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黨政五年工作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在增強發展后勁上實現新跨越。堅持把項目工作作為實現跨越發展的載體和保證不動搖,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等重大歷史機遇,按照縣“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點內容,積極爭取實施一批有利于增強發展后勁、有利于培植財源、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大項目、好項目,繼續保持投資高位運行的良好態勢,不斷增強發展后勁,有效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創新招商方式,擴大引資規模,引進建成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廣闊的招商項目,努力開創我縣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的新局面。
(二)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在繁榮農村經濟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特色產業增效工程”,按照建設“一產區、六基地、多片帶”的特色產業基地總體框架,以建設全省重要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半夏GAP生產基地為目標,突出抓好馬鈴薯、經濟林果、中藥材、畜牧養殖和蔬菜五大特色優勢產業,新建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10個,新發展經濟林果11.2萬畝,到年,中藥材面積達到5萬畝,出欄各類畜禽88萬頭(只),蔬菜面積達到6萬畝。在全縣發展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農產品產業基地,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不斷提高特色產業的規模、質量和效益。圍繞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推進工程”,按照“三抓、四改、五化、六通、七有”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著力培育產業,抓農民增收;深入開展政策、科技、法制、幫扶、健康、美德“六進農家”活動,抓精神文明創建;大力實施改水、改廚、改圈、改廁和硬化、綠化、凈化、亮化、美化“四改五化”工程,抓生態環境建設。力爭到年,全縣有一半的村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通網絡,有村級組織活動室、有文化室、有衛生室、有政策宣傳與咨詢室、有日常事務管理室、有綜治維穩室、有內保機構的“六通七有”目標,達到生態文明型新農村建設標準。圍繞大力實施“扶貧開發攻堅工程”,重點抓好10個特困片帶200個貧困村的扶貧攻堅、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等工作,加大對貧困村定點幫扶和部門幫扶力度,完成100個行政村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年輸轉勞務人員10萬人(次)以上,到年減少貧困人口5.2萬人。
(三)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在構建新型工業體系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工業發展振興工程”,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按照“規范開采、穩定浮選、支持深加工、鼓勵勘探”的原則,不斷鞏固提升鉛鋅產業。全力加快大橋金礦、后川壩金礦等重點項目建設,實現規模化、科學化開采,做大做強黃金產業。抓住國家對稀有金屬的保護性開發政策,加大銻礦資源的深度勘探和合理開發,保護開發銻產業。依托資源優勢,積極扶持綠色食品、建筑建材、中醫藥等新興產業,著力解決工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加快建設西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吸納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入駐園區,把園區建成推動全縣產業聚集發展、企業集中布局、污染集中處理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重要平臺。
(四)立足西和資源優勢,在壯大第三產業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文化旅游壯大工程”,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綠色生態三大旅游資源,編制完成《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推進晚霞湖、仇池山、八峰崖、云華山和長道三國古西城“空城計”遺址等重點景區亭臺樓榭景觀設施和供電、給排水、垃圾處理、標牌標示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主要景區(點)周圍建設一批休閑度假村和文化民俗村,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積極主動全面融入陜甘川大旅游圈和天水-旅游熱線,努力把西和建設成為全省獨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到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億元。進一步完善城鄉商貿市場體系和流通服務體系,提升改造萬村千鄉直營加盟店50個,建成384個農家店、12個農貿市場和專業市場。大力發展物流、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構建布局合理、優勢互補、充滿活力、特色鮮明的服務業體系,不斷壯大第三產業總量。
(五)推進城鄉建設,在提升城鎮化水平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城鎮建設跨越工程”,按照“改造老城區、完善南城區、開發北城區、發展工業區”的縣城總體發展思路,加快構建以縣城為中心,以五個建制鎮和大橋鄉為支撐,以九大新農村建設示范長廊為輻射的城鎮體系。全力抓好城南“兩路三街”道路改造、城南新區、城北新區、西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等區域開發建設,到年,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33%以上。
(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夯實發展基礎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交通建設提速工程”,積極配合十天高速公路西和段建成投用,積極爭取立項建設與平武鐵路、成州機場、國道316線的快速連接線,建成馬元馬灣至徽縣麻沿等14條主要縣際公路和鄉際聯網路。到年,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594公里,努力實現“縣城通高速、鄉鎮升等級、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目標。完成縣城公用型汽車站、貨運中心和鄉鎮客運站建設,提高農村客運站覆蓋率。完善電網結構,新建農村35千伏送電線路73公里、縣城10千伏送電線路25公里、35千伏變電站4座。加大中小河流、地質災害、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力度,抓好“一水七河”流域河道防洪工程建設,新修梯田15萬畝,整理開發土地1.2萬畝,治理滑坡面積2420萬平方米。新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41處,解決21.7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不斷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努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改善教育基礎條件,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按照“四個集中”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布局調整。積極發展學前幼兒教育,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高標準推進基礎教育,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做實做強高中教育,建成設施比較完善的民辦高中,全縣高中毛入學率達到85%以上。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力爭實現招生人數翻一番。扶持發展特殊教育,完成聾啞學校建設。創新完善教育管理考核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各級校長管理,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和高效課堂構建,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力爭使全縣教育質量在三年內達到全市一流水平,五年內在率先達到全省中游水平。
(八)統籌各項社會事業,在促進協調持續發展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社會事業促進工程”,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院改革,加大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設備配套力度,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和醫技培訓,不斷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加強鄉鎮文化站隊伍建設,建設1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0個村級文化室、7個文化大院,農家書屋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新增有線數字電視用戶0.4萬戶以上,鄉鎮聯通數字電視。發展公共體育事業,促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同步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進步步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城鎮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擴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生育保險覆蓋面。
(九)加強生態建設,在建設生態西和上實現新跨越。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構建以沼氣為主的農村清潔能源體系,新建和配備沼氣池、太陽灶和節柴灶各1萬座(臺),積極引導和鼓勵群眾開展綠色消費活動。實施天然林管護91.9萬畝,新增退耕還林5萬畝,建設長江防護林12.7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1%。繼續深入開展“美在西和行動”,積極創建“全省衛生縣城”和“全省生態文明示范縣”。建立城鄉一體化污染防治監控體系和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不斷提高環境質量。
(十)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在提供發展保障上實現新跨越。圍繞大力實施“平安西和創建工程”,以創建國家級“平安縣”為目標,以健全“十張防控網”為抓手,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高度重視信訪維穩工作,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機制,認真落實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制和事故責任追究制,建立健全農產品和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狠抓事故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健全網絡運用管理制度,強化網絡動態管理和網上輿情引導,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加強全民法制教育。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