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華南的華僑政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啟迪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是誕辰110周年。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勛之一,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
華南解放以后,先后擔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代主席,華南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第一書記等職。此間,他領導了華南地區的剿匪斗爭、經濟建設、民主改革以及廣州市政建設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也是我黨統一戰線方面的杰出領導人,他于1949—1953年期間擔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政府主席期間,推行了一系列的統戰政策,為穩定解放初期的華南局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主政華南時實行的華僑政策,更是高瞻遠矚。1986年10月逝世時,黨中央在對他的悼詞中指出:“他在領導廣東省的運動中,根據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同廣東省的實際相結合所制定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注意保護華僑和民族工商業者的利益,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今天,回顧分析主政華南實行的華僑政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不同群體和階層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入調查研究的決策思維,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的重要思想武器。將理論運用到實踐,出臺了處理華僑問題的獨特政策,具體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區別對待,穩定民心;求真務實,發展為本;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政治民主,尊重訴求。這啟發我們,在決策時應根據不同群體和階層的經濟與社會背景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這是維護每個階層和群體利益的保障,也是實現群體和諧的基礎。一個社會有諸多階層和群體,一部有針對性的政策就促成一個局部階層的和諧,若干部針對性的政策將構成整個社會的和諧。毋庸置疑,實現政通人和是和諧社會建設的終極目標。穩定的社會形態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力量,凝聚民眾的向心力。因此,要維護改革和建設過程的和諧與穩定,必須通盤考慮以制定漸進式的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避免暴風驟雨式的激進做法。
利用各種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建國之初,當全國上下還在轟轟烈烈清算各類敵我矛盾時,已經深謀遠慮地開始了引進外資發展經濟的步伐。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發展是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根本出路。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保障,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歸宿。鄧小平同志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理,貧窮也不是理想中的和諧社會。但是,和諧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動態平衡,社會內部矛盾表現為良性互動,以此推動社會前進發展。如果社會只在低水平下徘徊,縱然狀態和諧,也決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我們所倡導的“和諧”應該是高度發達的和諧,這就離不開經濟和社會各項指標的提升和進步。在制定和實施華僑政策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各種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這正是我們今天所應思考和學習的地方。
切實關注民生問題
主政華南推行的華僑政策,關注人民的基本社會需求,充實民眾基本生活資料,確保華僑的受教育權,關懷困難群體的日常生活。實踐證明,華僑對相關配套政策非常滿意,使在華僑界獲得崇高聲譽。黨中央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決策中,強調“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確保人民群眾基本生產生活資料不受侵犯,滿足民眾基本生活需求,維護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
促進政治民主和完善利益訴求機制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民群眾在國家和社會事務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和主動精神。要高度重視不同社會群體的現實利益需求,重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政治生活中廣開言路,充分聽取各階層的意見,華僑作為特殊的群體受到重視并被納入決策視野,不但維護了華僑和僑屬的利益,也彰顯了廣泛的民主化精神。這與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有關“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政治取向是一致的。關注華僑的政治視覺也是從多個層次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的體現。重視和支持華僑界創辦新聞媒體,體現了他在完善群體利益表達機制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