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概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是《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中的重點項目,由國家撥專款設立。項目在教育部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進行,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改革的重大舉措。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需求的、充分體現基礎教育性質和素質教育精神,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項目將涉及課程改革總體規劃、課程目標、課程標準、課程結構、教材的編寫與管理、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課程管理政策等各個方面,共分為以下子項目:
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是總體規劃、設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課程計劃、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各個重要環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以及改革的要求、政策等。指導綱要的制定有賴于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研究工作。
制定基礎教育課程計劃。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計劃包括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計劃,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確定基礎教育不同階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各科目的設置、課時比例及實施要求,規定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課時比例。
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應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體現國家對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基本要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體現基礎性,有助于學生的終生發展,反映現代化與時展的要求,加強課程的綜合化以及課程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課程標準的制定應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助于發展兒童的理解力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要有助于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教師遵循教育的規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基礎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課程評價體系在基礎教育中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基礎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應構建目標多元化、評價主體和評價手段多樣化、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的新型評價體系。該體系包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促進課程不斷更新的評價體系。
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系的研究。為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學生發展的適應性,我國將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這對于實現基礎教育課程培養目標,逐漸下放課程的管理權利,充分發揮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程資源(含教材)開發與管理系統的研究。教材是落實課程計劃和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工具,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工具。為了保證教材的質量,滿足不同地區和學校對各種風格教材的需求,必須建立和健全教材的開發、審定和評估體系。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課程目標達成的基本保障,開發和利用社會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社區與自然中的課程資源,大學或科研機構中的課程資源,社會文化設施與機構,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中的課程資源,加強對這些課程資源的管理。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與推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堅持“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民主參與和科學決策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課程改革實驗區,積極開展新課程的實驗;對廣大課程研究人員、實驗教師及教育行政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建立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關心并廣泛參與課程改革的機制。
調整現行中小學課程計劃與教學大綱。組織力量,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和黨中央、國務院1999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調整現行課程計劃和各科教學大綱,為過渡到新課程做好充分準備。
基礎教育課程理論研究。為了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對課程基礎理論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基礎,保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不斷的改革與完善。
構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推廣、課程政策等各個方面。要做到總書記指出的“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就不能僅在課堂教學或教科書編寫等方面做局部改革,缺少上述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使課程改革獲得成功。因此,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鼓勵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在課程改革中建立起科學決策機制和科學管理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推進策略,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能夠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自我調整與更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在基礎教育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程第一階段的任務從1999年正式啟動,計劃到2003年完成,大約需用五年的時間。1999年,主要進行項目的總體規劃及組織,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組織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組織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數學、外語課程標準和計算機指導綱要研究制定工作。2000年,主要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各門課程標準的征求意見稿,開始高中階段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的研究工作,部分省、市、自治區確定首批課程改革實驗區,部分課程標準開始實驗,組織宣傳與培訓。完成對現行教學大綱、教材的修訂。2001年,主要組織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及與評價有關的實驗,完成高中階段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的實驗稿,組織新教材的編寫和實驗。2002年,將主要組織實驗區實驗工作,完成并頒布義務教育階段部分主要科目課程標準的試用稿,
組織新教材的實驗。2003年,將根據實驗情況對課程計劃、課程標準進行評估與修改,組織新教材的審查,根據實驗情況改進并完善新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管理體系、課程改革支持體系,總結實驗區經驗,啟動大面積推廣新課程的工作。
二、具體項目*
1.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凡標有*的項目均屬由教育部委托研究項目,不再組織申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是總體規劃、設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涉及課程計劃、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各個重要環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以及改革的要求、政策等。指導綱要的制定有賴于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研究工作。
1.1.現代社會發展及其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
1.2.調查研究、實地考察和文獻資料比較研究
1.3.制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
*2.制定基礎教育課程計劃
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計劃包括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計劃,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確定基礎教育不同階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各科目的設置、課時比例及實施要求,規定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課時比例。
3.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應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體現國家對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的基本要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體現基礎性,有助于學生的終生發展,反映現代化與時展的要求,加強課程的綜合化以及課程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課程標準的制定應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助于發展兒童的理解力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要有助于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教師遵循教育的規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為形成各科目的課程標準,所有課程標準研制小組均需進行以下專題研究:
1.我國現行各科目課程實施現狀分析。
2.各科目課程標準的國際比較的文獻綜述。
3.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及其對中小學課程發展的影響。
4.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及其與各科目學習相關規律的研究文獻綜述。
在此基礎上,制定各科目課程標準的初稿,并進行調研、座談,征求意見,形成各科目課程標準實驗稿;并根據各科目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各科目教材編寫指南。
*3.1.研究與制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3.2.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包括各課程《教材編寫指南》)
*3.2.1.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
*3.2.2.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
*3.2.3.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小學選設)標準
3.2.4.小學1-2年級“綜合課程”研究(凡標的項目已委托研究,但仍歡迎組織申報。)
3.2.5.研究與制定小學3-6年級社會課程標準
3.2.6.研究與制定小學3-6年級科學課程標準
3.2.7.研究與制定初中俄語課程標準
3.2.8.研究與制定初中日語課程標準
3.2.9.研究與制定初中物理課程標準
3.2.10.研究與制定初中化學課程標準
3.2.11.研究與制定初中生物課程標準
3.2.12.研究與制定初中地理課程標準
3.2.13.研究與制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
3.2.14.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標準
3.2.15.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3.2.16.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3.2.17.研究與制定小學、初中研究性學習指南
*3.2.18.研究與制定關于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見
3.2.19.研究與制定義務教育階段計算機教育指導綱要
3.2.20.研究與制定初中綜合理科(自然科學基礎)課程標準
3.2.21.研究與制定初中綜合文科(社會科學基礎)課程標準
*3.2.22.研究與制定農村初中“綠色證書”教育課程指南
3.3.研究與制定高中課程標準(包括各課程《教材編寫指南》)
*3.3.1.研究與制定高中語文的課程標準
3.3.2.研究與制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
3.3.3.研究與制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3.3.4.研究與制定高中俄語課程標準
3.3.5.研究與制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
3.3.6.研究與制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3.3.7.研究與制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
3.3.8.研究與制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
3.3.9.研究與制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3.3.10.研究與制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
3.3.11.研究與制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3.3.12.研究與制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3.3.13.研究與制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
3.3.14.研究與制定高中計算機教育指導綱要
3.3.15.研究與制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3.3.16.研究與制定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南
*3.3.17.研究與制定關于對高中階段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見注:小學、初中、高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程將另行組織專家研究制定。
4.基礎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課程評價體系在基礎教育中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基礎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應構建目標多元化、評價主體和評價手段多樣化、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的新型評價體系,包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促進課程不斷更新的評價體系。
4.1.國內外基礎教育課程評價的比較研究
4.2.研制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標準、評價工具和評價方法
4.3.研制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評價標準、評價工具和評價方法
4.4.研制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標準、評價工具和評價方法
4.5.制定基礎教育考試指南
5.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系的研究為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學生發展的適應性,我國將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這對于實現基礎教育課程培養目標,逐漸下放課程的管理權利,充分發揮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1.主要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比較研究
5.2.研究制定國家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管理政策
5.3.西北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與實驗
5.4.西南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與實驗
5.5.研究制定基礎教育階段地方課程開發與管理指南
5.5.1.《地方課程開發與管理指南》的研制
5.5.2.《地方課程開發人員培訓手冊》的研制
5.6.研究制定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管理指南
5.6.1.主要國家學校課程開發的比較研究
5.6.2.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的實驗研究
5.6.3.《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研制
5.6.4.《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人員培訓手冊》的研制
6.課程資源(含教材)開發與管理系統的研究教材是落實課程計劃和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工具,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工具。為了保證教材的質量,滿足不同地區和學校對各種風格教材的需求,必須建立和健全教材的開發、審定和評估體系。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課程目標達成的基本保障,開發和利用社會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社區與自然中的課程資源,大學或科研機構中的課程資源,社會文化設施與機構,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中的課程資源,加強對這些課程資源的管理。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1.主要國家教材的比較研究
6.2.教材發展機制研究
6.3.建立國內外教材信息資源庫
*6.4.制定中小學教材的編寫與管理辦法
6.5.中小學教材選用制度的研究、實驗與推行
6.6.主要國家課程資源開發的比較研究
6.7.課程資源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6.8.《課程資源開發與管理指南》的研制
6.9.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7.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與推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堅持“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民主參與和科學決策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課程改革實驗區,積極開展新課程的實驗;對廣大課程研究人員、實驗教師及教育行政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建立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關心并廣泛參與課程改革的機制。
7.1.編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訓手冊
7.1.1.編寫教育管理人員培訓手冊
7.1.2.編寫教師培訓手冊
7.2.課程標準的可行性實驗(由該課程標準制定小組和實驗區的行政人員、教科研人員及校長、教師共同承擔。)
7.2.1.制定課程標準的實驗方案
7.2.2.編寫課程標準的教師培訓手冊
7.2.3.組織課程標準的實驗
7.3.組織課程改革區域性實驗
7.3.1.制定國家課程改革實驗與推進方案
7.3.2.各省制定課程改革實驗區實驗方案并組織實驗
*8.調整現行中小學課程計劃與教學大綱根據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組織力量調整現行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為過渡到新課程做好充分的準備。
9.基礎教育課程理論研究為了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對課程基礎理論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基礎,保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不斷的改革與完善。
有關研究項目由研究人員根據多年的研究積累,同時考慮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需要提出研究項目的建議,并作必要的論證。經統籌規劃后確定研究項目,并委托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