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做好審計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級各部門,企事業單位: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我縣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十分繁重。審計工作要為推進我縣經濟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維護健康有序的經濟發展形勢,促進“四大奮斗目標”發展進程,構建和諧*提供宏觀經濟監督服務?,F提出*年審計工作意見。
指導思想和目標是:緊緊圍繞十七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的重大戰略部署和各項重大任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推進法治、維護民生、推動改革、促進發展作為審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突出重點,加大力度,把握規律,改進方法,更加有效地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
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緊緊圍繞縣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緊緊圍繞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繼續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犯罪案件,加大效益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的分量,更加注重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發現和分析問題,提出改進和完善的建議,逐步推行審計結果公告制,使審計工作在規范財經秩序,推動深化改革和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促進廉政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年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
一、財政財務收支審計
(一)財政、稅務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審計
按照《審計法》規定和黨的十七大關于“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的要求,對縣財政局、縣地稅局2007年度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
按照《監督法》、《審計法》的規定,對2007年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要以促進縣財政局進一步加強預算管理,規范財政資金分配行為,深化部門預算制度改革,提高預算執行率,完善激勵約束考核制度為目標,重點審計預算變動及超收安排情況,人大審查部門預算變動依據和執行結果;激勵約束機制運行效果;項目庫制度的建立和運行情況;上年列報資金的安排,專項資金安排管理以及惠民行動資金情況。要通過預算執行情況審計,上升到從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層面查找、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為維護我縣財經秩序,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提出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
(二)部門預算執行審計
選擇規模大、預算資金多、有收費權等重要部門、單位深入審計,有下級預算單位的要重點延伸。以揭露和糾正重大違法違規問題,規范部門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按照“摸清家底、揭露問題、規范管理、促進改革、制約權力、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年將對勞動和社會保
障局、黨校、衛生局、人口與計生委、司法局、環保局、民政局、農業局、農辦、農機局、就業局、房管局等單位2007年度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重點核查有關單位是否嚴格按照《預算法》的規定,認真履行各項預算執行的職責;是否依法加強了對預算外資金的管理。認真審查部門預算分配中預算定額、支出標準和“收支兩條線”政策落實方面的突出問題,有無管理混亂和嚴重違法違規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建設性的審計意見。對縣地稅局2007年機關經費進行審計。
(三)鄉、鎮財政決算審計
以促進國家財政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的貫徹落實,規范地方財政收支行為,建立規范化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進地方財政改革為目標,結合經濟責任審計進行。重點審計責任人廉潔從政情況,政府經濟事項決策情況以及效果,本級財政收支情況。查清有無嚴重損失浪費和脫離實際搞“形象工程”的問題,各級補助??钍欠癜搭A算執行,有無擠占挪用虛報冒領問題,在處理上下級財政關系中,有無擠占上級收入以及財政收支不真實等問題。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資金的審計力度,深入揭露資金分配不規范,撥付不及時,使用不合規和脫離有效監督等方面的問題。并注重發現和積極研究制度、政策層面的問題,為維護我縣財經秩序,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提出高質量的審計報告。*年對三匯鎮、天星鎮、涌興鎮、土溪鎮等
鄉(鎮)的財政決算進行審計。
二、效益審計
(一)行政事業單位審計
1、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使用效益情況審計調查
對*農村中小學2006年至2007年度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使用效益情況進行審計調查,重點調查地方配套資金是否及時到位、資金是否專款專用,有無擠占挪用現象;有無上報虛假項目套取資金的問題;是否實行了政府采購及招投標。就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完善制度、加強管理的審計建議。
2、財務收支審計
*年對涌興中心衛生院、婦幼保健院、貴福中心衛生院等事業單位進行財務收支審計,通過審計,摸清各單位的家底,關注其財務收支的真實性,核查資產的完整性,審查相關經濟活動的合法性,揭露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促進相關單位加強管理,規范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社會保障資金專項審計
1、失業保險基金和就業補助培訓資金專項審計調查
重點審計調查失業人員失業期間基本生活、就業培訓、職業介紹、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靈活就業人員養老和醫療
保險的購買等環節上有關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專項審計調查
通過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專項審計調查,反映和揭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有無違規發放、擠占挪用、虛列支出、違規運營和坑民害民及效益低下等問題,確保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實。提出改進和完善我縣保障制度的審計建議。
(三)扶貧資金審計
對全縣2006年至2007年度扶貧資金進行審計。重點摸清和掌握全縣扶貧資金的投入規模、來源渠道和分配使用等基本情況,以新村扶貧、勞務扶貧、產業扶貧為重點,查處和糾正改變、擠占、挪用各項扶貧工程項目及匹配的各類扶貧資金的行為。弄清問題,分析原因,認真研究管理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努力提高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提高扶貧資金利用水平,提出建設性的審計建議。
(四)救災資金審計調查
對全縣2007年度救災資金進行審計調查,通過調查,摸清全縣救災資金來源渠道和總體規模,掌握救災資金的主要去向,核實各項支出的真實性,重點揭露查處貪污、挪用救災資金等違紀問題,找出資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加強救災資金規范管理,提出操作性較強的審計建議。
(五)企業審計
*年對縣物資公司、縣電力公司等企業進行審計,摸清企業資產、負債、損益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情況。區分
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促進企業發展,查清有無管理不善,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審查財務核算管理是否規范,有無偷漏國家稅收的情況;揭示企業在改革發展中的變化狀況,積極開展效益分析,審計評價會計信息和資產質量狀況,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高管理和效益水平,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通過審計,要從完善企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規章制度等層面上提出審計建議。
(六)重點項目竣工決算及投資效益審計
應進一步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節約利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重點項目的審計。縣審計局對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項目,西岸堤防工程、垃圾處理廠、臨渠路建設工程、望石路改造工程等項目進行竣工決算審計。
重點審計項目投資的真實、合法、效益性,揭示建設項目過程中決策不當、管理不嚴造成的損失浪費問題;審查財務核算管理是否規范,有無截留、擠占、挪用建設項目資金;有無以虛列建設成本、多報投資完成額等手段轉移建設資金;項目建設管理(勘察設計、施工、監理、設備材料采購)是否合規等問題。
(七)農村信用社資產、負債和損益情況審計
根據《審計法》及四川省辦公廳(川辦函[2007]64號文件)要求和省審計廳授權,對*農村信用社2007年度資產負債損益情況進行審計,重點審計資產質量真實性、檢查現金
資產、存放金融機構款項、銀行承兌匯票、調劑資金及拆放款項、信貸資產質量、不良資產處置和呆帳核銷情況;負債真實性檢查,各項存款,借入、存入、拆入款項,應付款項,聯行及社內往來資金,或有資產、負債是否合規;檢查所有者權益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增減變動情況;檢查損益真實性,有無支出不實,應付利息計提的準確性,營業費用有無多計或少計,呆帳準備金的計提是否準確,有無超過規定利率獲取收入不入帳;是否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等內控制度。通過審計,摸清資產、負債和損益的真實、合法性,提高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深入分析原因,從加強管理和完善制度方面提出審計建議。
三、經濟責任審計
根據《審計法》、《四川省市、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和審計署“積極穩妥、量力而行、提高質量、防范風險”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原則,要把對鄉(鎮)長的審計作為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著重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工作職責,經濟決策的合法、合規和效益性,以及個人遵紀守法情況等。要按照“總量控制、突出重點,分批委托、歸口管理”的原則,進一步作好經濟責任審計計劃管理和協調工作。
(一)任中經濟責任審
計
*年對縣農機局、商務局、三匯鎮、天星鎮、涌興鎮、土溪鎮現任主要領導干部進行任中經濟責任審計。
(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
*年對國土資源局、農辦、司法局原任主要領導干部進行離任審計。
四、加強內審工作,促進內部管理
認真宣傳貫徹落實《四川省內部審計條例》,積極建立和完善部門、鄉(鎮)內審機構,充分發揮部門、鄉(鎮)內審機構的作用,延伸審計觸角。
五、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高審計隊伍的綜合素質
按照“從嚴治理審計隊伍”的要求,要切實加強班子建設、作風建設、隊伍建設和廉政建設,著力創建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形象好”的審計干部隊伍。努力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發揚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作風,繼續推進全縣審計事業的不斷發展。
六、強化審計法規宣傳,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
*年,縣審計機關要深化法制宣傳工作,結合工作實際,通過各種形式搞好審計法規宣傳,特別要加強對修改后的《審計法》和《四川省內部審計條例》的學習和宣傳,依法加大處理處罰力度,增強全社會對審計工作的了解、理解和
支持,營造良好的審計執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