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縣級都市建設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生態建設大會精神,全面實施“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生態建設,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生態的決定》和市政府與縣政府簽訂的《縣生態市建設縣長目標責任書》指標要求,結合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幸福新為目標,按照“統一領導,分工負責,條塊結合,整體推進”的原則,加大生態建設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力度,切實加大投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共贏。
二、年主要目標
(一)全面完成節能減排任務。轉方式調結構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分別削減10%、6%、2%、4%。
(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省控重點河流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市控重點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5%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得到全面保護,中心城區非法排污口得到徹底清理。大氣污染防治實現重大突破,城區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優良天數,天空呈現出“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景象。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無亂采濫挖現象,已破壞的山體基本得到修復。土壤環境得到初步治理,環境安全防范體系基本建立,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大部分建制鎮駐地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農村社區在完成改造的同時配套建成分散型污水處理設施。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
(四)生態文化日益繁榮。生態文化研究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活動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初步形成。
(五)生態體制不斷健全。縣、鄉鎮(街道、開發區)、村(社區)三級生態建設體系健全,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生態補償、財稅金融扶持、科技與人才創新等機制日益完善,鄉鎮環保、環衛機構健全,配齊環保執法、環衛管理和保潔人員,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基本形成,農村環境監管能力明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管理體系初步建立。
三、任務分工
(一)發展生態經濟,最大限度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
1、優化區域發展布局。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和推動全縣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牽頭責任單位:縣規劃局,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國土資源局
2、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突出創新驅動、提質增效,加大轉方式、調結構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深入實施“服務業優先”戰略,大力發展服務業,打造建設服務業強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
責任單位:縣發改局
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堅決淘汰電力、鋼鐵、焦化、建材等高能耗行業的落后產能,防止產能過剩行業生產能力擴張和重復建設,禁止限期淘汰的落后裝備擅自擴容改造和異地轉移。
責任單位:縣經信局
把產業基礎好、企業實力強的肥料、機械、食品、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為我縣的支柱產業。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提高制造業水平和競爭力。
牽頭責任單位:縣發改局,責任單位:縣經信局、縣科技局
加快實施農業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切碎還田面積,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牽頭責任單位:縣農業局,責任單位:縣農機局
3、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嚴格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清潔生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實現節能由工業節能向交通、公共機構、建筑、農業農村、商業與民用在內的社會節能延伸。
牽頭責任單位:縣節能辦,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住建局、縣交通運輸局
加強國控、省控、市控重點污染源達標排放,嚴格控制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從嚴控制燃煤火電機組新增規模。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發改局
執行重點行業最嚴環境準入和排放標準。完善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
責任單位:縣環保局
著力抓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促進農業和農村污染減排。
牽頭責任單位:縣畜牧局,責任單位:縣環保局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重點推進食品、蔬菜、機械、建材、木業、化工等產業的環保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清潔生產示范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逐步實現工業廢棄物全面循環利用。
牽頭責任單位:縣節能辦,責任單位:縣經信局、縣環保局
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重視種植業和養殖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責任單位:縣農業局
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
責任單位:縣國土資源局
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實現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
牽頭責任單位:縣供銷社,責任單位:縣節能辦
5、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天然氣、地熱能、沼氣等清潔能源。
牽頭責任單位:縣發改局,責任單位:縣節能辦、縣經信局、縣國土資源局、縣農業局
推行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控制燃煤火電機組新增規模,實行非電煤炭消費新、改、擴建項目煤炭等量替代,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
牽頭責任單位:縣發改局,責任單位:縣經信局、縣環保局
6、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強化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嚴格用途管制,加強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深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施低丘緩坡開發利用。強化礦產資源集約和綜合利用,加大生態修復力度,走“綠色礦業”之路。
責任單位:縣國土資源局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減少結構性耗水;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強化水資源管理和有償使用,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加強農業節約用水、工業廢水回收再利用和區域性中水回用系統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
責任單位:縣水利局
在建筑領域逐步推行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設。
牽頭責任單位:縣住建局,責任單位:縣規劃局、縣房產和住房保障局、縣環保局
(二)改善生態環境
1、加強森林系統和園林綠化建設。加強山區水源涵養林區、丘陵水土保持經濟林區、平原農田防護林區建設,強化會寶嶺等水庫生態保護。
責任單位:縣林業局
加強山地生態保護區和水系生態保護帶、環城環路環界防護林帶生態建設;加強古樹名木保護,促進生物多樣化,打造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共建的森林體系和綠色屏障。
牽頭責任單位:縣林業局,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城管局
加快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加強城市公園、廣場、住宅小區等綠地的管理和監督考核。
責任單位:縣城管局
2、加強水污染整治和水生態系統綜合保護。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鞏固提高流域治污成果。提升城區河流水質,加快城鄉水域環境綜合整治步伐。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住建局、縣水利局
實施企業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嚴格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大化工、印染、造紙等高耗水行業的污染控制,最大限度實現冷卻水、中水循環利用,減少污染物排放。
責任單位:縣環保局
依法劃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域,嚴格限制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進行各項開發建設活動。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禁止未經處理的非達標企業污水直接排入河湖庫。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水利局、縣發改局
實施水系造林工程,在水庫匯水區建立林業生態保護體系,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保護水質安全,改善周邊生態。
牽頭責任單位:縣水利局,責任單位:縣林業局、縣環保局
健全河道衛生保潔、垃圾清運管理制度,防止垃圾污染水域。
牽頭責任單位:縣城管局,責任單位:縣住建局
深入實施東泇河河道綜合保護工程,加大疏浚、截污、引水、生物治理力度,開展退耕還濕、河流生態修復工程和沿河景觀建設工程,積極整治縣內河網水系,構建縣域濕地生態網絡體系。
牽頭責任單位:縣水利局,責任單位:縣城管局、縣住建局、縣環保局
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機制,城鎮周邊村莊納入城鎮污水管網集中處理,農村社區推廣應用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偏遠、分散、管線暫不能到達的農村推廣實施分散型生態治污模式。
牽頭責任單位:縣住建局,責任單位:縣環保局
3、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實行部門聯動,突出抓好揚塵污染控制。
牽頭責任單位:縣城管局,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公安局
執行最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提升鋼鐵、焦化、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水平。
責任單位:縣環保局
積極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實施環保檢驗與標志管理,鼓勵使用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
牽頭責任單位:縣公安局,責任單位:縣環保局
加強工業異味和餐飲油煙污染控制。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城管局
4、加強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建設城鄉垃圾收集和處理處置設施,形成“一縣一場、一鎮一站”,建立城鄉垃圾收集、轉運、處理一體化模式。
責任單位:縣城管局
嚴格實行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安監局、縣愛衛辦
加快農村衛生廁所建設改造。
責任單位:縣愛衛辦
5、建立健全環境安全防控體系。以會寶嶺水庫為重點,嚴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定期開展水質全分析,開展水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生態修復示范,加強環境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地預警體系和應急體系,確保群眾喝上干凈水、安全水。
牽頭責任單位:縣水利局,責任單位:縣環保局、縣公路局、縣衛生局、縣會寶嶺水庫管理處
深入排查整治環境隱患,排查整治存在的問題,建立環境風險管理臺賬和信息檔案,完善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嚴格落實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在人口聚居區和飲用水、食品安全保障區堅決禁止新上高風險項目。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發改局
建立土壤污染環境監管制度,制定全縣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并組織實施,建立土壤監測及預警體系。開展受污染土壤環境修復。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農業局
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控,開展河流重金屬污染調查和治理。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安監局、縣水利局
加快推進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工作,增強城鄉防御地震災害能力。
責任單位:縣地震局
圍繞預防、預警、應急三大環節,構建突發環境事件和氣象、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生物等災害安全防控體系。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完善生態安全監控預警體系,強化對高風險源、污染企業聚集區和地震次生災害易發區的監督管理,加強對飲用水源地周邊氣象、水文、地質、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等災害易發區的預警監測,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實行生態安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牽頭責任單位:縣政府應急辦,責任單位:縣安監局、縣經信局、縣公安局、縣國土資源局、縣環保局、縣農業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地震局、縣氣象局
加強應急能力和隊伍建設,提高生態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水平。
牽頭責任單位:縣政府應急辦,責任單位:縣安監局、縣編辦、縣財政局、縣人社局、縣農業局、縣國土資源局、縣水利局、縣環保局、縣林業局
6、保護重要區域生態功能。建設一批自然保護區,科學劃定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合理確定受保護范圍。嚴格項目審批,嚴守“生態紅線”。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林業局、縣發改局
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防范外來物種入侵。
牽頭責任單位:縣農業局,責任單位:縣林業局
7、加快國土綠化和修復受損生態環境。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實施水系綠化、荒山綠化和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構建綠色屏障。
牽頭責任單位:縣林業局,責任單位:縣城管局
加強對水土流失、礦區地面塌陷、破損山體、濕地等生態受損區域的治理修復,恢復區域自然生態功能。
牽頭責任單位:縣國土資源局,責任單位:縣水利局
(三)繁榮生態文化,強化全社會的生態文明觀念
1、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加強生態文化理論研究和文藝創作,推出一批生態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
牽頭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責任單位:縣社科聯、縣文廣新局
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納入干部教育培訓。
牽頭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人社局
把生態文明作為公益性宣傳重點,為生態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牽頭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責任單位:縣廣播電視臺
2、倡導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勤儉節約的低碳生活,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清潔能源、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更多地選擇非機動車、公共交通出行。
牽頭責任單位:縣節能辦,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農業局、縣交通運輸局
積極引導綠色消費,提倡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社會新風尚。
牽頭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責任單位: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縣經信局、縣工商局
3、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扎實推進生態縣、生態鄉鎮(街道、開發區)建設工作,積極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文明辦、縣教體局、縣民政局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
牽頭責任單位:縣農工辦
(四)健全法規制度,創新體制機制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法律法規。加大經濟和刑事責任追究力度,嚴厲查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案件。
牽頭責任單位:縣公安局,責任單位:縣監察局、縣環保局
加強基層環保、環衛隊伍建設,充實執法力量、保障執法經費、改進執法方式,提高執法能力。
牽頭責任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城管局、縣環保局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實行重點生態功能區“以獎代補”制度。完善跨界河流水質目標考核與補償辦法,實行水環境質量改善生態補償。
牽頭責任單位:縣環保局,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成立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建設生態工作進行統一領導。各級各部門要提高認識,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建設生態作為樹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實,主要領導直接抓,分管領導靠上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部門聯動,嚴格執法。認真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實行建設項目落地前集體預審制度,全面推進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縣發改、規劃、國土、經信、工商、環保、質監、水利、地震等部門要相互配合、相互把關。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采取案件移交、聯合執法、掛牌督辦等方式,共同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部門之間建立信息溝通機制,被有關部門列入限期淘汰、責令停產、限期搬遷、限期治理的項目,其它部門不得辦理年審等相關手續。
(三)建立健全目標考核責任制。制定生態建設工作考核辦法,成立考核領導小組,每年對各鄉鎮(街道、開發區)、有關部門生態建設指標完成情況進行年度考核。按照《生態市建設縣長目標責任書》和《生態縣建設鄉鎮長(街道辦、管委會)主任目標責任書》,對年度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縣委、縣政府對各鄉鎮(街道、開發區)、各部門的年終考核成績和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