可期。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勉勵:“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2.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課程德育元素,結合教學內容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進行道德品質教育,避免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地插入一些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3]。課程思政重在將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融合,把立德樹人的要求貫穿于高校各門課程當中[4]。因此,如何促進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無縫對接和有機統一,建好第一課堂主陣地并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需要認真考慮的重要問題。在保險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開發,對課程涉及的眾多概念和原理,結合歷史或時政要點深入挖掘其德育內容,使課程充分發揮出思政育人的功能。保險學的許多教學內容不僅是知識本身,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比如:“風險”是保險學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損失的不確定性。從個體層面上講,風險具有偶然性,構成了保險存在的前提條件;從總體層面上看,風險又具有必然性,為人們應用大數法則研究其精算規律提供了理論基礎。這種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對立統一,以及兩者的轉變過程,蘊含著唯物主義的觀點。正如總書記教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組成的,只有先養小德才能成就大德。”最大誠信原則是保險的四大原則之一,該原則要求保險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及合同有效期內,應依法向對方提供影響對方作出是否締約及締約條件的全部實質性重要事實,同時絕對信守合同訂立的約定與承諾。誠信原則是世界各國立法對民事、商事活動的基本要求,是訂立各種經濟合同的基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教育學生: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現代社會,誠信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之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
(四)改進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和互動、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保險學原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在授課時恰當地引入實際案例,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案例背后蘊含的獨特內涵,乘勢進行道德品質教育,起到育才與育人一舉兩得的效果。此外,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教師要善于啟發、設問、增強互動。比如在講解保險合同受益人變更的相關內容前,可以引入如下案例:數年前,居民董某某通過保險公司為自己投保了一份終身壽險,指定其兒子董先生為受益人。董某某因病身故后,董先生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申請。不料,就在保險公司經過審核確認并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保險金時,被保險人的女兒董女士卻要求保險公司將這筆保險金支付給她,理由是父親生前立下遺囑稱“本人身故后全部保險金歸女兒董飛燕所有”,且遺囑為有效遺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受益人是否可以變更?誰可以變更受益人?變更受益人是否需要通知保險人?變更受益人是否需要經過保險人同意?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不僅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思考,熟練掌握保險學基本專業知識,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使學生切實經歷“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的樂趣,明白“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的道理,從而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學好知識,增長才干,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構建過程性評價,強化發展性評價,建立科學的教學評估標準,用多元考核方式體現課程效果
目前,多數的課程考核采取的還是“期末考試+平時成績”的簡單組合考核模式,側重結果性評價,其標準單一。保險學原理課程思政改革中,我們更加關注教學和教育的完整性及全面性,注重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強調“以本為本”和“四個回歸”,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的各類信息進行及時地、動態地跟蹤與反饋,來揭示、判斷和生成教學價值的活動[5];發展性評價是指評價不再僅僅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名學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6]。在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時,也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內容納入其中,體現考核的人文性和多元性,及時反映學生成長成才的情況,充分衡量課程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程度,達到以科學評價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結束語
課程思政給專業課程教學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本質轉變,從一開始對“專業課教師為什么要開展思政教育”的迷茫不解甚至反感,到對教書的同時必須育人這一教育理念的贊同乃至推崇,再到主動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思考如何更好地培養“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的當代大學生,課程思政為專業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興奮點,也讓教師和學生們一起,接受了一種價值觀的再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大工程,任重而道遠,本文對保險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了一些探討,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將隨時觀察、發現并改善這些方法和措施的不足之處,不斷對保險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思考與探索。“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我們終將構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優秀人才必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作者:程建華 李聰 單位:吉林大學數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