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鄉鎮企業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改革和創新紀實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是改革開放的碩果。鄉鎮企業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農民的覺醒,是建設縣域經濟強縣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希望所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縣鄉鎮企業工作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依托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食、藥、游”三大主導產業和綠色采礦業,促進了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鄉鎮企業管理機構職能隨著國家政治體改革的不斷深入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一)機構的歷史沿革。
寧陜縣鄉鎮企業局的前身是寧陜縣革命委員會社隊企業管理局。1977年11月,縣革命委員會根據農村經濟工作發展的需要,決定成立“寧陜縣革命委員會社隊企業管理局”,負責對全縣社隊企業的管理工作[寧革發(97)082號]。經過近四個月的籌備,1978年3月,寧陜縣革命委員會社隊企業管理局正式成立(王振民任局長)。1983年12月,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原“寧陜縣革命委員會社隊企業管理局”和“寧陜縣多種經營辦公室”合并,改稱“寧陜縣多種經營局”。1984年7月,改稱“寧陜縣鄉鎮企業管理局”。2002年8月,縣鄉機構改革時,根據統一要求“寧陜縣鄉鎮企業管理局”更名為“寧陜縣鄉鎮企業局”[寧政辦發(2002)75號]。為了適應全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的需要,2005年6月3日,縣編委批準成立“寧陜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局”,與縣鄉鎮企業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辦法[寧編辦字(2005)9號]。隨著國有企業的全面改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中、省、市對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經濟的指導、協調、服務和理順職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促進我縣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經縣委、縣政府同意,2007年6月21日,縣編委批準成立“寧陜縣中小企業促進局”,與“寧陜縣鄉鎮企業局、寧陜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局”實行“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寧編辦字[2007]12號)。
(二)機構職能隨著國家政治體制改革而不斷調整變化。
1978年3月,寧陜縣革命委員會社隊企業管理局正式成立時只承擔社隊企業的管理工作。1984年7月,改稱寧陜縣鄉鎮企業管理局后,職能沒有新的變化。1996年機構改革時,縣政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鄉鎮企業法》和有關耍求,增加了鄉鎮企業質量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管理、鄉鎮企業勞動保護、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工作的檢查監督和礦產資源的管理職能。2002年8月,縣鄉機構改革時,根據統一要求,將鄉鎮企業人才、質量、安全、環保和礦產的監督管理職能移交給其他相關部門,增加了對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指導、協調、服務職能,同時,取消了行政事項審批和收費。2005年6月,縣編委批準成立“寧陜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局”,與寧陜縣鄉鎮企業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辦法后,增加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協調、服務職能。2007年3月,《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辦法》的頒布后,為了適應新形勢,加強對我縣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經濟的指導、協調和服務,促使更快更好地發展。經縣委、縣政府同意,2007年6月21日,縣編委依法批淮成立“寧陜縣中小企業促進局”,與“寧陜縣鄉鎮企業局、寧陜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局”實行“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正式授予寧陜縣中小企業促進局依法實施對全縣中小企業進行指導、協調、服務的職能。
二、鄉鎮企業隨著國家宏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發展壯大
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涎生,走過三十年的光輝歲月,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少不得,財政收入缺不得,解決城鄉就業離不得,確保社會供給缺不得的重要力量,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鄉鎮企業是順應改革發展的產物,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給廣大的農村注入了勃勃生機。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縣有經濟頭腦的農民紛紛離開黃土地,走出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開始扣響商品經濟的大門,因地制宜,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木材加工、糧食加工、交通運輸、農村水電、磚瓦建材、竹麻造紙、農機維修、商貿流通和餐飲服務業,開創了農、工、商綜合發展的新格局,拓寬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到2006年,鄉鎮企業戶數從57個發展到4732個,增長8301.75%;從業人員761人發展到7886人,增長1036.26%;總收入從96萬元上升到39886萬元,增長41547.91%;總產值從98萬元上升到37845萬元,增長38617.34%;固定資產投資從112萬元上升到15600萬元,增長13928.57%。
2002年,城關鎮鄉鎮企業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平釣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2006年實現收入19460萬元,占全縣總收入的48.79%,將近占到全縣鄉鎮企業總收入的半壁河山。其它13個鄉鎮除四畝地鎮、金川鎮、龍王鎮、旬陽壩鎮、太山廟鄉、新場鄉、豐富鄉、梅子鄉收入未過一千萬元外,湯坪鎮、筒車灣鎮、皇冠鎮、江口回族鎮、廣貨街鎮收入全部超過二千萬元。
經過三十年發展,鄉鎮企業經歷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各個階段,順應了社會主義市經濟的要求,完成了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發展。現巳建成規模企業2個,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企業42個,其中縣民爆器材有限公司1527萬元、縣礦業有限公司1090萬元、潼鑫鉬業有限公司642萬元、鑫裕礦業有限公司490萬元、寧陜迎賓酒店480萬元、秦嶺長春酒廠465萬元。鄉鎮企業的主要產品到2006年發展到六大類65種系列產品。食用菌、蜂蜜、豆制品、板式家具、秦嶺石材等地方名特產品暢銷省內外,食用菌系列產品走出國門,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市場。
(二)依托優勢資源,形成了以資源加工為主的混合產業。
寧陜縣鄉鎮企業的發展方向,發展格局,經過三十年的探索實踐,始終走的是從事優勢資源開發的相關混合產業。
改革開放之初,鄉鎮企業主要發展養殖業、糧食加工、機械修理和磚瓦建材工業。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實施林業“三定”方案后,進一步明析了林權,放寬了新辦林業企業的準入限制,逐年增加了木材采伐指標,以圍繞木材加工的企業像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礦產采掘初見端倪。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全面實施“天保”工程,使支撐我縣鄉鎮工業的木頭企業全面停產。但是,鄉鎮企業搶抓西部大開發和西漢高速公路建設的千載難逢的機遇,大膽改革,優化產業,調整結構,大力發展“食、藥、游”三大主導產業和加大綠色礦山建設力度,使我縣鄉鎮企業完成了二次創業,使鄉鎮企業走出困境,逐漸步入佳境。
1、鄉鎮工業不斷創新發展。三十年來,鄉鎮企業在發展中,突出了工業的比重,使鄉鎮工業快速增長,從1978年的90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14205萬元,增長15783.33%,占鄉鎮企業總值的37.5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縣的鄉鎮工業占鄉鎮企業總值的比重曾高達56%,位居全市第二。進入二十一世紀,由于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變化,鄉鎮工業在困境中奮進,經歷了改革的震痛,迅速調整產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向礦產采掘、稀有礦種精選和優質石材的加工領域進軍,使鄉鎮工業繼續保持了在鄉鎮企業中朝陽產業的地位。
2、資源開發型企業優勢明顯。鄉鎮企業始終遵循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的方針,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縣鄉鎮企業巳發展成為以豆制品和食用菌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沙石料和大理石為主的建材業;以建材物流和客運為主的交通運輸業;以小水電為主的電力工業;以鐵、鉬、石英等礦產品為主采選業和以秦嶺山地觀光休閑游為主的新型企業,發揮了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寧陜“山里人”、“綠寶”、“廣賀”牌豆制品和“秦寶”、“太極城”、“秦南”牌食用菌和蜂蜜暢銷省內外;保證了“西漢”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的優質沙石料供應;滿足了商品運輸和人員出行的交通需求,全縣水電開發強勢推進,沙梁子、黃草坪、龍王坪、腰竹溝、駱駝埡和太山調儲電站正抓緊建設、兩年內將全部竣工投產,將基本滿足全縣電力市場的需求;寧陜縣礦業公司自1988年5月投產后,企業經過改制煥發了新的生機,新建了一座日處理礦石500噸的選礦廠,加大了安全環保投入,實施了礦區排險改造工程;企業收入從1988年的28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676萬元、寧陜縣潼鑫鉬業公司(江口大竹園鉬礦)2005年5月試生產后,通過兩次擴建已形成日選礦石500噸的生產能力,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250萬元,經省統計局批準,寧陜縣縣礦業公司和寧陜縣潼鑫鉬業公司已被納入規模企業管理,實現了全縣自實施“天保”工程以來規模企業零的突破;2006年5月,寧陜縣雙龍公司的洵河峽谷漂流項目和“縣城一日游”的正式營運,帶動了沿線農家生態觀光休閑游企業的大發展;我縣重點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帶動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
3、鄉鎮企業成為我縣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鄉鎮企業自起步以來,始終堅持服務“三農”和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的宗旨,承擔了全縣商品、貨物、人流運輸和商品貿易批發另售,承攬了95%以上的餐飲賓館服務業,農村小水電極大地緩解了電力資源供應緊張的矛盾,全縣城鄉建房的預制板和機磚70%以上由鄉鎮企業生產,鄉鎮企業涵蓋了除通信、金融、教育、縣城供水以外的各個經濟領域。
(三)鄉鎮企業巳成為縣域經濟缺不得,農民增收少不得,財政增長缺不得,構建和諧社會少不得的重要力量。
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建設縣域經濟強縣,發展地方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等,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1、鄉鎮企業的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實力。2006年全縣鄉鎮企業實現收入39886萬元,對全縣GDP的貢獻率上升到39%,成為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促進縣城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隨著國有企業改制的全面完成,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占縣域經濟主導地位的格局已經確立,對全縣GDP的拉動將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長,是建設縣域經濟強縣無可替代的朝陽產業。
2、鄉鎮企業成為解決城鄉就業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縣鄉鎮企業累計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鄉居民和下崗職工115856人。僅2006年就達到788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0.58%,提供勞動者報酬4732萬元,提供農民人均純收入387.99元,占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62元的23.35%,為解決我縣城鄉居民就業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3、鄉鎮企業對財政增長的貢獻持續增加。鄉鎮企業提供的稅收從1978年的3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1474萬元,占全縣財政完成數2831萬元的52.07%,比1978年增長49133.33%,已經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4、鄉鎮企業成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支柱。全縣凡是鄉鎮企業發展好的鄉、鎮、村、組,通村公路、安全飲水、文化設施等公益事業建設,除國家專項補助資金外,所需的主要資金來源于鄉鎮企業家的無私奉獻,極大地減輕了當地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村公共設施現狀。
5、造就了一批鄉土企業家。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一大批昔日的“農二哥”“打工仔”和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登上了市場經濟舞臺,經受了段練,一大批善于經營,勇于開拓的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我縣骨干企業的廠長(經理)。寧陜縣興寧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田偉平(高級經濟師、省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先后榮獲省政府授予“青年企業家”稱號,被團省委、省工會、省鄉鎮企業局等部門授予省優秀企業家。企業現已順利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并榮獲國家及省、市部門頒發的“中國家具知名品牌”、“中國優秀綠色環保產品”、“星火科技示范”企業、“重點明星”企業、“重合同、守信譽”先進企業等殊榮;寧陜縣友能臘肉廠廠長劉道友先多次被省、市有關部門授予:勞務產業帶頭人、安康農村杰出人才、科技致富女狀元和全省黨員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寧陜縣新勇石英沙廠經理賈開勇和寧陜縣新橋賓館經理蘇培東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主義新農村致富帶頭人;還有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和縣政協委員。
縱觀我縣鄉鎮企業發展歷程,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鄉鎮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逐步步入輝煌的發展時期,盡管發展的道路曲曲折折,但始終是我縣經濟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全縣各級領導、鄉鎮企業戰線全體干部、企業經營者和企業員工“艱苦創業、開拓進取、解放思想、勇于奉獻”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