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環保局十一五年度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省市主管部門關于環保工作要求,根據縣委、政府“12356”總體發展戰略和“121”經濟工作思路,瞄準富民強縣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翻三番”戰略目標編制此規劃。
二、“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保護資源、改善生態和提高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為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服務,項目建設與污染防治并重,突出重點區域管理,全面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2、編制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教育和管理作用。
(2)防治污染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分類管理。
(3)項目建設與實施“三同時”并重。
(4)嚴格總量控制,強化達標排污和對污染實行全程監控,推廣建立工業清潔生產體系。
(5)實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有效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
(6)切實把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全面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3、規劃時限與目標
規劃時限:年-年
規劃的總目標是:到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環境教育管理體系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環境執法體系,環保投入比“十五”期間增加25%,投資比重能達到全縣經濟建設投入的10%;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加強。在鞏固和發展已有企業達標排污基礎上,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十五”末有較大削減,使全縣空氣、地面水、噪聲等質量按功能區分別達到國家規定和有關標準具體規劃控制。(見表1)
現狀分析及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1、“十五”期間的環境保護現狀情況。
2、現狀情況
“十五”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在廣大干部群眾的熱心參與下,我縣環保工作有了較大的發展,環境污染狀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具體表現在:
(1)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可,環保意識明顯提高,環境保護已成為協調經濟、社會人口與資源關系的基本政策。
(2)環境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通過“十五”期間多次執法檢查,依法行政過程基本規范、執法力度逐步加大。
(3)環境監管體制日趨完善,建立起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大、中型企業具體實施的聯營機制;環境監察、稽查、監測、統計、宣傳教育體系、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排污申報等一系列制度普遍開展。
(4)工業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大中型企業達標排放,新建項目實行了排污總量控制,環保形象工程全面實施,煙塵、粉塵、噪聲、尾氣等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沒有發生過一次大的污染事故。
(5)通過實施荒山開發,退耕還林、林果嫁接、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擴大了綠化面積,提高了植被覆蓋率,遏制住“十五小”、“新六小”反彈等,保護了地表水沒有被污染,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但至今影響環境質量的有些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1)縣城東部工業區的污染還比較突出,一是由于成本和技術原因造成企業設備老化、無法更新,一些企業對污水處理重視不夠,工業污水不能始終保持達標排放,容易對農作物和人畜用水造成污染;二是石子加工設施簡陋,沒有治污設施、粉塵排放超標和噪聲超標較重,對大氣環境有直接影響,并有擾民問題。
(2)由于礦采加工發展勢頭較猛,管理滯后,使采掘不能復原,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礦渣、尾礦等固體廢物也不能大量有效使用,造成部分河道堵塞污染,群眾意見較大,不斷發生投訴問題,急需加強規劃管理控制。
(3)縣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使供水、排水,還沒有建起污水處理廠,造成污染處理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4)環保投入不足,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和污染防治需求。
3、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當前全國正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搞好規劃,加大環保力度,努力發揮環保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翻三番,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中的調節和促進作用是重要之舉。這次規劃要:
(1)不斷完善環保工作的教育、監管體系。
(2)加強投入建立環保投資體制,完成幾項重點工程,大力削減污水、煙塵粉塵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3)強化實施項目建設“三同時”,開發與保護并重,堵住新污染源的產生。
(4)加強領導,建立環保互助機制和責任管理制。
規劃主要任務及發展方針
一、主要污染物防治
1、水環境質量
(1)污水處理:
①所有工業廢水都要在廠內先處理后排放,處理不達標不排放,并實行排污總量控制,到“十一五”末期污水處理率和達標排放率達100%,排放總量控制在“十五”末水平。
②生活污水,在統一集中排放,經消毒殺菌處理后可排入河道或灌溉農田。
③飲用水
加強水源地保護,定期檢測,防止污染,使所有入戶水穩定達到國家規定飲用水標準,農村要推廣使用自來水。
④對槐河與濟河兩大水系要加強監管,使之不受污染,維護和利用好這兩大水資源。
(2)控制水污染的幾項措施
①搞好工業污水廠內處理,對超標排放者嚴格處罰并對造成污染者依法追究責任。
②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使有條件的企業重復利用率達50%以上。
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使縣城區邢郭工業區和西高工業園區工業污水統一管道或渠道集中排放,解決隨意排放和坑滲問題,生居污水也要入網排放。
④建設污水處理廠,使縣城區污水統一入廠處理。
⑤嚴禁在飲用水源地和槐河、濟河兩岸沿線建設污染性項目,現有污染項目要逐步搬遷。
⑥加強水土保護,提高森林覆蓋和保護生態環境。
2、空氣質量主要控制煙塵、粉塵排放量及TSP和S02含量。
(1)“十一五”期間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即TSP日平均值在3的微克/立方米以內,任何一次監測值不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SO2年日平均值在60微克以內,日平均值在150微克以內,任何一次監測值在500微克以內。
(2)改善措施
①繼續抓好環保形象工程建設,通過改造除塵器,改換煤種等措施,使工業鍋爐煙塵100%叫達標排放。
②積極督促籌建集中供熱站,使縣城冬季實現統一供暖,爭取到2010年底基本取消家庭小鍋爐及單位供暖鍋爐。
③在邢郭工業區及其它地方的采石場區,強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爆破控制管理和屏蔽作業管理,實行噴淋作業,大力削減采石加工業的粉塵排放量和噪聲分貝,努力做到生產不擾民。
④推廣使用無鉛汽油,治理機動車尾氣實行尾氣排放合格證制度。
⑤對居民和餐飲業推廣使用液化石油氣等清潔燃料,杜絕燃煤爐灶,禁止露天燒烤。
⑥加強縣城綠化,對建筑工地運輸實行遮蓋式管理,禁止二次揚塵。
⑦推廣桔桿綜合利用,禁止桔桿焚燒。
⑧對石灰生產和制磚業也要加強管理,努力減少煙塵排放。
3、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我縣固體廢棄物的主要是:采石廠的土石渣,礦采的廢石渣,選礦廠的尾礦,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污染防治辦法有:一是外運填溝墊地,擴大土地利用面積;二是就地回填整平,搞好植綠復被;三是建設垃圾處理廠,對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進行填埋處理,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
4、噪聲污染防治
我縣噪聲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加工企業的機械震動;二是建筑施工機械噪聲;三是車輛行駛鳴笛聲;四是城市音響噪聲等,防治辦法主要是加強管理教育,使加工企業和建筑生產盡量避開居民休息時間,設立禁鳴高音標志,分流車輛和繞城通行,使噪聲值降到國家規定標準,努力減少擾民問題。
二、強化項目建設“三同時”制度的實施
對我縣所有項目尤其是大中型項目和有污染性的項目,要全部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基本不產生污染的項目,也要實行備案登記管理制度,使項目建設審批登記率達到100%,堅決杜絕無證建設現象。
三、加大投資建立環保快速反應機制
縣財政要支持污染防治,列入專項支付計劃,從企業上繳的排污費中逐年提高返還金額,調動企業治污積極性,企業也要根據排污總量和污染特點,拿出足夠資金,加強檢修保持設備完好率。保障達標排放。積極籌措資金,在“十一五”期間建起環境監測站,加強日常檢測管理,并按企業區域布局,建立專管體系和互動機制,隨時掌握企業排污情況,有足夠能力把污染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四、把特色區域監測列入環保專項規劃管理
我縣的大棗園區、嶂石巖風景名勝區、中草藥生產基地、萬畝核桃園等特色園區,是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直接影響著園區的經濟效益,因此“十一五”期間要加強對特色園區的環境監測,納入規劃管理范圍,使環保為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生態平衡服務
完成規劃的保證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環境發展綜合決策機制。
加強環境保護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要把環保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統籌規劃,從決策源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進行遠景目標和近期建設規劃時,要把環境與資源的承載力作為要素參與綜合平衡;在制定區域開發、城市發展、行業建設、資源配制,生產力布局、項目投資等發厲規劃和方針策略時,應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在審批項目建設,必須按法律規定,先環評后建設,不能因為一時的經濟效益而以損害人民的生活環境為代價,堅持淘汰那些能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權,切實把環保這項關系國計民生的國策落到實處。
2、強化環保行政負責制,完善環保考核制度,各級政府要認真履行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職責,完成好與上級簽定的環保責任狀,建立行政領導問責制,堅決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研究環保工作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每年能在常抓不懈的基礎上,通過幾項大的環保治理行動,樹立環保治理形象,既要完成總量控制指標,又要實施限期污染治理,使環境質量與工作績效掛鉤,并作為評先創優和晉升的考核依據之一。
3、按照區域特點調整產業結構,搞好生產布局。農業傳統種植方式向生態農業和集約化方向發展。東部和南部平原為糧棉主產區,北部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西部與西南部重點發展林果種植和林牧業,積極擴大植被面積,控制水土流失,建立特色產業經濟園區,保護生態平衡。工業向著城東部和南部發展,不在槐河和濟河兩岸沿線等水源保護區,不在城鎮、居民區、文化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部署發展污染性項目,推進淘汰能源消耗高、資源破壞多、污染危害重的項目建設進程,積極建立清潔生產體系和節約型資源配置,提高我縣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并對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依據“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有效扼止不負責任的無序生產勢頭。
4、始終把工業污染防治作為環保重點。
環境污染的主源是工業,防治工業污染,必須把水污染防治和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實施全縣排污總量控制,按照“加強規劃,優化結構,清潔生產,節能降耗,集中治理,綜合防治”原則推行依法管理,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管理機制,最大限度的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真正實現污染防治工作全程監控,集中控制和總量控制,在抓好工業污染源防治中,以大、中型企業和污染嚴重企業為重點,民營企業為難點,采取積極措施,防止已關閉的“十五小”和“新六小”反彈,堅決控制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新污染源的產生。
5、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強化環保監督管理。一是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重在提高素質,嚴格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健全法規體系和管理體制;二是開展全方位監察、監測,健全排污檔案管理,一經發現超標排污或發生突發性污染事故,嚴格依法查處;三是搞經常性的環保執法檢查,使排污者感到管理無縫隙,執法者體驗工作有壓力,行為有約束,從而使企業和環保部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和諧相處,配合默契;四是將教育貫穿環保工作始終,運用多種方式,普及環保科學知識,開展環保法制教育,建立公眾參與監督機制,切實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