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各國開始著手從全球大背景出發來整體設計課程體系,組織和分配知識結構,建構具有世界水平的課程(worldClaSScurriculum)。對中國來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戰,需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課程目標要體現全球精神。目標是課程的靈魂,它體現著對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雖然世界各國應對全球化的課程策略并不一定是開設具體的、特定的全球化科目,但卻無一例外地都規定了全球化的課程目標。以荷蘭為例,培養公民的“國際素質”已成為荷蘭義務教育重要的課程目標,要求公民必須掌握適應國際化傾向、多元文化社會和全球經濟以及與勞動市場相關的知識技能,在未來的社會里,能夠適應國際化生活環境,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公民。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到中學,至少在學習荷蘭語和英語之外,再選2—3門外語,大學生的畢業論文一律用英文撰寫,籍此擴大荷蘭的影響,努力確立“荷蘭是世界知識中心”的國際形象。
由于我國課程目標的全球化取向不清晰,所以在課程內容的體現上就比較散漫、隨意,全憑教師對原有內容的闡釋和新的可用于全球教育資源的開發,如果對教師的上述行為再缺少必要的激勵機制,那么所謂的“全球化課程”就會流于形式甚至落空。在全球化時代,不加強全球化教育,培養國民的國際素質,使我國現有的素質教育向新素質教育擴展,中國就會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影響我國全球開放戰略的落實。所以,在我國課程的培養目標中,應明確提出對學生的國際素質要求。學生的國際素質可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全球意識,諸如相互依賴意識、世界一體意識、和平發展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國際正義意識等;二是全球知識,諸如世界地理、世界歷史、國際時事、國際語言、國際經貿等;三是全球技能,諸如國際理解、國際交往、批判創新、信息處理、對話合作、終身學習等;四是全球價值觀,諸如關心地球、維護人權、尊重生命、公正和睦等;五是全球行為,諸如參與一切有利于全球正義事業的行動等。以上目標雖然要明確地提出,但卻可以與傳統的社會目標相結合,以期達到由近及遠、由地方到全球的有序延伸。
同時,要合理擺正課程的全球目標與國家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學會對地球負責、獲得全球競爭能力,課程目標中必須要有全球取向;另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具有中華傳統美德、形成社會主義精神,課程目標中也少不了國家取向。盡管我們不能用意識形態的單一標準去審視全球教育背后所蘊含的西方價值觀念,但也不能丟掉意識形態維度,畢竟任何知識都在受“權力之手”的操縱。中國并不只是全球課程的消費者,更為重要的我們還是全球課程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參與和創造的過程本身必然要體現民族和國家的意志。實際上,全球目標與國家目標之間的關系就像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樣,既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我們應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則去尋求兩者之間的整合,同時也要警惕過分的商業主義傾向對全球目標的侵害。
其次,課程結構要保證均衡發展。全球性知識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要帶來課程負擔的加重,如何在保證全球性知識的獲得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是中國課程改革的一個難題。在我國,課程負擔過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外延性的課程負擔過重,即學生課業門數過多,容量過大所造成的負擔過重,它是線性思維的結果,即在課程改革上只有加法而無減法,把社會需求與課程設置一一對應起來,覺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少。另一種是內涵性的課程負擔過重,即前后知識之間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負擔過重,它是“學術中心”的結果,即在課程改革上只注重知識的邏輯順序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順序,沒有把知識的序列與心理的水平統籌起來,造成課程太深、太抽象,學生缺少直接經驗的支持,難于理解。全球性知識的引入,可能會加重這兩種課程負擔過重的現象,解決的出路之一就是從“結構”人手,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統籌。
一方面要調整外延性課程負擔,使學生健康發展。其策略有三:一是縱向調整,即從終身教育理念出發,把學生目前的課程內容按功能和性質進行分揀,對于那些具有“學會學習”性質和適合學生心智能力的部分,留作基礎教育的課程內容,把其他課程內容延伸到學生的整個人生,其指導思想是“分散”,即把堆積于當前的內容分散到人的整個一生,從而減輕課程負擔對學生的當前壓力。二是橫向調整,即從統整教育的理念出發,把學生目前要學習的多學科內容按性質和主題加以歸類,對于那些性質相近、主題相關的學科按新的原則加以重新組織或統整,從而達到減少課程門數、增加學科之間橫向聯系、減輕學生課程負擔的目的,其指導思想是“綜合”,即通過對不同學科相關知識的綜合來減少因“學科割據”所造成的知識重復和線性聯系,打通知識壁壘,從而減輕課程負擔對學生的壓力。三是深度調整,即以全球化觀念為依據,在不改變原有課程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本身進行更新,對于那些不適應新社會觀念的內容要刪掉,對于符合社會新觀念的內容要補上,這一減一加,正負抵銷,進而達到增加新內容而不增加學生課程負擔的目的,其指導思想是“替換”,即用“新”內容替代“舊”內容。
另一方面要調整內涵性課程負擔,使學生均衡發展。其策略亦有三:一是“文本與生活”結構調整。學科文本是課程,生活經驗也是課程,使兩者協調并保持一定的張力是課程的一種結構化行為,片面強調某一方面,均會影響學生的國際素質發展。二是“動腦與動手”結構調整。動腦側重于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動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活動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設計能力、行為能力。全球社會需要人在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創新精神與創新實踐、全球觀念與全球參與之間的統一和協調。三是“科學與人文”結構。科學與人文是一個完整的個人在個性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科學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也可以是人,但不管怎樣,只要是科學對象,就都被當成“可控物”;人文的對象不僅僅是人,也可以是自然,只要是人文對象,就都被當作“生命體”。全球化要求地球人既要有全球智慧,又要有全球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