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鎮生態文明建設方案的通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鄉位于縣西南部,,全鄉總面積約79平方公里,共有17個行政村,5200戶,16470人,全長29.4公里的主要支流——貫穿全境,溪流兩岸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達84%,是源頭的最主要保護區之一。近幾年來,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3255”板塊戰略要求,鄉黨委政府立足生態優勢,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生態名鄉,農業富鄉,和諧安鄉”的總思路,獲得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命名。
一、建設目的與意義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旨在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探索尋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融合點,在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這新起點上深入挖掘內涵拓展外延提升我鄉生態建設上新的階,總結一些經驗和提供示范。
二、建設目標與任務
1、建設目標
不斷鞏固提高全國環境優美鄉創建成果,選擇一批生態建設工程進行整體提升,樹立先進的生態觀念,發展繁榮的生態經濟,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打造舒適的生態人居,力爭在2010年底前成為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鄉。
2、建設任務
(一)生態經濟循環建設
(1)優化產業。按照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要求,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注重區域發展規劃,依托生態優勢,結合退耕還林做強以狀塘村、茶豐村為中心的千畝茶—柿基地、以崔一村為中心的千畝蜜梨基地、以橋棚村為中心的千畝板栗基地,重點打造千噸萬畝有機茶基地,力爭兩年內完成狀塘村、祥何村兩大茶、柿基地的有機食品基地認證。
(2)推廣技術。全面推廣茶柿混交退耕還林生態治理模式,加強高效復合林業經營模式。在千噸萬畝有機茶基地內統一實行茶柿栽培、管理、施肥、采摘技術。大力推廣桔桿堆肥還田、農用地膜回收利用,全面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同時,鄉里制定每年十期以上的技術服務培訓規劃,對茶農加強實用技術專門培訓。
(3)創建品牌。依托茶葉加工廠積極對外開拓市場,走品牌之路,同時大力培育祥瑞茶業有限公司,使之按照“結構優化、產業升級、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實力增強“的要求,成為科技含量高、能源資源消耗低的綠色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同時進一步規范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茶葉交易市場的建設,促進農業化、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們自主包裝自已的產品。
(4)循環利用。在全鄉范圍內,全力推行農牧結合,人畜分離工程,在扶持的崔一村集中養殖場、等幾家規模養殖場,推廣畜禽糞便沼氣化處理技術,發展以沼氣池為核心的“豬—沼—果”農業生態模式,發展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真正實現鄉域內綠色循環無污染的利用模式。
(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南部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功能小區,位于鄉上游地區,總面積49、34平方公里,區內有如豐溪的主要支流—,及小(一)型王浪水庫。
1、生態建設措施
(1)建設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提高水源涵養功能。今年我鄉全力推廣無患子種植,同時合理調整林業結構,發展多種模式并存的混交林,提高林分質量,并進行一系列闊葉林改造。
(2)結合五條小流域水土保持項目,在五條小流域9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實施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和溝壑治理工程并舉國。消除裸露山地區域,調節山區地表徑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全面實施王浪水庫飲用水源地截污工程,探索分片、分區聯網供水,提高水資源引用調配能力,構建更為完善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4)開展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嚴格控制載畜量,改進粗放耕作方式,適當開展王浪水庫生態移民。
2、生態保護
(1)做好封山育林、護林工作,保護現在植被,禁止對極其重要生態慪位或極端脆弱的生態公益林的調整,禁止任何破壞山林、水源林、護岸林及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2)進一步加大對砩石非法開采的打擊力度,及時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綠色礦山。
(三)強化環境綜合治理,改善生態人居環境
1、重點推進北部集鎮與生態人居功能小區。本區位于鄉北部,總面積33、44平方公里,區內地勢平坦,光照充足,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畜禽散養較為普遍。主要建設措施:
(1)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管護,健全農村垃圾生態處理模式,推進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加快崔家村污水處理總站排污網管的維護與建設,進一步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戶廁改造新技術和新模式,以及農村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模式。
(2)開展新農村社區建設,初步建成一個以弘揚生態文明為主題的農村新社區。在鄉北部門戶的崔一村集中修建農民公寓,通過各種融資渠道籌措資金,有效盤活農村存量土地,啟動易地安置地建設。
(3)全力推廣無患子種植項目,在道路沿線,村邊,村中空閑地種植無患子,打造庭院經濟,提高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2、開展整鄉整治工程。以“五整治一提高”為主要內容對整個鄉進行連片的環境整治,在全部行政村都建成初級和諧生態村的基礎上,爭創市級以上各級生態村,并在鄉門戶崔一村重點加強環境建設,爭創國家級生態村,做到整體提升。同時,根據各村特色,爭創各類示范村,村爭創“省級興林富民”示范村,爭創“省級綠化示范村”。
(四)生態文化與機制建設
1、建立生態環境教育示范基地,完善各類軟硬件設施,配備專職講解人員。啟動全鄉群眾“個個知生態,個個護生態,個個建生態“工程。
2、充分挖掘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重點打造以“休閑、養生、娛樂”為主要內容的休閑文化,以王浪水庫和大雷山峰為主要載體的山水文化,以板栗、茶業、蜜梨為主要代表的產業文化等,不斷提高鄉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3、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文體生活。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鄉民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鄉、村二級文化設施的建設管理機制和健全文化創作的引導激勵機制。建立起政府主導、專群結合、覆蓋全面的公共文體服務體系。
4、完善環衛體系工作機制。完善以“門前三包、統一收集、集中分撿、生態處理”為原則的農村垃圾生態處理模式,形成有保潔隊伍,有配套設施,有管理辦法,有獎懲機制,落實保潔員待遇的“四有一落實”長效衛生保潔機制,強化黨員保潔區的落實措施和考核辦法,使鄉域農村垃圾做到“日清日撿”。
5、建立資金保障機制。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鄉政府籌集不低于10%的生態文明建設補助資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專項引導資金,建立健全村級財務雙制度,嚴把村級財務進出口關,不斷完善獎懲分明的工作激勵機制。
6、健全勞動就業服務機制。以提升素質為目的,加大農業技術、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力度,積極發揮鄉、村兩級干部的組織優勢、信息優勢,幫助農民創業增收。
7、建立扶持機制。制定《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種植業結構的若干意見》對發展茶葉、蜜梨等產業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同時對主導產業種植大戶,提高扶持標準。
8、建立宣傳機制。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宣傳欄、動員會等載體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全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建立鄉機關工作人員生態文化調研和匯報機制,制訂縣、鄉兩級人大代表監督和聽證機制,發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
三、組織保障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鄉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形成黨政主導、社會參與、農民主體的工作機制。鄉黨委、政府設立建設生態文明工作辦公室,常抓建設指導和督查,確保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鄉建設生態文明領導小組下設三個工作小組:產業提升組由分管農業副鄉長任組長,責任單位鄉農辦;文化提升組由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任組長,責任單位鄉文化站;服務提升組由分管計生、文教衛副鄉任組長,責任單位鄉農辦與文教衛辦。要求各成員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各司其職,密切合作,全力將各項建設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