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與旅游發展工作要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現狀
近年來。堅持速度和質量同步、規模和效益并重,縣把實施“旅游活縣”戰略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突破口。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和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要求,科學布局、優化配置,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促使旅游產業發展成為縣域經濟主導產業。
一是文化設施日臻完善。堅持把文化設施建設作為繁榮文化事業、促進旅游內涵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老年人健身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先后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了縣文化藝術中心和縣影劇院。建成了12個鎮文化站,文化休閑廣場、休閑長廊、機關單位和村組文化活動室等工程扎實推進,農家書屋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全覆蓋,有線電視、移動電話、網絡等文化設施的服務覆蓋面遍及城鄉,極大滿足了城鄉群眾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宣傳成效顯著。堅持把文化宣傳與旅游促銷統籌謀劃、同步部署。大力推介景區景點及以漁鼓為主的地方民俗文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依托網絡、報刊、雜志、電視臺等媒體,積極組團參與西洽會、大唐西會、旅游博覽會等大型節會。加大文化與旅游宣傳力度,積極開展縣域文化整理編研,編制了120萬字的縣域文化從書》多方位、多視角展現了地域文化精髓,極大的提升了美譽度和對外影響力。先后獲得全國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中國經典山水文化旅游名縣、旅游強縣以及“及毗鄰地區十大最具影響力旅游縣”等殊榮,正在沖刺省級文化先進縣。
三是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近年來。縣作家協會、書畫協會、攝影協會和飲食文化研究會等一批民間文化組織相繼成立,新組建了縣文聯、漁鼓辦、文化藝術中心等新的文化機構。這些組織所聚集的文學愛好者、文化工作者已成為文化建設的主力軍。特別是通過對縣劇團實行80%財政供養,加大文藝人才培訓,引進及民間藝術團體的扶持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為縣域文化隊伍建設迅速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民間藝術社、書畫協會、樂隊、鑼鼓秧歌隊、漁鼓表演隊等積極活躍在全縣各條文化陣地上,為文化建設注入了無窮的活力。
四是精品文化成果頗豐。近年來。以教師李玉芳為原型打造的花鼓現代戲《月亮光光》獲得全國多項大獎,縣大力實施“精品文化”工程。精心打造的陜南風情歌舞劇《竹風清音·漁鼓情》上海世博會等大型節會上多次演出,放歌牛背梁》榮獲典旅游歌曲稱號,牛背梁》等刊物以及一大批優秀小說、詩歌、散文、攝影等作品,極大提升了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是文化遺產有效挖掘。古譽終南首邑、秦楚咽喉。又有楚文化的韻味,既有秦文化的特色。文化底蘊十分厚重。近年來,縣積極挖掘文化遺產,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421處,其中下梁沙坪、金盆和鳳凰高塬3村發現的新石器至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填補了境內沒有史前和商周文化遺存的空白。大力弘揚打漁鼓、玩龍燈、耍獅子、跑竹馬、撐旱船、踩高蹺、賽花燈等民間藝術,開發竹編、鐵藝、十字繡等旅游產品80余種,漁鼓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凰古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創新。
二、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亟待提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只要在景區景點、配套設施、廣告宣傳等上下功夫就可以把旅游發展好,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旅游與文化風馬牛不相及。由于這種理解狹隘、認識片面,導致文化建設滯后于旅游開發。
二是文化人才還很匱乏。文藝演出單位人才結構單一、層次偏低。各鎮文化干部專業不對口,專職的編劇、導演、舞美、燈光音響等人才及攝像、制作、播音人才十分匱乏。一定程度制約了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是文化設施相對滯后。與周邊兄弟縣區相比。唯一的迎春廣場面積較小,城區尚無游泳館、室內體育場館等設施。圖書館圖書數量少,村組文化設備陳舊,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四是文化產業發展緩慢。縣內尚無文化策劃、營銷實體。根雕、花卉、奇石等傳統工藝沒有進入市場,裝璜、印務等文化服務業規模小、水平低。特別是溶洞、牛背梁、九天山等景區,尚無商業性演藝團體,游客只能以觀光為主,方式單一。
三、建議
第一。提升思想認識。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強化宣傳。提升思想認識是關鍵。要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針,通過辦講座、專欄及發知識手冊、懸掛標語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廣角度的向干部群眾宣傳好文化與旅游互為連俚、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真正使廣大群眾認識到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對于提升縣域經濟實力的重要意義,全社會形成支持旅游開發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二。構筑人才高地。采取“送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辦法,育引結合。選送一批素質好、潛力大的文化人才到發達地區、旅游名地學習交流或到高等院校深造,分期分批對在職文化干部進行輪訓,著力辦好縣職業教育文化藝術辦學層次,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堅持引人與引智并舉,以重大文化節慶活動和重點文化工程項目建設為載體,吸引、聚集一批優秀的文化藝術、經營管理、文化科技人才支持參與文化建設。同時,結合各鎮實際,發現并扶持一批文化積極分子、企業文化活動骨干和農村文化藝人,進一步壯大文化隊伍。
第三。完善配套設施。將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旅游開發規劃,加大投入。”期間爭取投入1億元以上,建設縣室內籃球館、數字圖書館、廣播電視演播大廳、劇團排練廳、鎮文化綜合廣場等項目,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設施的基本需求。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服務制度,支持各種新業態、新模式、新經營方式發展,鼓勵民間團體,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文化設施建設。順應現代旅游注重個性化、體驗化、高端化的趨勢,加快完善各景區景點文化設施,推進一般性觀光休閑產品向深度體驗性產品升級,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
第四。培育產業典型。堅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發展理念,精心策劃。按照“科學布局、突出特色、優勢互補、整體推進”總體思路和“三廊六區九點”建設構架,積極策劃一批能把文化內涵和文化品格貫穿到旅游要素中的重點項目,引導南北交融的移民文化、敬天惜物的生態文化、風味各異的飲食文化、救世養生的重要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相融合,以旅游產業帶動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促進旅游產業,大力培育以營盤旅游產業園、鳳凰古鎮民俗風情區為載體的山水文化旅游典型,大力開發參與性強的旅游文化產業項目,力爭到”末,全縣旅游文化產業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
第五。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度挖掘。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依托漁鼓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契機,對其進行深度挖掘、整理、提煉、創新、升華,提高地方曲藝編排和表演水平,使之成為宣傳推介的名片。從食、住、行、游、購、娛等要素入手,加快牛背梁、秦楚古道、鳳凰古鎮等景區景點演繹場建設,扎實抓好“竹劇”加工提高,積極推出富有特色的漁鼓、山歌、歌舞等表演項目,盡快將納入全省乃至全國旅游大循環,唱響“山水秦嶺·人文”秦嶺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的基礎上,努力形成“生態游”知名品牌。
第六。豐富活動內容。以文化旅游融合為助力,創新載體。依托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等載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水平。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容,積極發展流動舞臺車、流動圖書車、流動電影放映車等新型文化服務載體,扎實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工程,大力發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精心策劃好景區景點文藝演出,傳承創新玩龍燈、跑竹馬、撐旱船、踩高蹺等民間藝術,舉辦好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斷滿足公眾基本的文化需求。
第七。開展對外交流。全面推進文化體制與旅游業改革,深化改革。進一步打破地區壁壘,創新區域合作機制,通過要素鏈接與各相關產業相互滲透,加大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力度,促進旅游產業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發展。結合縣情實際,盤活地方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西安以及關天經濟區各兄弟縣區在市場營銷、產品整合、線路延伸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拓寬旅游市場。深入持久地對全民開展對外開放政策教育,積極適應文化旅游市場需求,行業管理、市場機制、資源開發、產品設計、餐飲住宿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加快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第八。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的組織領導,行政推動。將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為各鎮各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重要內容,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同獎懲。強化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支持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等優惠政策,健全基金使用、執法管理、隊伍建設等相關制度,形成完整的政策體系,為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增加旅游、文化等產業基金設立規模,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鼓勵社會組織、機構、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全力推進文化與旅游協調發展、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