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現狀概述
特色農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特色農業產業是支撐特色農業發展的核心。經核查:全市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適宜發展區域總面積1135萬畝,年底已建成特色農業產業種植基地786.95萬畝,其中核桃265.6萬畝、花椒173.9萬畝、油橄欖15.51萬畝、中藥材81.31萬畝、蔬菜50.73萬畝、茶葉12.7萬畝、蘋果48.67萬畝、馬鈴薯138.53萬畝,出欄牛13.56萬頭、豬95.18萬頭、雞345.5萬只;建成市級以上特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0戶,其中省級4戶;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68個;建成農產品專業市場29個;注冊農產品商標187件,其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20件。特色農業產業總產值53.5億元,增加值30.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特色農業產業收入1018元。
我市特色農業產業開發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相比,仍然處于較低層次。主要表現為:一是產業基地建設質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單位面積產量小,同一區域小而全、多而雜的問題很突出。二是龍頭企業建設滯后,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致使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三是營銷體系不健全,大宗產品流通不暢,缺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專業市場。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專合組織數量少,且服務功能弱,在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方面還沒有很好的發揮應有的作用。五是產業開發科技含量低,在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新產品研發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六是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御自然風險能力不強,特別是水利灌溉、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條件不完善,嚴重制約著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
發展思路
按照“尊重規律、擴大規模、強化科技、健全市場、壯大龍頭、打造品牌、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以調整優化結構為主線,以優勢主導產業為重點,以標準化、規?;亟ㄔO為基礎,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核心,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以科技成果應用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立足市情縣情,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分類指導,挖掘資源潛力,注重品牌建設,加大投資力度,著力推動特色農業規?;l展、標準化生產、商品化加工、市場化營銷、科技化支撐,努力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
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謀劃與分類指導相結合的原則。立足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對不同產業、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的農業龍頭企業,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政策鼓勵和引導,促其快速發展。
----堅持突出重點與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原則。按照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次謀劃特色農業發展,做到既突出重點又整體推進。大力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四大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積極發展畜牧、蔬菜、茶葉、蘋果、馬鈴薯五個區域特色產業,力爭擴大規模;著力培育包括蠶桑、食用菌、水產、烤煙、銀杏等在內的地方特色產品,提高產量和效益。
----堅持自我發展與政策扶持相結合的原則。著力培育產業基地、農民專合組織、龍頭加工企業等產業化經營各個環節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省上項目資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級產業發展基金,重點扶大、扶優、扶強優勢主導產業,發揮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益,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
----堅持科技支撐與打造品牌相結合的原則。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開發精深加工系列產品,實現產業的不斷優化升級。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品牌,爭創名牌,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堅持市場驅動與行政推動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立足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培育和發展本地市場,積極開拓擴展外埠市場,圍繞市場謀劃,圍繞市場發展,運用市場機制推動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行政推動作用,健全服務網絡,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堅持效益最大化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努力擴大產業基地規模,提高產出效益,實現規模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把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農田基建、耕地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治理有機結合起來,注重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促進農村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目標任務
經過五年努力,全市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累計新增180萬畝,總規模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基本實現最佳適宜區全覆蓋;對現有種植業基地加強綜合管理措施,提高基地產能,使一半以上面積實現提質增效。畜牧產業年出欄牛新增4萬頭、總規模達到18萬頭,出欄豬新增21萬頭、總規模達到120萬頭,出欄雞新增240萬只、總量達到610萬只。特色農業產業總產值達到86億元,增加值達到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特色農業產業的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具體任務為:
(一)產業基地建設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形成“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總體框架。“四產區”即把建設成為全國優質核桃的主產區;以區和臨江片、沙灣片、平洛片、大橋片、下四區片為中心,建設全國最大的花椒主產區;以為中心,輻射西漢水流域的部分區域,打造全國油橄欖主產區;以中藥材適生區為重點,建設全省中藥材主產區?!拔寤亍奔匆匀h區交界的高寒陰濕區和徽成盆地為重點,建設畜牧養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壩河谷地帶為重點,建設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以三縣交界區域為中心,建設茶葉生產基地;以、北部區域為重點,建設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以、為主,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多片帶”即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建立蠶桑、食用菌、水產、烤煙、銀杏、蜂蜜等多個地方特色產品生產片帶。
(1)核桃。以嫁接苗栽植為主,繼續在“兩江一水”流域、徽成盆地等海拔1500米以下區域發展早實核桃生產基地,在半山區、深山區、林緣區等海拔1500米—1800米區域發展優良晚實核桃生產基地,以上區域的175個鄉鎮新發展基地64萬畝,總規模達到350萬畝;以品種化栽培、園藝化管理為主要措施,突出嫁接換優,在適宜區域的175個鄉鎮改造原有基地61萬畝,占原有基地面積的23%。到年,核桃產量達到6萬噸,產值達到9億元。
(2)花椒。以優良品種苗木栽植為主,積極引進示范推廣無刺花椒新品種,在“一區五片”(區、臨江片、沙灣片、平洛片、大橋片、下四區片)適宜區域和徽成盆地宜椒區的104個鄉鎮新發展基地21萬畝,總規模達到200萬畝;以剪枝整形、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為主要措施,對原有的134萬畝基地進行提質增效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積的77%。到年,花椒產量達到5.4萬噸,產值達到14億元。
(3)油橄欖。以優良品種苗木栽植為主,在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低暖河谷及低半山為重點區域的40個鄉鎮和向西漢水、嘉陵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低暖河谷區延伸的27個鄉鎮新發展基地14萬畝,總規模達到34萬畝;以嫁接換優和綜合管理為主要措施,改造原有基地5萬畝,占原有基地面積的32%。到年,油橄欖掛果面積達到10萬畝,鮮果產量達到2萬噸,產值達到3億元。
(4)中藥材。按照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在為主的優勢區域110個鄉鎮,以道地中藥材紅芪、紋黨、當歸、大黃、半夏五大名藥為主,進行規?;N植;以市場為導向,在適宜區的82個鄉鎮積極發展天麻、豬苓、黃連等優勢小雜藥。以上共新發展基地25萬畝,總規模達到110萬畝。到年,中藥材產量達到16萬噸,產值達到13億元。
(5)畜牧。以加快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為主要措施,在、省列養牛大縣和、兩當等縣的67個鄉鎮大力發展舍飼規模養牛,在三縣區交界高寒陰濕區域8個鄉鎮積極發展季節畜牧業,建成草原肉牛、羊生產基地;在九縣區的120個鄉鎮發展規模養豬場(戶)和養豬小區;在林緣地帶及草山草坡區域的98個鄉鎮發展生態放養雞,在城郊、公路沿線的67個鄉鎮發展肉雞和蛋雞規模養殖。到年,出欄牛18萬頭、豬120萬頭、雞610萬只,總產值達到14億元。
(6)蔬菜。以推廣應用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和名優新品種為主,在“兩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川壩河谷區的131個鄉鎮,突出設施栽培,建立穩定的常年性蔬菜生產基地61萬畝;在上述區域以外的淺山區、高半山區的10個鄉鎮,發展山區蔬菜4萬畝。到年,蔬菜產量達到115萬噸,產值達到12億元。
(7)茶葉。以無性繁殖苗木栽植為主,在陽壩片、碧口片、洛塘片的13個鄉鎮新發展基地2萬畝,總規模達到15萬畝;以品種更新、茶樹修剪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為主要措施,對適宜區13個鄉鎮的5萬畝原有低產茶園進行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積的39%。到年,產茶量達到0.2萬噸,產值達到2億元。
(8)馬鈴薯。以種植脫毒種薯為主,在“兩江一水”川壩河谷區的49個鄉鎮新發展冬播馬鈴薯8萬畝,總面積達到20萬畝;在、等縣的半山和高半山區135個鄉鎮新發展加工型春播馬鈴薯和種薯型復種馬鈴薯20萬畝,總面積達到160萬畝。到年,馬鈴薯總規模達到180萬畝,產量達到262萬噸,產值達到17億元。
(9)蘋果。以優良品種苗木栽植為主,在、縣的26個鄉鎮新發展基地8萬畝,總規模達到60萬畝;以成齡果園樹冠改形修剪為主要技術措施,在原有基地的10個鄉鎮創建標準果園11萬畝。到年,蘋果年產量達到26萬噸,產值達到3億元。
在突出抓好以上“四大優勢主導產業”和“五個區域特色產業”的基礎上,要立足當地不同的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稟賦,根據市場需求,繼續積極開發地方性特色產品。在、等四縣16個鄉鎮的水庫、湖泊、人工塘壩網箱養殖虹鱒、金鱒、鱘魚,其它中低海拔山澗溪流發展大鯢等特種水產養殖,在“三江一水”流域的池塘、河灘、沼澤發展蓮藕種植和魚類養殖;在、、的11個重點鄉鎮發展以推廣桑園密植高產技術為主的蠶桑產品;在全市適宜區域發展以代料栽培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產品。同時要努力開發銀杏、烤煙、蜂蜜、花卉、香料、苦蕎麥等地方性特色產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龍頭企業建設
圍繞基地建設,引導工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等,通過自籌、入股、參股、銀行貸款等多種融資形式,新建一批帶動力強、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特別要重視龍頭企業建設的招商引資工作,既要注重引進外地有實力的企業家投資開發,又要積極啟動當地民資參與建設;既要注重建設能夠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的精深加工企業,又要積極發展促進產品流通的營銷企業。同時對現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產品研發、資產重組等措施,努力做大做強。到年,新創建市級標準以上的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改擴建25家;每年認定市級以上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以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達到55家以上,力爭覆蓋所有特色農業產業;每年申報省級龍頭企業3家以上,省級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0家以上,覆蓋面由目前的茶葉、油橄欖、中藥材產業擴展到核桃、花椒、馬鈴薯、畜牧產業。
(三)專合組織建設
積極引導能人大戶、農技人員、村社干部和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基層站所、供銷組織等創辦新的專合組織。對現有的專業組織要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健全規章制度,提升自身發展和服務能力。對條件基本成熟的專業協會,積極引導其向合作社轉變,逐步形成經濟實體,不斷增強自身發展能力和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視示范社建設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設的規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務。到年,全市新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8個,總數達到1000個以上;創建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0個。
(四)專業市場建設
根據產業布局、經濟流向,在大宗農產品主產區,新建一批規模較大、設施先進、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專業市場或批發市場。核桃、花椒、馬鈴薯等產業大縣都要建成專業批發市場,把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價格形成中心,把小川建成全國核桃集散地,把哈達鋪建設成為中藥材倉儲、集散基地。同時,對現有專業市場進行升級改造,整頓市場經營秩序,提供優質服務,優化營銷環境。引導和幫助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發展農產品專營店,建立網上交易平臺,在網上產品供求信息,積極探索開展農產品“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盡力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擴大市場營銷,大幅度提升特色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到年,新建專業市場47個,改造升級29個,總數達到76個。特別要注重在蘭渝鐵路和高速公路沿線興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綜合性農產品交易市場。
(五)名優品牌建設
按照國家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行業標準,積極制定特色優勢農產品地方標準,所有特色農產品制定市級、縣級生產標準,力爭將油橄欖地方標準升級為國家級標準,茶葉標準升級為省級標準。嚴格推行產地準出制度、市場準入制度、質量追溯制度和無公害產品標識制度、動物免疫標識制度。要積極開展農產品商標注冊、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組織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中藥材GAP生產基地認證以及加工企業GMP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扶持和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培育和創建產品品牌。要注重對注冊認證成果的轉化利用,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到年,全市特色農產品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基本達到全覆蓋;新增綠色食品認證10個,總數達到26個;新增有機食品認證5項,總數達到9項;新增地理標志產品保護3個,總數達到12個;新增GMP認證中藥材加工生產企業6戶,總數達到10戶。
(六)科技體系建設
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通過試驗篩選出一批適合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推廣應用步伐。每年引進60個以上新品種,加強新品種的試驗、示范。重點抓好經濟林嫁接換優、園藝化作物設施栽培、中藥材GAP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發酵床養殖、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等新型實用技術的應用,大力推廣“萬元田”和“多千田”種植模式。加快特色農業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逐步用新技術改造和替代傳統技術。到年,建成核桃采穗圃1800畝,花椒良種苗圃2820畝,油橄欖采穗圃1900畝,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1.6萬畝,畜禽良種繁育場60個,黃牛凍配點70個,無性系茶葉扦插苗木基地250畝,蘋果采穗圃500畝、種苗繁育基地750畝,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12萬畝、組培中心3個。
(七)示范點(園區、片帶)建設
要轉變工作方式方法,把抓點示范既要作為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切入點,又要作為促進基地規模擴張和提質增效的突破口。要分產業、分層次、分類型、分地域科學制定示范點(園區、片帶)創建內容,制定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建設標準。積極創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高、示范帶動能力強的示范點(園區、片帶),做到處處有亮點,個個有特色,連點成線,擴線為面,形成促進基地建設規模擴張與提質增效有機結合的新局面。到年,全市創建各類示范點(園區、村社)1100個,標準化、規?;痉镀瑤?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6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