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黎平是全國唯一以民族風情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風景秀麗的群山環抱之中,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縣轄25個鄉鎮,403個行政村,總面積4441平方公里,2007年末總人口52萬,其中侗族人口35萬,占全縣總人口的70%,是全國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是侗族文化發祥地,也是侗族文化原生態保留地。黎平物資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原始生態神奇和諧,是“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圣地,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家園”!
三十年來,在中央、省、州的正確指引下,中共黎平縣委、縣人民政府團結和帶領全縣侗、漢、苗、瑤等52萬各族群眾,緊緊圍繞縣委各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精誠團結,奮發圖強,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5412萬元,比1978年增長119.1倍,是1978年的25.2倍;農業生產總值達116003萬元,比1978年增長2.1倍,是1978年的22.4倍;工業生產總值達85201萬元,比1978年增長22.3倍,是1978年的51.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033元,比1978年增長22.2倍,是1978年的25.7倍;地方財政收入達5069萬元,比1978年增長13.5倍,是1978年的14.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31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27.9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71691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271.9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1.8億元,比1978年增164.4倍。
星移斗轉,滄桑巨變。回顧黎平三十年的奮斗歷程,今日的侗鄉黎平,山歡水笑,萬象生輝。黎平機場建成通航開辟了苗侗民族對外開放的國際窗口,藍天萬里,銀燕翱翔;在希望的田野上,稻浪滾滾,魚歡畜旺;在連綿的林海深處,獐兔出沒,鷹飛草長;在重點建設工地,車流穿梭,機器轟鳴,一座座雄偉的現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的柏油公路鋪就在青山翠綠之中……一個日益繁榮昌盛的新黎平,正闊步向前奮進。
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黎平就是侗族文化的發源地和侗族文化的中心。這里有神秘悠久的侗族文化,積淀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秀麗多姿的自然風光。近年來,黎平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中國旅游最好的兩條黃金線路之一,被聯合國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為全球“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十大圣地之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建設部評為“最具潛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被文化部列為全國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單位;肇興侗寨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2007年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游目的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黎平還被、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等13家國家部委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名錄》,“黎平會議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中國革命老區和全省三個優先發展重點旅游區之一。黎平是貴州“公園大省”和黔東南“旅游大州”規劃的以侗族風情為主的貴州東線民族旅游黃金線上的中心。地坪風雨橋和“黎平會議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黎平機場萬人合唱侗族大歌、黎平天生橋、肇興鼓樓群、述洞獨柱鼓樓和杉陰沉木被列入世界基尼斯記錄。所有這些成績與榮譽,為黎平旅游業的整體推進構筑了新的發展平臺。
圍繞“旅游興縣”戰略,堅持改革開放,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旅游業及第三產業較快發展。黎平機場于2005年11月建成通航,為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出省連縣油路建設加快,黎靖、黎錦、黎榕、黎從、黎劍、黎高油路改造完成,黎洪油路改造項目正在抓緊施工,全縣13個鄉鎮通油路,油路總里程達260.5KM。到2007年止,全縣實現了鄉鄉通公路,公路網里程總計2721.6公里,通客車里程839.65KM,簡易村公路1123.5KM,林區及自然寨簡易公路758.45KM,公路密度為61.2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緊緊圍繞打造國際化專業旅游城市目標,按照“保護古城區、改造舊城區、發展新城區”的原則,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北門新區主次干道、黎陽大道、午開大道、正陽街、清泉路、開泰路等,縣城“兩橫四縱”道路骨架網絡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增至5.6平方公里;星級賓館、休閑廣場等工程建設速度加快,城區綠化扎實推進,城市功能逐步完善。2007年全縣共接待海內外游客73.5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1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1.45億元。旅游業的興起,帶動了房地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產業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正在逐步形成。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初見成效,截止2007年,三大產業結構比為41.67:20.99:37.34,種植業向高效、優質方向調整,特色產業基地不斷壯大,優質農產品比重明顯提高,農業產業化開始起步,特色工業體系正在形成,農產品加工、民族制藥、民族工藝品等特色工業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扶貧攻堅取得較大成績,林產品深加工企業興起,勞務經濟快速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縣勞動力輸出達10.1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44億元。
社會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竭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謀福利。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城鎮干部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推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和城鎮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啟動;積極開展救災救濟工作,困難群眾和受災群眾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以“兩基”為重點的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兩基”教育成果進一步鞏固,高中教育成效明顯,職業技術教育健康發展。全民健身體育活動蓬勃開展,雙江“侗族摔跤”在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榮獲表演項目綜合類金獎,在武漢舉行的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舞蹈類比賽中榮獲表演獎,填補了我省在此獎項的空白。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城鄉三級衛生網絡建設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扎實推進,農民參合率達到81%。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質得到顯著提高。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國家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建設取得新成績,獲得了“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全國綠色小康縣”榮譽稱號。廣播電視事業加快發展,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56%和73%。城鄉通信發展步伐加快,實現鄉鄉通移動電話,基本實現村村通電。
經濟社會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農村稅費、社會保障制度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認真貫徹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全面取消了除烤煙外的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對種糧實行直接補貼。企業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進展,有力地促進了城鎮建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積極鼓勵支持和正確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截至2007年底,全縣注冊私營企業已達l40戶,注冊資金22567萬元;個體工商戶5868戶,注冊資金10544萬元;實現就業人數10713。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創新工作方式,加大對外招商力度,到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開展招商活動,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2007年共引進投資新建項17個,合同引資4.6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37億元。積極探索新的融資形式,與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簽訂了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協議,搭建了新的融資平臺。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宏偉目標,為我們迎來了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機遇與挑戰并存。為進一步推進黎平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縣委、縣政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結合縣情實際,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堅持“以建設侗族文化特色專業化國際旅游城市為目標,營造一個寬松的投資環境,夯實農業、交通兩個基礎,實施旅游興縣、城鎮帶縣、工業富縣、科教強縣四大戰略”的“1124”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明確提出發揮資源優勢,把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盡管今天的黎平經濟基礎仍較薄弱,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黎平資源豐富、人民勤勞、侗族文化底蘊深厚,隨著黎平機場的通航、“貴廣”高速鐵路、“貴廣”高速鐵路的貫通,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侗鄉黎平巨大的開發潛力將迸發出強大的發展后勁,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