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改委發展國民經濟計劃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約束性指標:
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5%,其中,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5%;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累計削減12%;3、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穩定達到82以上。預期性指標:
1、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以上;2、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1%以上;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5%以上;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
6、進出口總額增長13%,其中出口總額增長15%;7、到位注冊外資總額與上年持平;
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
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
10、全社會研發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1%;1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4以內;
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
三、完成*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措施
(一)著力增強調控能力
完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計劃。一是積極發揮年度計劃對產業政策、公共資源配置、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導向作用,對節能、減排、節地、科技投入和富民“五類指標”必須千方百計完成,對預期性指標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二是認真做好經濟社會運行監測工作,對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趨勢性問題,及時提出應對政策措施。三是以建設太湖一級保護區為重要抓手,積極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
強化重點工作目標考核機制。一是深入落實《關于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市(縣)區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綜合考核評價實施辦法》,引導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走功能發展、特色發展道路。二是突出對部門考核的引導作用,加大發展方式轉變、科技創新、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社會事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重點工作目標的考核力度,推動重點工作的落實。
(二)著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服務經濟比重。一是加快太湖保護區-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區建設。全面實施服務外包“123”計劃,帶動動漫設計和工業設計產業快速發展,年內“三基地”業務總額達到100億元。二是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年內出臺*市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工作意見。以“三基地”集聚區為重點,加快推進空港產業園、江陰港口物流園、西站物流園、鵝湖動漫設計園等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三是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整合物流資源,加速培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壯大文化產業,確保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4%以上。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努力在引進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力爭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44%。四是加快提升傳統服務業。努力實現由傳統觀光旅游向現代休閑度假旅游轉變,力爭旅游總收入增長20%以上。進一步提升市場建設水平,探索建立*市現代市場指標體系。進一步提升商貿業發展水平,年內建成放心消費示范點10個,完成農貿市場商場化改造10家。五是加大服務業投入力度。切實強化重大項目掛鉤服務機制,確保服務業投入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47%。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水平。一是加快推進“三谷”建設。年內“硅谷”、“液晶谷”產值雙超500億元,生物醫藥產值突破200億元,確保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到40%。二是加快推進存量調整。確保提前完成“三高兩低”和“新五小”企業整治任務,關閉淘汰“五小”企業847家,其中關閉淘汰小化工企業772家。繼續加大工業布局調整工作力度,確保116家重點搬遷調整企業上半年全部簽訂搬遷協議。三是加快推進生態工業區建設。加大工業園區環境整治力度,深化15個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四是出臺并嚴格執行《*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面實施區域限批。
提升現代高效農業能級。一是進一步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年內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2家。二是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園的示范效應。大力扶持*斗山農業生態園、中國農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園等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確保年內高效農業規模增長5%以上。三是進一步增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品牌效應。年內新增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20個。四是進一步增強“以工哺農”的機制效應。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工作,年內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累計達到15億元,農業特色村占行政村比重達到40%。
(三)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一是發展壯大規模型科技企業。鼓勵骨干大型企業集團增加研發投入和技改投入,年內力爭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以上。二是培育孵化一批“小巨人”企業。年內力爭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
深化政產學研合作。一是著力拓展政產學研合作。重點推進中科院軟件所(*)國家基礎軟件研發與生產基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技術中試平臺及產業化基地、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分中心等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二是充分調動企業在推動政產學研合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企業與院校聯合申報國家863項目、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等重點項目,年內力爭新增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10個。
優化創新環境。一是加快“三創”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太湖國際科技園、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國家(*)工業設計園等園區內“三創”載體建設,確保年內新增“三創”載體150萬平方米以上。二是加快改善載體服務軟環境。提高招商和服務的國際化、專業化水平。三是加快創新創業人才集聚。以“530”計劃為重點,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工作和創業。四是加快科技政策落實。重點做好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機構科技人員工資稅前據實扣除以及科技孵化器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的落實。
(四)著力擴大改革開放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一是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力爭新批獨立外資研發中心5個以上。二是優化外貿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外包出口份額,年內力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服務外包出口額增長50%以上。積極培育中國馳名商標、江蘇名牌和江蘇省著名商標。三是探索本土企業“走出去”新領域。重點以已上市或擬上市的優勢企業為服務對象,年內力爭“走出去”投資企業中方投資額增長20%以上。加快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建設。四是完善園區集聚功能。進一步完善園區技術創新體系、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企業誠信體系等軟環境的建設。年內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各項指標占全市比重平均上升1個百分點以上。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一是深化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鞏固提高“兩集中三到位”工作成效。深化行業協會(學會)改革。二是深化以管辦分離改革為重點的社會事業領域改革。深化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優化整合醫療資源,啟動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試點,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新模式,深化新聞媒體宣傳、經營“兩分離”改革。三是深化以太湖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的市政公用事業領域改革。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四是加快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優勢。大力提升企業素質,繼續增強上市工作新優勢,力爭全年新增上市企業10家。
(五)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強化環境綜合治理。一是加大太湖治理項目整體推進力度。爭取國家和省更多資金支持,拓展太湖治理項目投融資渠道。二是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完成蘆村、城北、太湖新城三座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完成城北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提高污水管網覆蓋面,完成456公里污水管網建設,確保工業集中區實現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全覆蓋。年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中水回用率達到25%。三是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落實長期穩定的太湖調水引流工作。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入湖河流斷面、重點污染源實施動態實時監測監控。繼續實施入湖河道沿岸排污口封堵工作。全力抓好貢湖水廠、錫東水廠水源地水域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確保長江引水一期供水工程4月底前建成投運。四是提高綜合治理能力。加快啟動實施走馬塘拓浚工程,完成蘇屑河等15條河道的綜合整治任務,河道保護范圍覆蓋全市6288條河道。確保年內森林覆蓋率達到2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確保城市空氣質量好于或等于二級標準的天數達到320天以上。啟動錫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工程建設,完成桃花山垃圾填埋場擴容建設。
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一是強化節能減排倒逼機制。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的企業能源消耗標準。全面實行差別電價、水價、汽(氣)價和能源限用等政策。二是嚴格節能減排約束機制。繼續加強對重點用能行業和企業大戶的監管工作,實施重點行業和工業企業的節能降耗工程,積極執行排污權交易制度(試行)。三是創新節能減排投入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節能減排項目的信貸支持,鼓勵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投資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項目。四是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年內各類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畝均投資和畝均產出均提高15%。五是推進節水管理工作。年內力爭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水耗降至161立方米,創建成為國家節水型城市。
(六)著力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一是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系統。加快推進太湖新城等道路建設,加快啟動金城路快速化改造等項目建設。年內主城區高峰時段平均車速超過18.5公里/小時。二是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采取開辟公交專用車道、推動票制改革、優化線路、增加班次密度和延伸營運時間等措施,年內市區公共交通分擔率提高2個百分點。三是提升城市集散功能。推進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口岸開放各項工作,著力建設蘇南國際航空港,力爭軌道交通年內獲準并開工建設,積極推進京滬高速鐵路*段的各項建設工作,年內空港旅客吞吐量達到180萬人次。
提升中心城市能級。一是把加快太湖新城建設作為提升中心城市能級的重中之重,大力推進江陰臨港新城、宜興環科新城、太湖新城、蠡湖新城和錫東新城等“五城”建設,加快推進廣益片區、古運河片區、鳳翔片區和河埒片區等重點片區建設。二是加大太湖國際科技園、工業設計園、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藕塘職教園和空港產業園等“五園”及馬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和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區等“兩區”建設力度,形成定位明確、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產業空間布局。精心籌備、承辦好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等重大活動。
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一是加快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和農村新五件實事。二是著力發展“三大合作”組織。確保全市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30家,獲得各類土地流轉收益的農民比例超過58%。三是繼續加快“三個集中”步伐。力爭農業規模經營面積比例超過65%,鄉鎮工業的集聚度超過81%。四是開展農村“六清六建”環境綜合整治。年內新改建50公里以上農村公路,完成150家保留居住點的村莊環境整治,完成2.1萬戶農村無害化戶廁改造,全市90%以上鄉鎮建成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
(七)著力改善社會民生提升城鄉居民富裕程度。一是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年內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幫助持《再就業優惠證》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2萬人。培訓本地農村轉移勞動力5萬人,本地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率達到87%。二是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年內力爭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3%以上。進一步提高居民的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年內力爭城市居民財產性和經營性收入均增長8%以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年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線以下人口比重控制在61.5%以內,農村人均純收入線以下人口比重控制在56%以內。三是深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年內全市城鎮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達到98%以上,農村養老保障綜合參保率達到9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保持在99%以上。四是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住房保障。完成廉租住房租金核減1000戶以上、實物配租和租金補貼800戶以上、提供經濟適用住房800戶以上。完成老新村整治及老住宅特修60萬平方米。啟動霞美路等中心城區危舊房改造60萬平方米。年內征地拆遷安置房竣工面積400萬平方米。
統籌社會事業發展。一是著力提升人口素質。年內全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630萬人以內,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7歲,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二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重點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改造村辦幼兒園100所,創建省優質幼兒園、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50所。深化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全面清理“公有民辦”辦學體制,徹底解決“校中校”現象。加快職教資源整合和職教園區建設,積極推進藕塘職教園區二期建設工程。年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6%。三是大力建設健康城市。年內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全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達到99%。加快建設“環太湖體育圈”國家級全民健身基地,實現全民健身設施城鄉全覆蓋。四是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年內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超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