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白酒品牌競爭力研究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部分:白酒行業的戰略發展契機
白酒是中國具有擁有消費者心智資源、有機會成就世界級品牌的品類之一。
1、白酒并非夕陽產業
最近的幾年里,中國白酒企業越來越多感到了壓力和挑戰:首先,受到假酒案的以及國家2002年對白酒企業專門性的賦稅政策的影響,國內白酒企業的數量在減少,相當一部分中小型酒廠被淘汰出局,白酒的總產量還是消費總量都在大幅度的下降,從1996年的801萬噸下降到了2004年的323萬噸,而剩下的白酒生產企業也覺得步履艱難,處境困頓。
更讓人感覺雪上加霜的是:在中國,隨著喝著可樂長大的一代人逐漸成長,酒精類飲料的消費已經由原來的飯桌開始向酒吧、迪廳這類的夜店場合發展,而在這類的場合中,洋酒無疑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越來越多的洋酒品牌把中國市場當作一個重要的潛在市場,甚至稱為“全球最大的烈酒市場”,并紛紛加大營銷力度。據有關資料顯示,國內主要的洋酒品牌在過去的一年中銷售量平均上升30—50%,有的品牌甚至超過100%。
盡管洋酒的消費在總量上還無法和白酒相比,但是增長的速度已經顯示出咄咄逼人的勢頭,尤其是在國內市場白酒消費的態勢已經持續疲軟的背景之下。行業專家、企業、媒體甚至主管部門都紛紛對白酒的前景不看好,甚至提出白酒已經和香煙一起成為夕陽產業。
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白酒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但是,中國的白酒真的會從此走向沒落或者白酒將和香煙一樣面臨必然消亡的命運嗎??我們并不這樣認為。
首先,白酒在中國悠久的歷史地位,獨特的文化底蘊決定其具有長期存在的根基,這種根基不是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可以撼動甚至完全摧毀的。相反,我們認為中國白酒所蘊涵的文化乃至品牌的張力還遠遠沒有被發現和發掘出來。中國白酒目前表面的困局實際是一種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是白酒行業重新崛起所面臨的全新機遇,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新的趨勢或者趨向將表現出來。
首先是精品化、高檔化,品質是建立品牌基本的要求和門檻,所謂精品化不僅僅是在產品層面有好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大眾的認同獲得良好的口碑、積累一定的消費者資源。無論是從目前國內白酒消費的趨勢還是全球烈酒消費的特征來看,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喝得少、喝得好。白酒的功能和特性無可替代,但如果過量就對身體有害,少而精是未來消費的趨勢。所以最近的幾年里,中高檔白酒品牌成長良好,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其次是集中化,白酒的市場逐漸向少數的具有清晰的品牌戰略,良好的認知資源的品牌集中。隨著消費者對白酒消費越來越理性,老牌名酒復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五糧液、茅臺、劍南春等老品牌將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分額。
此外,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白酒批量進入全球主流烈酒市場將成為中國白酒品牌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也是中國白酒品牌的一次重大挑戰。
所以,中國的白酒不是所謂的夕陽產業,相反,它將面臨一個比以往更為有利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清晰的品牌戰略的老牌名酒來說,中國白酒將進入一個大洗牌的階段,當然,洗牌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市場。
2、中國白酒成就世界級品牌的資源優勢
我想大家一定有類似經驗:提起某個地方,就會想起某個國家的“有特色”產品,而這個國家產的“特色產品”通常比其它國家生產的同類產品“正宗”而且可信。
比如說,說起瑞典,人們就想起鐘表和銀行,說起日本,就想起電子和汽車,說起美國,就想起軟件和金融;這些就是各個地域的認知資源,也就是說如果瑞典企業發展鐘表、銀行、日本企業發展汽車和電子,美國企業發展軟件和金融是得天獨厚,即使中國企業的軟件技術真的更好,但是人們還是寧愿相信美國公司,這就是認知的力量,這種認知的背后是消費者對國家的定位。消費者的認知資源也叫做心智資源,無論對于一個地區還是一個國家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企業建立品牌,尤其是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品牌,應該依托于國家定位,充分發掘認知資源從而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功。
同樣,中國企業要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品牌,最好的捷徑,就是挖掘人們對中國認知的國家定位。在全球消費者的認知當中,一方面,中國是世界加工工廠,加工生產廉價的產品,尤其是電器、絲織品等,中國在這些門類里只是扮演生產的角色,要建立起世界級的品牌需要很多年甚至幾代人的積累。另一方面,中國是最重要的東方文明古國,大眾對中國的認知是東方文明的代表,其中從產品的角度來看,經過幾千年來的貿易來往的傳播和積淀,人們對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白酒等品牌積累了具有豐富的認知資源,著名的“絲綢之路”“馬可波羅游記”都是對于中國文明傳播的渠道和途徑。尤其是陶瓷,在英文當中,中國與陶瓷甚至是同一個詞,可見這種觀念和認知之深刻,只可惜中國的陶瓷企業并沒有充分的認知和利用這種認知,從而建立起世界級的陶瓷品牌。
作為世界五大蒸餾酒中的中國白酒,并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白酒在世界范圍內同樣具有深厚的認知資源,這種認知資源將隨著東方文化的崛起以及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加強而受到喚醒并發揮出強大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白酒品牌實際上比中國的電器、汽車、DVD更具有建立強勢品牌的基礎。
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中國在白酒生產方面得天獨厚,水資源、釀造白酒的糧食都十分豐富,經歷了幾千年的錘煉釀酒技術也達到了顛峰。從目前來看,中國基本上形成了以美酒河水系為代表的貴州和四川產酒區,茅臺鎮被稱為中國酒都,而安徽、河南、山西、湖南、陜西等地也具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優質白酒釀造資源。
中國所擁有的茅臺等優質白酒品牌一度使日本等國家嫉妒不已,在很多外國人眼里,中國的優質白酒與法國的干邑白蘭地等優質酒相比也決不遜色,而來自法國干邑區的品酒師們甚至認為中國相當一批優質白酒酒質已經登峰造極,在全球的蒸餾酒中也堪稱極品,這些都是中國白酒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品牌的基礎。
3、酒企業營銷觀念的滯后導致發展遭遇“瓶頸”
既然中國的白酒具有得天獨厚的認知資源和產品優勢,但為什么中國至今沒有一個強大的世界級白酒品牌呢,這其中的各種原因也許很多,但是有一點至關重要:中國的白酒企業在營銷觀念滯后,品牌戰略缺位。
中國的白酒中,最具有成為世界級品牌基礎的品牌無疑非茅臺莫屬,茅臺不僅在中國尊為國酒,而且在世界級名酒舞臺也有驚艷亮相的記錄,但是,落后的觀念讓茅臺在營銷和品牌上不斷的犯下錯誤:在中國高檔酒第一品牌的位置讓給五糧液,又被水井坊占據了最貴的酒的定位,過多過雜的延伸開發茅臺液、茅臺王子酒等系列產品、發展茅臺干紅、茅臺啤酒等跨品類的產品,可以說茅臺的延伸產品幾乎沒有一個算得上成功,白白耗費了大量的資金,同時也削弱了茅臺酒在大眾心智中的地位。茅臺的優勢在于在大眾的心目中占據了“中國最好的酒”的認知,這一點甚至超過五糧液。但是,如果茅臺仍然采取品牌泛化的策略,茅臺依舊無法真正的走向世界。今年茅臺確定了未來幾年內銷售額達到100億銷售額的藍圖,這又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為了這個目標,茅臺將會不惜犯更多的錯誤。
相比之下,五糧液在營銷觀念和品牌運作上比茅臺要強,但是,在品牌戰略的管理方面依舊十分混亂,早先過度開發子品牌和延伸品牌,使五糧液主品牌失掉了一鼓作氣,占據中國白酒絕對領導地位的機會,其后,五糧液試圖進入芯片、汽車等行業的進行多元化發展的策略更加證明了其在品牌戰略方面的弱勢。
除此之外古井、汾酒等老牌名酒在酒業的發展也遇到瓶頸,并不自覺的開始向酒店、藥業多元發展。幾乎中國白酒企業發展的里程都經歷這樣一個歷程: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開始覺得在白酒行業再上臺階很難,進入一個瓶頸階段,但是為了做大,開始進入到非白酒行業,自然而然,就好象亞洲煙草業的大王紅塔集團在非煙行業里無所作為一樣,白酒企業在非白酒行業里同樣缺乏作為。實際上市場并沒有衰落,甚至遠遠沒有飽和,世界前三位的知名洋酒業企業銷售額都在40億美元以上,而中國的白酒企業,即使是曾經擁有上百個品牌的五糧液銷售額也沒有超過20億美元,相當一部分品牌的銷售額基本都在10億美元以下。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企業過早的進入瓶頸??我們只要到白酒企業里看到上百個各種各樣不同價位、不同包裝的延伸品牌、各種各樣希奇古怪的品牌名、毫無差異同質化嚴重的產品群,我們就應該知道,中國白酒企業最大的瓶頸來自于營銷觀念的滯后。
第二部分中國白酒品牌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六種錯誤假設
新的競爭環境下,老的營銷觀念不僅已經難以奏效,甚至成為企業建立品牌的陷阱
溫水煮青蛙——白酒營銷環境的變化與觀念滯后
在各種行業里,白酒行業也許是“營銷專家”最為集中的一個行業。但是,白酒行業的“營銷”也是最為初級和落后的。在對中國的白酒企業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的體會是:今天的白酒行業正被一些并不健康甚至錯誤的營銷觀念所誤導,相當一批企業或者營銷人沉溺在曾經成功的經驗里,一些根本無法適應現有競爭環境的觀念在他們那里已經根深蒂固。
不可否認,第一代的白酒企業領導和營銷人曾經創造了白酒行業的輝煌,成就他們今天在中國白酒行業的地位。但是從根本上而言,現今的市場和傳播環境相比于10年、甚至5年前的中國市場,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0年前的中國白酒市場所面臨的傳播環境是:產品多,知名品牌不多,產品和品牌信息有限,那個時代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美好時代,只要一投廣告,產品就供不應求,那是一個知名度制勝的時代。
不知不覺當中,中國市場營銷和傳播的環境已經改變。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是:品牌繁多、信息爆炸、消費者接觸廣告的機會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白酒的品牌越來越多,進入消費者的頭腦和心智也越加困難,這個時候,知名度制勝時代已經轉化到區隔制勝時代,競爭由市場轉向心智,這個時候,企業們普遍發現:幾年前還湊效的廣告轟炸、新包裝、品牌延伸、全線產品等策略如今越來越難有理想的效果了,一些企業甚至就是在這種策略的影響之下垮掉。
這就是溫水煮青蛙效應,青蛙對外界的競爭環境變化無法覺察,直到最后被煮熟。在今天這個超級競爭時代,品牌競爭的焦點已經由市場轉向消費者的心智,而今天的白酒行業所流行的營銷觀念是基于一些錯誤的假設而成立的,它們正把很多白酒企業引向歧路。
錯誤假設一:白酒營銷成敗的關鍵是做好終端和促銷
在今天的白酒行業,終端和促銷被列為企業營銷的同等大事,來自白酒營銷人員的說法是“有得終端者得天下”。作為營銷組合的一部分,渠道、終端甚至促銷都是重要的,這關系到企業的產品是否能夠在市場上出現、被消費者看到,但這并不表明終端和促銷到了可以決定白酒品牌命運的地步。
為什么那么多的白酒企業關注終端、不斷推出新花樣進行促銷,而消費者還是不買單??促銷和名目繁多的開瓶費雖然在短期內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長期來說,消費者還是傾向于購買那些在自己的大腦里有牢固的基礎和位置的品牌。沒有一個企業可以依靠終端或者促銷維持長久的生存和發展。相反,名目繁多的入場費、上架費、促銷人員費用、導購人員費用大大的增加了企業的負擔,這種以終端為本,以促銷為綱的策略,把相當一批白酒企業引入了誤區。
終端是關鍵的,但是我們可以想想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終端和促銷變得如此關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白酒的同質化嚴重。大部分白酒品牌之間缺乏差異,從而導致了消費者無從選擇,企業不得不通過終端的建設和促銷爭取那些隨機性客戶。試想,當你的品牌沒有任何差異和特點,當“別人是白酒而你也是白酒”的情況下,當你的品牌在消費者那里沒有任何位置,消費者不會指名購買的情況下,終端是不會給你位置的,你要獲得位置,只有支付上架費、陳列費、并且不停的促銷。
可以說,沒有一個白酒品牌可以真正依靠終端來獲得長期的市場地位,而且一旦你減少了終端的投入,銷售量馬上大幅度的下降,終端的邏輯是這樣的:你可以付錢讓終端幫你推銷你的品牌,別人也可以付錢終端幫助他的品牌,這個時候大家又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最后還是變成了錢的競爭。所以終端的競爭是花錢的競爭,而不是賺錢的競爭。
反過來我們可以看到:當各個品牌都爭相促銷、發起終端爭奪戰的時候,五糧液、茅臺甚至二鍋頭這樣的品牌基本也很少做促銷,甚至支付給渠道的利潤也遠遠低于平均水平,但這并沒有影響茅臺和五糧液的銷售量,大家都在降價的時候劍南春甚至不斷在提價。這驗證了一條規律“進入終端和市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進入消費者的頭腦中”。要長期解決終端競爭的困擾,最好的方式還是讓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獨特的位置。
錯誤假設二:“白酒的競爭是品質競爭,高科技可以帶來高品質”
中國老牌名酒成功的經驗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質量”,一個老牌名酒的企業負責人在自己的書里到處宣揚如何狠抓質量,取得輝煌。然而今天,雖然他也狠抓質量,但還是挽救不了企業衰落的命運,這究竟的什么原因呢??
對于消費者來說,質量確實關鍵,但問題在于,如何讓消費者認同你的質量??這一方面與產品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認知。在消費者那里,認知就是事實,而在消費者認知當中,從來就沒有所謂“物美價廉”這個概念。我們在研究一些老牌名酒的營銷報告的時候,幾乎大家都提到一個“定位”,做“老百姓喝得起的中國名酒”,消費者會相信只賣5塊錢的中國名酒“質量”比50塊錢的好嗎?當然不會,更何況白酒行業還有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事實“95%以上的喝酒的人都不真正的懂酒”,消費者不是專家,他只能依靠自己的認知來選擇品牌。
還有一種與“質量”有關的想法聽起來很與時俱進——“高科技白酒”,“低甲醇、綠色的新型白酒”一度是白酒行業很熱門的話題,這實際上違背了大眾對白酒的認知。河南的天冠酒打出了“純凈酒”的概念,然而這個就違背了大眾對白酒認知的品牌一開始就注定走了這樣一條不歸路。在今天這樣一個崇尚科技的時代,為什么高科技白酒沒有出路呢??我們還是首先來研究一下消費者關于白酒的認知和常識。白酒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產品,一種精神產品,白酒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傳統。以陶瓷為例,今天的高科技陶瓷遠遠沒有古代的陶瓷價值高,同樣白酒也是。消費者不會接受現代機械生產出來的白酒,他們寧愿相信老工藝,就象食品一樣,他們相信老字號。你聽說過軒尼詩在搞什么高科技軒尼詩嗎??顯然不會,你聽說過絕對伏特加會宣傳什么綠色概念嗎??顯然不會。綠色、健康、高科技的概念都不符合消費者對白酒的認知,科技的概念可以作為企業的策略在企業內部運作的過程中實施,但千萬不要當作傳播概念對外傳播。
茅臺集團推出的“紅河酒”也是這樣一種類似的高科技產品,茅臺集團為紅河酒可以說費煞心機,動用了大量的科研人員,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宣傳,然而,所有的投入都注定是浪費的,試想一下,如果在喝酒的時候你想到的是在喝“甲醇、乙酸等等這樣的混合物”你還會喝下去嗎??我想你不會,所以這種“有磁化技術,對身體無害”的紅河酒注定是不會成功
我們可以看看國外成功的洋酒品牌,它們在不停的強調和標榜的東西是什么??手工生產、使用年老富有經驗的工匠、它們甚至只字不提用“精密儀器勾兌”而是經驗豐富的調酒師憑靈感調制,他們更不會去宣傳“喝我們的酒對肝臟有好處”,難道歐洲的釀酒科技不如中國嗎?顯然不是,每一個品類都具有自己的特質,違背這些特質,你將很難打造品牌。
錯誤假設三:“產品線越齊全,可以獲得最大分額的市場越大”
在白酒行業,另一個最為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全線價格的產品,幾乎大部分白酒企業都擁有中高低檔的產品,關鍵還在于:這些中高低檔的產品都屬于同一個品牌。企業們總是振振有辭:不同的消費者有不同的需求,我們的策略是高檔建形象、中檔走銷量、低檔占市場,實際上是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聽起來天衣無縫,實際上全線產品的策略蘊涵著諸多的危機和問題,當你使用同一個品牌名的時候,高中低檔的產品本身就模糊和混淆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汾酒的全線產品中,低至三五元,高至三百多,大大小小數十款產品,當一個消費者希望賣一瓶汾酒送給朋友的時候,消費者馬上就產生困惑,明明我買的是300元的汾酒,朋友是否會認為這個汾酒是20塊的??另外一個問題,當有人問起汾酒是什么檔次的時候??你如何回答??“各種檔次??”,很明顯,破壞品牌本身的專屬性是全線產品策略一個致命的問題。
全線產品還容易產生另一個客觀的問題,那就是給終端的鋪貨帶來困難。茅臺集團的開發的福祿壽禧酒分福、祿、壽、禧四瓶酒,同時又分金、銀、銅三個檔次,一共12瓶酒,試想當消費者決定購買福祿壽禧酒之后將面臨兩次選擇;一、福、祿、壽、禧中的某一種;二:金銀銅當中的某一個檔次,在營銷中,消費者每增加一次選擇,平均就會減少50%。而另一方面看,12瓶酒要進入終端,終端陳列費用將是兩瓶酒的6倍,而零售商通常不愿意一次性購進那么多酒,這還會導致產品還沒有銷售就缺貨。
正是基于此,全球頂級的營銷大師“里斯”提出了著名的品牌力矩公式:品牌的力量與產品線的長度成反比。產品線越長,品牌的區隔越模糊,競爭力越弱。如果你觀察成功的白酒品牌,你就會發現,無論茅臺、五糧液、劍南春,它們的產品線都不長。而古井、汾酒這些老牌名酒的產品線則分布到各個價位,上百個品種的古井或者汾酒讓經銷商都頭暈眼花,更不用說消費者。
今天,金六福的產品線長度已經比剛開始的時候增加了兩倍,各種各樣的包裝和價格所其到的主要作用是:“不斷的削弱這個品牌,并加速它的衰落。”
結合以上的例子,我們不禁想,如果茅臺不要開發那么多的延伸產品、副品牌、子品牌,將會有多成功呢?實際上,絕對伏特加已經給了這個答案,這個瑞典生產的伏特加品牌僅僅有同一個度數的兩種口味,在短短的30年里,它的銷售額超過30億美元,是茅臺的7倍多。企業主觀的邏輯是:要增加銷售收入,要從一個億做到10個億,只有增加產品。聽起來似乎順理成章,但營銷的實質是,增加產品線只會減少企業的收入,只會把品牌從10個億做到1個億。
實際上,諸如古井、汾酒這樣的陷入困境或者處境并不樂觀的品牌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剪產品線。營銷的規律和數學的法則恰恰相反,營銷的規律是“多就是少”產品越多,賣得越少,說的越多,消費者接受的越少。
錯誤假設四:“包裝越出位,品牌成功就越有機會”
酒鬼酒的包裝讓產品同質化的白酒行業眼前一亮,行業的模仿立即一擁而上,一時間各式各樣希奇古怪的包裝紛紛上市,現代的火箭、飛機到古代的寶劍、龍、虎都成為了白酒品牌包裝的道具。企業的觀點是包裝越出位就越吸引人,越具有差異化。
不錯,奇形怪狀的包裝是可以吸引消費者和經銷商,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講究會發現,消費者通常站在這些希奇古怪的包裝面前欣賞上一番然后離開。也就是說這些包裝起到了吸引消費者的目的,卻沒有起到讓消費者購買的終極目的。在這里我們用的是“欣賞”這個詞,一旦消費者以欣賞的姿態去看一個品牌,那么它一定不會經常使用和購買,奇異的包裝不是吸引消費者,相反拉開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武俠大家古龍也是一個酒仙,古龍對于酒包裝的妙語是:“大凡好的酒,包裝一定是最簡單的”。無論是國內的茅臺、五糧液、劍南春還是國外的洋酒軒尼詩,其包裝都不會很復雜,復雜的包裝和過于注重造型的包裝容易讓消費者把太多的注意力讓在包裝而非產品上,還會讓消費者對酒的品質和價值產生懷疑。水井坊的包裝是很精美,但是至少它保持了簡潔的特征,只是在局部有所創意,即使如此長期來看,水井坊面臨演變成了一個展示品而非消費品的危險。
前面我們強調,過于花哨和注重形式的包裝事實上容易給消費者造成兩種印象:第一,削弱消費者對酒本身的正面聯想,甚至對酒的價值和質量產生懷疑,類似最著名的典故就是“買櫝還珠”,這是一種不利的心理暗示,一個打扮花哨的人,人們往往懷疑其內涵。第二,容易給消費者造成一種距離感。
實際上,也有一些白酒品牌通過包裝出位來取得成功,例如五糧液生產的“一帆風順”,作為一種禮品,“一帆風順”的包裝吻合消費者對它的第一認知,用來收藏,而非飲用,這就是“一帆風順”使用“有創意”的包裝但仍然取得成功的原因。
話是這樣說,實際上大部分企業都不甘于十幾年甚至幾年堅持同一個包裝,不斷的變換包裝看起來可以讓產品根據新鮮感,但是對于白酒這樣的產品來說,堅持傳統、堅持簡單是最佳的策略。最近,堅持了數十年白瓷瓶包裝不變的茅臺酒最近也開始在包裝方面有所動作,目前可以看到的動向是,茅臺推出了專門在專賣店出售的玻璃瓶包裝,稱為專賣店專供酒,這對茅臺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好兆頭。茅臺的白瓷瓶紅標簽的外包裝已經深入人心,甚至成為茅臺酒獨特的識別,破壞這種識別也將對茅臺的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錯誤假設五:“名字取得越有創意,品牌的成活率越高”
好的品牌名對于一個品牌來說極其重要,但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品牌名呢??或許是受廣告界的影響,創意的思想在企業界也開始泛濫,尤其體現在白酒的品牌名上。“龍行天下”“馬到成功”“王者風范”“錦上添花”,這些有創意的名字和奇異的包裝一樣,一開始就有嘩眾取寵的感覺,與消費者拉開距離。茅臺的“九月九的酒”甚至是出了高價購買一首流行歌曲的版權,最終也不被消費者認同。
什么是好名字,好名字應該有什么樣的特質??
簡潔,順口是很重要的原則,品牌的傳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語言,聲音在傳播,所以,簡單容易記憶,順口容易傳播,保證了品牌名最大化的被消費者接受。獨特,而最好沒有太具體的含義。品牌的名字要具有記憶度,很重要一個要素就是獨特,不相近,有一些企業為了獨占某個類別,為企業所取的名字是通用名,例如“喜酒”“滿月酒”這種名字違背了品牌的獨特性原則,注定不會成功。
企業總是喜歡在品牌名上弄一些小創意,但是反而過早的透支了品牌的資源,也違背了獨特性原則,古井集團曾經推出了“老八大”品牌;茅臺、五糧液、劍南春成功之后,有企業推出了“茅五劍”,這些酒在市場上默默無聞。在白酒市場上,我們幾乎看不到那些“名字有創意”的白酒品牌成為主角,做營銷和品牌需要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
同樣是地域性的品牌,瀏陽河和長三角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不同??表面上很相似,實際上有很大的不同,瀏陽河是一個特定的品牌名,具有地方的特征,而長三角是一個經濟地域的概念,所以,這樣的品牌命名體現企業一相情愿的主觀,卻注定無法被消費者認同。好的白酒品牌名應該反映品牌的定位或者產品的基本特征,白酒的基本特征是傳播、工藝、品質、歷史、文化,拋開歷史品牌不說,小糊涂仙、水井坊等品牌都反應了這些特征。而野太陽這樣的品牌就完不符合白酒品牌的基本特質。活色生香這些品牌名都是與白酒的特質格格不入的名字,這將注定這些品牌不會有多少前景。
在取名方面,企業還有一種主觀的想法是,各個子品牌之間有一點聯系,這樣有助于利用和積累品牌資源,例如五糧液成功之后推出五糧醇、五糧春、五糧神,這是品牌延伸的一種形式(后面一個將專門論述),這種方式在競爭并不激烈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成功,但是一旦競爭激烈,地位就會受到威脅。最初五糧液這幾個品牌看起來似乎都還滿不錯,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可以發現,這些品牌實際上正逐步的走下坡路。如果說五糧醇誕生那個時代,這種方式還可取的話,現在已經不行了,為了保持品牌的獨特性,品牌之間應該拉開距離,名字也一樣,因為在一個家族里很少出現多個英雄。
錯誤假設六:發展副品牌可以做大做強品牌。
發展副品牌是白酒行業最熱衷的又一種策略,幾乎大部分白酒品牌都熱衷于此,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五糧液的示范作用:五糧液成功之后,多品牌戰略、品牌延伸戰略,大舉進行,最多的時候品牌多達200個,最初的時候五糧春、五糧醇、五糧神等品牌銷售都不錯,這種策略引來各個企業的紛紛效仿。茅臺推出了茅臺液、茅鄉緣等十多個姓茅的的品牌,而古井、汾酒等也用令一種方式進行品牌延伸,遺憾的是在茅臺那么多姓茅的品牌中,幾乎沒有一個稱得上是成功的。而五糧液的五糧系列品牌也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開始下滑,這就是關于品牌延伸的規律:在競爭不激烈的情況下,品牌延伸是好的策略,一旦競爭環境改變,競爭加劇品牌延伸就成為一個陷阱。
白酒企業界還普遍存在一種關于副品牌發展的邏輯悖論:原有的品牌很強大的時候例如五糧液,需要開發一系列的品牌來“分享”知名度和品牌資源,從而做大做強,實際上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策略。在品牌經營當中,很重要的思路是殺貧濟富,。品牌的資源來自于品牌獨特的區隔,延伸品牌本身就缺乏獨特性,極少可能成長壯大,反而會銷弱了母品牌,在茅臺開發的子孫輩品牌中幾乎沒有一個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多使用了副品牌。企業往往很主觀的認為,茅臺王子酒是茅臺的兒子,消費者也一定會給老子面子,也消費茅臺王子,不對,在足球場上沒有一個球王的兒子成為新球王,父親的枝葉太茂盛了,兒子很難得到必需的陽光。
無論多強大的品牌地位,都可以被副品牌毀滅。我們試想如果五糧液不發展品牌延伸,不發展那么多的品牌,五糧液的銷售額將達到多少呢??我們很難說一個具體的數字,但是可以肯定他已經把茅臺遠遠的甩開,走向世界,因為從口味上來說,五糧液更接近外國人口感,更容易被接受。
一直在品牌延伸領域保持低調的劍南春也開始了品牌延伸的舉措,金劍南、銀劍南等系列品牌的開發似乎在上市階段反響還不錯,但是,營銷就是如此,短期的效果與長期總是相反的,當價格30多塊錢的銀劍南在不斷的進入消費者的視線的時候,無形中也在不斷的透支劍南春的品牌,品牌的延伸策略是劍南春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威脅,更要命的是,最初的時候這種策略所表現的市場反響通常都不會太壞,但是企業很快就會看到惡果,我們希望劍南春走好運。
實際上,在今天白酒市場上你幾乎看不到副品牌成功的案例,而企業發展副品牌的另一種考慮是認為使用副品牌的策略可以節約費用,甚至還有觀點認為可以通過多個副品牌來強化主品牌,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一廂情愿的想法。沒有比一個新品牌默默無聞的死掉對企業的浪費更大的了,在品牌開發上,好的策略是使用具有區隔的獨立新品牌。新品牌的區隔市場最好和已有的品牌拉開距離,讓他們的名字、包裝和概念盡量的區別開。只要稍作觀察,你就可以發現,實際上茅臺集團除了茅臺酒以外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品牌不是那些矛字系列的產品,而是習酒。全興集團開發的高檔白酒叫做“水井坊”;沱牌集團開發的高檔白酒叫做“舍得”。
對于以上六種“錯誤假設”很多一線的營銷人員不以為然,的確產品線擴張延伸、副品牌、品牌延伸策略、包裝至上策略、終端制勝等等營銷策略確實曾經對于企業來說很有效,并確實讓很多企業因此發展壯大。但是營銷不是一門靜止的科學,而是“實事求是”的過程,企業的營銷策略和品牌觀念應該跟隨社會環境、營銷環境、消費者認知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做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