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局加強可持續發展會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首先,我代表局黨委對學會換屆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多年來,水利學會的專家和同志們始終不渝地為*水利科學水平的提高和水利事業的發展付出了智慧和心血,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局黨委感謝你們,并向你們表示誠摯的問候!
今天,我想借此機會,結合水利行業和專業特點、結合*水利的實際,就“科學發展觀與水利和諧發展”這個當前特別關注與熱門的話題談點個人的思考與認識,與在座的各位專家與同志們交換一些意見。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這個話題熱門我才來講,而是一方面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指導今后水利工作的核心,另一方面作為我們水利發展到現在,已經遇到了諸多值得我們引起高度重視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加以思考和應對。
下面,我主要就三個方面談一下對“科學發展觀與水利和諧發展”的思考與體會。
(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是黨中央在全面總結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協調、粗放管理、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等狀況而提出的今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指針,也是今后水利改革與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因此,對我們的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工作實踐上的緊迫性。
就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到20*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7*美元。而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階段,其產業結構將進入急劇變動時期,發展中積累的各種矛盾也會逐步顯現。而人在這個階段,其基本生活需求已經得到滿足,需求欲望也開始向更高層次要求發展。按照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在滿足食物、水、空氣、住宿等基本生活需求后,就對受保護、有保障、安全感等安全需求產生欲望,在這一階段如果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環境問題日益惡化、治安狀況不良,那么人就會產生煩燥和情緒不穩定,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的不穩定。從20世紀國際經濟發展史來看,一些拉美國家,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后都放慢了增長速度,甚至出現現代化過程中斷等社會危機,社會學家將其稱為“拉美陷井”。當前,我國累積的經濟社會矛盾也很多,如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資源的瓶頸制約問題等等。據世界銀行測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三分之二是在對生態環境透支的基礎上實現的。傳統發展理念上的經濟增長方式同時又使我國萬元GDP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出數倍甚至幾十倍。以水為例,20*年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為173立方米,而1995年日本為12立方米、韓國為60立方米、德國為43立方米、法國為77立方米;工業水重復利用率我國約5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水平。此外,發展過程中的貧富差距逐年拉大問題也同時敲響了警鐘,由貧富差距而引起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也已經十分危險。
再從水利的情況來看,這里,我想引用水利部汪恕誠部長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四個時期,即依存、開發、掠奪、和諧。在各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同,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也采取不同的態度。第一個時期,生產力水平極低,人與自然是一種依存關系,人依附于自然。這一時期,人類被動地適應自然,與自然的關系處于一種原始的和諧狀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開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改變自然,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進入了開發階段。在這一時期,由于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還沒有對自然造成較大的破壞。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類的自信心和對生存環境的不滿足感,開始去“征服自然”、“統治自然”,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人與自然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在這一時期,掠奪性地開發資源,一方面對大自然造成破壞性的災難,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與懲罰。當這種掠奪式的開發難以為繼時,人與自然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回顧水利發展的歷史,過去在“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的理念指導下,強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過多地強調工程技術措施,許多地方任意改造自然和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從全國情況來看,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日趨嚴重,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反過來又必遭自然的猛烈報復,98年大水、黃河斷流、北方大部分城市嚴重缺水、西北地區水土流失、淮河太湖水體污染問題等等,都是與人類侵害自然、過度索取有關,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也給我們以深刻的警示。作為*來說,在眾多方面也和全國一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城鄉供水不足、水環境污染、用水浪費等問題也日益突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面臨著新的考驗。水利發展能否堅持以人為本,能否確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科學發展觀,已成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子孫后代生存的重大問題。
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實實在在的,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關鍵還是一個認識問題。就是我們在作決策、搞建設、辦事情的時候是否真正認識到這些決策是符合科學發展還是有悖于科學發展。嘉禾事件發生以后,被免職后的縣委書記深有感慨地說:當辦一件事情大前提錯了以后,那么你越努力,你犯的錯誤就越多。所以,認識問題是一個統攬全局的問題。就我們水利而言,落實水利的科學發展同樣也存在一個認識問題:即到底什么是水利?如何才能實現水利的科學發展?
(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更新和完善水利發展觀念
在談到建國以來*水利的發展成就時,我們任何一位同志都可以娓娓道來:50多年來,我們先后建成了大中小各類水庫406座;興建了沿海400多公里標準海塘,建成了各類水閘近千座;基本建成了縣級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實施了姚江流域綜合治理,基本完成了“東泄、南蓄、北排、中疏、低圍”的治理洪澇的工程框架;全市建成了水利灌溉面積172千公頃、機電排灌裝機17.5萬千瓦;完成灘涂圍墾面積60多萬畝等等。所有這些成都是有目共睹的,凝聚了我市幾代水利人的心血與汗水。但我們在肯定這些成就的同時,是否冷靜地分析和思考一下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由此而引發的一些新的水利問題呢?能否重新檢討一下我們的治水理念?
首先,多年來我們水利工作的著力點是大規模、大投入地建設防洪工程,在觀念上不知不覺地形成了“水利就是防洪”這種片面的理解,并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作為水利基本要素所必需的重視程度。
其次,通過長期的防洪實踐和直觀認識,水利工作逐步形成了“洪水控制是最有效的防洪手段”這么一種共識,以致從規劃到工程設計追求一種將各種洪水、澇水全部納入可操控狀態的理想摸式,其理論依據是“洪水歸槽”,其表現形式是造水庫、筑堤防、修涵閘、建圩區,其結果是過分強調了洪澇災害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洪澇災害的社會屬性,導致洪水運行空間的極大壓縮、雨洪資源利用的降低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另一方面,盡管幾十年來我們已經取得了工程建設的巨大成就,但防洪治澇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自然災害矛盾。
第三,從防洪工程的效果來看,盡管我們這些已建工程在歷次洪澇災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具有十分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但是否所有這些防洪工程都達到了原有的設計效益?是否具有投入產出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因周邊條件的變化而導致工程減效甚至失效的脆弱性?
第四,大規模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水域及河灘、溪灘濕地卻在急劇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一方面大量的治河、治溪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將泛洪灘地、平原納入保護范圍,并以各種工程措施將水體限于河槽,人為地阻隔了水域與周邊環境的物質交換,另一方面人為活動與水爭地的結果是大量的水域、水面、灘地被轉化為生產地或居住地,極大地壓縮了水環境容量。據省水利廳公布的調查數據,*年至20*年5年間,全省有30859畝水域被占用,其中未經審批占用的約占一半,大量水域縮減和水體系統封閉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導致水體承載能力的下降,使水環境失去自我循環與水體自凈能力。
所有這些問題都與我們歷來的治水理念和我們水利工作者本身對水利的認知范疇有限不無直接的關系。不可否認,我們的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在學校學過水文學、水力學,學過理論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等等,懂得怎樣造水庫、建堤防、修涵閘、疏河道。但是,水作為環境大系統中與空氣、土壤、生物相關聯的四個子系統之一,且從來沒有學過環境要素之間彼此存在的內在聯系,更沒有在實際工作中研究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由于作為水利工作者在專業知識范疇方面的局限性,由此便會帶來治水理念的偏差和治水績效的不理想。如我們在建大壩、修堤防、筑圩區時將注意力集中在工程本身上,而極少考慮由此而可能帶來的對生物棲息地的破壞、對生物種群的傷害和對食物鏈(網)的破壞,并最終傷及水體的物質交換和自我凈化能力,導致水環境質量的下降;再比如,我們在占用水源、水域審批時,十分注意水域占用后是否影響河道行洪、是否影響區域納洪,且從來不會考慮占用后對水域生物種群會帶來多少傷害、對水域生態環境會造成多少負面影響,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能還很多,這就是說作為水利工作者專業知識中的“盲區”往往會構成我們治水實踐中的“盲區”。
前一時期,各大媒體對淮河流域污染問題點評很多,十年淮河治污投入過百億但績效甚微,矛頭直指淮河中上游地區污染源治理不力。我們可否客觀地作些分析,污染源治理不力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幾十年治淮工程所采取的控、固、疏、圍等防洪工程措施已使河道本身失去了自我物質循環、水體自我修復的能力,河道生命瀕于死亡,容不得一點污染。就象一個身體羸弱的人,外界一丁點細菌的侵入可能會置于死地,諸此種種現象,我們作為水利工作者是否也應該檢討一下我們的治水理念。
“水利”這個詞是我國幾千年治水實踐的濃縮提煉,“興其利而避其害”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水利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當前水利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對水利的“利”與“害”的認識不全面、不完善而造成的。以科學的發展觀統籌水利和諧發展,需要我們進一步豐富知識、提高認識。那么,如何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的水利工作,我想,概括起來必須樹立以下六個觀念:
一是以人為本的觀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體現了黨的宗旨和執政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水利問題,增強為民造福的能力;
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要在治水活動中充分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在水利建設中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少人類活動對水和自然的侵害;
三是節約資源的觀念。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為目標,樹立節水意識、完善節水機制,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四是保護環境的觀念。水是維系良好生態環境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要將研究水利問題置于環境大系統中加以考慮,正確處理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切實加強水生態環境的保護,維護河流健康生命;
五是統籌協調的觀念。根據流域、區域、城鄉發展對水利的不同需求,科學確定水利發展目標、速度、規模和標準,協調解決不同領域水利發展中的問題,促進水利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六是改革創新的觀念。通過深化水利改革,理順體制、創新機制、健全法制,增強水利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功。要推動科技創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水利發展目標與任務
結合*水利的實際,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水利改革與發展,總的來說,就是要把握一條主線,突出三個抓手,明確四個目標,構建五大體系。
把握一條主線。就是水利工作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新和完善水利發展觀念,積極實踐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促進水利和諧發展。
突出三個抓手。一是加快發展,只有加快發展,才能解決好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切身利益的水問題,才能提高水利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推進向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二是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建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才能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利管理機制和水利發展機制,才能完善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體系;三是強化管理,只有強化管理,才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才能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運行的軌道,才能提高水利部門駕馭水利工作的能力。
明確四個目標。一是保障飲水安全,把保障飲水安全、保護人的健康生命作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和突出重點,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保護飲用水源,切實解決好農民飲水困難問題;二是保障保洪安全,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提高城鄉防洪減災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把洪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三是保障經濟用水安全,以水資源合理開發、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為重點,滿足經濟增長、產業調整和重大發展區域布局對水的需求;四是保障水環境安全,以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整治為重點,維系河流健康生命,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
構建五大體系。一是防洪減災保障體系,按照給洪水以出路的理念,通過海塘維修加固、河道整治、水庫保安、小流域治理、控制性樞紐等工程措施,結合洪水風險管理、洪水預警預報、防洪調度指揮等非工程措施,構建較為完善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二是供水安全保障體系,以開源與節流并舉為原則,通過興建骨干水資源調蓄工程,形成全市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新農村建設水利保障體系,以實施農民飲用水工程、清水河道建設、灌區配套改造、推廣農業節水以及其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農業用水效率和農村水環境質量。四是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體系,堅持保護與治理并重,通過加強水功能區管理、水源地保護、水資源監測,以及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和鞏固生態修復成果,提高水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五是水利行業能力建設保障體系,堅持建設、管理、改革齊頭并進,通過加強水文水資源監測網絡、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水資源調度管理系統等信息化建設,結合促進水利科技創新,注重人才培養,增強水利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活力。
以上所講的這些,只是個人的一些認識和體會,僅限于自己的認知范疇,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這些想法是否可行,需要大家共同探討。
最后,就做好學會工作談點想法與希望。水利學會是一個由水利科技工作者自愿組成的學術性社團組織,雖然是非政府組織,但從學會的人員構成、專業領域和組織規模上看,都決定了學會在我市水利行業中所具有的代表廣泛性、學術權威性和業務導向性等特點,決定了學會在我市水利行業中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因此,辦好學會對于我市水利事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學會要搭建一個更好地學習理解治水新思路、新理念的講壇。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水利工作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水觀點,如“治水必須遵重自然規律”,“要轉變對水的認識,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特別注意防止人類對水的侵害”,“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量水而行”,“建立洪水管理制度,逐步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等等。上述一系列新的變化,充分說明我國水利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歷史性的全面轉型的新時期。在新的治水思路與理論的指導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的水利工作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市委、市政府對水利工作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水利、環境水利、景觀水利等新的水利工作內容已經提上了工作日程。因此,針對水利工作這些新的發展、新的變化,需要我們不斷地加深理解、深化認識、更新知識、積極探討與實踐。對此,學會要為大家提供一個學習的場所、理論爭鳴的講壇,把每個人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積累的分散的觀點、想法表達出來,通過集中大家的智慧,就可以為*水利在理論、觀念、思路、內容、方法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學會要為政府部門組建一個智囊團,為行政上的科學決策提供咨詢與論證。記得在20*年5月,針對我市干旱缺水、供水緊張的問題,邵占維副市長邀請部分水利老專家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的意見,并隨即提出了一些有關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想法與措施。市領導親自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供水、用水問題,一方面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專家、科技工作者在政府領導決策過程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從宏觀上涉及到的水利問題將會不斷增多,比如說水資源調配、流域治理、境外引水等等一些項目,而這些項目在領導決策之前,通常都需要專家進行咨詢和論證。學會成員大多是水利方面的專家或各專業學科的骨干,對需要專家論證的水利問題,學會要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實際上就是為政府組織了一個水利智囊團,為政府決策建言獻策提供咨詢與論證。
學會要為活躍我市水利學術思想、開展業務和技術交流提供一個載體。水利雖然不是高科技行業,但也是一個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有效地使用。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和學術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家在一起研究、爭論,在學術上相互啟發,在技術上相互學習。學會是聯系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因此,要通過積極地開展工作,把科技人員吸引過來,廣泛組織會員參與一些學會活動,實際上就是為廣大水利科技人員提供了一個活躍學術思想、進行技術交流、開展技術協作的載體。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整合全市水利科技力量,使科技人員發揮更大作用,也為年輕技術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直屬單位要關心和支持學會工作。中央提出,要加快政事、政企分開,進一步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交給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學會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長期來的“無私奉獻”,學會的基礎與實力還很薄弱,學會的發展還需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直屬單位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座的許多代表既是各縣(市)、區水利部門或局機關處室、直屬單位的負責人,也是學會的理事,在做好本單位和部門工作的同時,要繼續關心和支持學會工作,為學會工作創造條件。說到“關心和支持”,我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含義:一是要充分認識學會在水利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上重視和關心學會工作,二是在你的工作職權范圍內,多為學會工作辦實事、好事;三是在政府管理職能轉換中,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能由學會辦的事盡可能交學會去辦。我相信,有了大家的支持,學會一定能進一步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同志們,新的時代在激勵著我們,新的任務在召喚著我們,讓我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工作,開拓創新,使*市水利學會真正成為一個學術講壇、一個智囊班子、一個創新載體,為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祝*市水利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園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