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文化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概括地講,文化經濟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新型經濟。從這一規定性來看,它具有下列的顯著特征: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文明發展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內涵都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實際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這種情況反映出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
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么,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并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如今,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如此等等。所以,可以把文化經濟闡述為“以人為本的經濟”。
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現象。文化“經濟化”指的是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經濟成分不斷增加,市場手段不斷引入,文化生產、文化管理中愈來愈滲透各種經濟要素,文化活動愈來愈自然地融入經濟活動之中,形成了新興經濟產業——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日益具有經濟功能和市場效益。文化“經濟化”最直接地表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包括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健康產業、體育產業、休閑產業以及政治性的文化產業等等。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發展中的主導力量。經濟“文化化”指的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文化內涵不斷增強,文化要素不斷發揮作用,人文精神和文化資源在各種資源中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經濟產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斷豐富,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愈來愈多地被注入文化的理念和內涵。經濟“文化化”最直接地表現在生產文化或產業文化的發展上,包括管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品牌文化、人力資源等在內的產業文化是經濟文化化的重要標志,產業文化將是未來經濟結構升級中起核心作用的因素。
文化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本身突出了以人為本
黨和國家提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其主旨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新理念,做到“五個統籌”。文化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本身就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代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發展中文化要素(知識、技術、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質的轉變;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增加,意味著物質資源消耗的減少;人文價值取向滲透到經濟發展之中,意味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進步;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相融合,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意味著人類資源觀的根本性轉變,等等。正是在文化經濟就是人本經濟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上說,發展文化經濟把科學發展觀真正地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