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建設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文化建設在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我們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作用,加快文化建設步伐,推動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發展必須重視文化建設
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社會的全面進步,其中文化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乏,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得到提高及富有,才能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實力的競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世界文化的競爭態勢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對我國文化建設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各項基本素質的全面提高。在當代中國,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指的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即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都離不開文化建設。
正因如此,我們黨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確定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的重要內容?!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先進文化同發展先進生產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密聯系起來,并上升到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黨的指導思想的高度。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加全面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
所有這些,表明我們黨對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的認識的自覺和清醒。我們必須高揚先進文化的旗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學習科學理論、實踐科學理論的自覺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鍛造精神支柱。必須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積極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競爭中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文化強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占據優勢地位。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提高與發展。
協調發展必須加快文化建設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經濟、政治、文化不僅要全面發展,不可或缺,而且要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倳浽谝暡鞆V東時提出“協調發展”的要求,在抗非典工作會議上全面闡述了協調發展的思想,提出發展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進社會發展的投入,增加社會資源和環境的投入??偫碓蜗蟮刂赋?,一個國家跟一個人一樣,應該是協調發展。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肯定站不住、站不穩;一個國家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也站不住、站不穩,所以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就提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們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進科學文化建設發展,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萍肌⒔逃⑽幕⑿l生、體育領域改革和發展不斷加快,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的文化建設總體上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不相適應,文化建設水平、發展程度仍然相對滯后。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工作中,忽視文化建設的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存在重經濟、輕文化和先發展經濟、后發展文化的片面思想認識,“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素質上還有不少問題存在,有的問題還相當嚴重。一些領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經濟活動中,假冒偽劣、欺行霸市、偷稅漏稅、不講信用等成為社會公害;文化領域宣揚暴力、兇殺、色情等文化垃圾屢禁不止;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一部分人的國家觀念淡薄,對社會主義前途與信念產生困惑和動搖。
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任務十分繁重,必須下大力氣加快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這條腿“補上”、“補長”,使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協調發展,相得益彰。為了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我們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要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加大投入,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以優秀的作品和良好的服務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利用高新科技,通過工業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增強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要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基礎作用。
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先進文化的持久推動
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持續的發展需要持續的動力。在人類歷史上,人口、資源、資本等都曾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文化因素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更加凸現了文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在現代社會,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越來越快,文化因素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之中,使經濟的發展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態。經濟活動、文化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文化因素,正在豐富和擴充原有的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技創新和人才素質的提高,經濟競爭越來越依賴于文化資源要素的競爭,社會財富越來越向擁有文化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
文化要素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現代社會,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日益融為一體。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個性,不僅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產品,才能在產品競爭中勝出。我們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資源是企業發展和競爭的重要資源。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來越多,文化品位越來越高,企業整體素質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不注重文化建設的企業,在競爭中必然處于弱勢,即使風光一時,也難以持久。文化優勢也成為地區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環境優勢。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文化底蘊、文化氛圍和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軟環境。文化軟環境越好,越有利于產業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化發展水平越高,越能夠在經濟全球化中把握主動,占據有利地位。一個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很難提高,即使獲得一時的增長,也難以為繼??傊幕絹碓匠蔀橥苿咏洕掷m增長、提高經濟質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看待和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經濟發展的態勢,深刻認識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自覺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文化動力。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竭林而耕、竭澤而漁、竭草而牧的掠奪式開發和“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短視發展行為,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惡化、生態危機等“工業化病癥”,并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自覺矯正人與自然的關系,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人與自然平等對待、和諧共生的新型關系;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增強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