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山洪災害防御預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總則
1.1編制目的
山洪災害是由于受降雨引發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對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的自然災害。為了切實有效地做好山洪災害的防御和處置,建立科學、規范、統一、快速、協調、高效、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的防御山洪災害應急處置機制,保障國家財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全縣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特編制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省防洪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技術規范、規程和經批準的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結合我縣實際,編制本預案。
1.3編制原則
1.3.1山洪災害的防御遵循“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保障國家財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全縣城鄉人民安全、和諧”的防御工作原則。
1.3.2堅持“享有明天、狠抓安全、防范為主、安全第一、常備不懈、防搶結合、搶救結合、減輕災害”的防御工作原則。
1.3.3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持實行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山洪災害防御機制,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責、以轄區屬地為主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原則。
1.3.4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城鄉統籌,兼顧一般,服從大局,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山洪災害防御;實行公眾參與,軍民結合,干群結合,全民結合的山洪災害防御體系;建立科學的、規范的、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山洪災害防御應急處置機制的原則。
1.4適用范圍
1.4.1本預案適用于巧家縣范圍內突發性自然災害中山洪災害的防御和應急處置。
1.4.2山洪災害包括: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對國家財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自然災害。
1.5預案編制
1.5.1縣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編制:由巧家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具體承擔《巧家縣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編制工作;
1.5.2鄉鎮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編制:由巧家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協調,各鄉(鎮)人民政府自行組織編制相應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
1.5.3山洪災害防御編制主要內容包括:
根據我縣多年來山洪災害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慘痛教訓,如果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遭受山洪災害后倉促上陣、措施跟不上,就可能會造成山洪災區災民惡性事件。為切實抓好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確保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有條不紊,依據我縣歷史山洪災害的記載和調查、了解、分析歷史山洪災害的成因及特點,結合我縣的自然環境條件編制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制訂科學、合理、全面的防御方案,加強預警預測預報,實現“決策科學化、手段現代化、工作規范化、行為法制化”。
縣、鄉(鎮)級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機構,特別是山洪災害發生頻繁并且嚴重的鄉鎮要充分認識做好山洪災害防御搶險救災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水、抗大洪、救大災、早部署、早落實,扎扎實實做好山洪災害防御的各項工作。有條件的鄉鎮可根據山洪災害防御抗災救災的需要成立機動抗災救災隊伍,加強與部門的聯系,及時報告或通報山洪災情信息,為抗災救災提供可靠依據。各鄉鎮要結合實際編制鄉鎮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有針對性地儲備好各類山洪災害防御抗災救災物料,對信息采集、通信、交通等設備要有一定的備用。難以在災區現場儲備的山洪災害防御抗災救災物資,一定要落實儲備地點和數量以及運輸工具等,確保搶險救災及時到位。我縣的災區大多數是地處邊遠、偏僻的山區,交通不便,抗災救災物資調運困難,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山洪災害防御抗災救災物資。
該預案編制是“狠抓當前、立足長遠”,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兼顧、全面分析、統一規范、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實現人與水和諧相處;從被動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轉變為主動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山洪災害對整個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1.6預案審批及修訂
1.6.1縣、鄉(鎮)級預案由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審批,并報上一級防汛指揮部門備案。
1.6.2本預案的有效期一般為3—5年,每隔3—5年修訂一次,如果在實施過程中情況有較大變化可及時修訂。
2.基本情況
2.1自然情況
2.1.1河流分布情況
過境我縣的河流有三條:金沙江、牛欄江和以禮河。全縣境內河流屬金沙江一、二級支流,其中徑流面積大于30平方公里的有20條,總流程長649公里。主要的河流有5條,分別為:
金沙江:由縣境南部蒙姑鄉的小江河入境,沿縣境西北向流經蒙姑、金塘、白鶴灘、大寨、茂租、東坪、紅山共7個鄉鎮。境內流長138公里,徑流面積2287平方公里。
牛欄江:發源于昆明市嵩明縣嘉麗澤,由縣境東部包谷垴鄉紅石巖村入境,沿縣境的東北部流經包谷垴、老店、新店、小河、紅山共5個鄉鎮,從西北部的紅山鄉牛欄村注入金沙江。境內流長81公里,徑流面積907平方公里。
蕎麥地河:發源于藥山和賴石山,流向由北向南,流經藥山、老店、崇溪、中寨、金塘5個鄉鎮,從金塘鄉雙河村注入金沙江,是縣內最大、最長的一條河流,流程長63公里,徑流面積564平方公里。
馬樹河:發源于境內的馬樹鎮草皮地村,流向由南向北至小河塘村坡降劇變,由北向西偏轉至西南注入以禮河,流經縣內馬樹、崇溪、金塘3個鄉鎮,流程長45公里,徑流面積450平方公里。
治樂河:發源于老店鎮治樂村背帶卡,流向由南向北至老店鎮田壩村轉向北東注入牛欄江,流程長22.5公里,徑流面積203平方公里。
全縣其它河流全屬山區小河流、山間急流,洪水屬暴漲暴落,山洪災害發生頻繁,防不甚防。
2.1.2區域內的氣象、水文條件,暴雨洪水特性
區域氣象、水文條件:全縣地形起伏較大,海拔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地帶性變化十分明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巧家立體氣候特征的真實寫照。江邊河谷到高寒山區有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溫帶氣候。屬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干燥溫暖、天氣晴朗少雨、氣候炎熱,冬天無嚴寒、蒸發量大、無霜期長;夏秋雨日多、降雨量大、氣候溫暖潮濕、雨熱同季、干濕分明,多年平均氣溫21.2℃,最高氣溫42.7℃,最低氣溫-0.4℃。多年平均氣溫由江邊河谷的21.2℃到高寒山區為7.0℃,大于0.0℃積溫7900~〈3900℃,大于10.0℃積溫7500~〈2100℃。高寒山區常年無夏而江邊河谷地區則常年無冬,江邊河谷區無霜期長達334天。日照平均時數為1889.5小時,江邊河谷為2179.4小時,二半山區為1871.9小時,高二半山區為1588.7小時,高寒山區為1949.9小時。江邊河谷地區光熱資源充足,但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水資源貧乏。
暴雨洪水特性:我縣地形復雜、氣候特殊,暴雨量大、歷時短、雨量集中、單點暴雨突出、量級較大、暴漲暴落,危害極大、防不甚防、預測預報困難。
2.1.3區域內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與地層巖性、水土流失等情況
地形地貌:全縣東、西、北為金沙江及支流牛欄江所環繞,中部受蕎麥地河、馬樹河浸蝕切割為凹陷谷地,整個地勢呈由北向南降低之勢,最高點藥山海拔高程4041米,最低點金沙江與牛欄江交匯處最低侵蝕基準面海拔高程517米,相對高差3524米。受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深切縱割,形成溝壑縱橫的地勢地貌。主要山系有藥山、轎頂山、花木梁山、賴石山及馬樹中山山原。藥山:受北東向構造控制發育成型,山脈走向近于北東,西坡地形陡峭,南坡稍緩;轎頂山:山脈走向南北,受經向構造控制發育成型,為金沙江支流浸蝕襲奪為尖脊山梁;花木梁山:為北東向構造控制發育成型,受河流環繞侵蝕,頂部為峁狀山體;賴石山:山脈走向為南北,東坡為牛欄江強烈深切割區,地形陡峻,西坡稍緩;馬樹中山山原區:地形較開闊,起伏不大,山形平緩,圓禿,并有小型侵蝕山間盆地和凹陷盆地。高山峽谷侵蝕地貌是我縣地貌的主要特征,在海拔3000米以上保留有殘存的準平面,地形較為平緩;在斷層平臺及河谷階地處有小型坪子和壩子,較大的壩子有巧家河谷盆地的巧家壩子和蒙姑壩子。
地質構造與地層巖性:巧家縣大區域地質構造屬青藏滇緬歹字形構造康滇經向構造帶??刂票緟^的主要斷裂有小江大斷裂、五蓮峰斷裂、川滇則木河斷裂。次一級斷裂有茂租斷裂、鍋泥斷裂、蕎麥地斷裂、張家坪斷裂、大寶廠斷裂、魯納田斷裂。
在巧家境內,北東向構造主要由一系列摺皺和壓性斷裂組成,南北向構造主要由一系列摺皺和張性斷裂組成。據省地震局1966年至1975年小江斷裂北段四級以上地震震源機制解釋結果和1956年至1967年三角測量結果,應力場方向為北西西—南東東,其主應力為北西西向壓應力。
巧家地層出露較全,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兼而有之。從區域出露地層分析,早古生代處于下降時期,主要沉積了砂頁巖。二疊紀時期,接受海侵,形成碳酸巖構造。上二疊紀時大量玄武巖噴發覆蓋結束了整個古生代。巧家境內地殼運動垂直升降強烈,垂直差異大,歷經澄江、加里東、華力西、燕山、喜山等地質構造活動后,許多斷裂基本定型,斷裂橫升豎降明顯,既有明顯的垂直方向的振蕩,也有顯著的水平方向的扭動。斷裂古老而又具長期活動性,傾角大,斷距大,且具緩波狀特征。斷裂分兩期形成,一期以東西向擠壓應力為主,應力場形成壓性斷裂及背斜;另一期以南北向拉張應力為主改造已成斷裂;第一期使巖石上沖形成拖曳褶曲,第二期形成大量大寬度張裂隙。巖體斷塊間的差異主要為西升東降。這些活動,造成了河流變遷,寬大疏松的斷裂帶及毗鄰連續的古滑坡、新滑坡、坡積群、泥石流溝及巨大的圍墻狀的崩塌陡壁、沖積錐、倒石堆,足以說明是地應力長期積累與反復釋放的結果,從而證明巧家歷史上就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地段,而且又具重新活動和繼續發展的特點。地史上強烈的構造運動及其所形成的陡峻地形和大量松散固體物質,是巧家山洪災害發生的內在原因。
巧家地處亞熱帶與溫帶共存的高原立體氣候區,小區氣候復雜多變,多單點暴雨和突發性天氣變化,加上生態環境脆弱,人類不合理的社會活動加劇,是誘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外部條件。
巧家境內泥石流多在地形陡竣,固體松散物豐富的滑坡臺階、大型古滑坡及復活的新滑坡上發生發展,以暴雨型、粘性、災害性泥石流為主。滑坡多以土溜推移型滑坡為主。因縣域經濟貧困但人口密度大,人員居住又相對集中,滑坡泥石流災害一旦發生,將出現受災面大、造成的人員傷亡較大、而財產損失折合金額不大的特點。對于貧困地區而言,因底子差,抗御風險能力低,這看似不大的損失足以讓受災群眾傾家蕩產,給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帶來重重困難。
大面水土流失情況:由于歷史的、人為的因素使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據1988年金沙江下游重點防治區《巧家縣水土保持規劃報告》的實際調查數據為總土地面積3194km2,水土流失面積2280.63km2,占總面積的71.40%。從1989年實施治理,截止2005年底,完成總治理面積406.93km2,占總流失面積的17.84%。
2.2經濟社會情況
2.2.1區域內行政區劃情況、人口數量及分布情況
全縣轄6鎮10鄉、183個村民委員會(社區居委會)、35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3.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32萬人,非農業人口2.65萬人,以漢族為主,雜居苗、回、彝、仲、白等少數民族總人口2117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99%。人口分布為166人/平方公里。
2.2.2全縣(2006年末)總耕地面積45237公頃(其中水田3300公頃、水澆地6896公頃、旱地35041公頃),水利化程度僅為30.88%。全縣產業結構情況:糧食播種面積59.1萬畝、產量1.47億公斤,其中夏收糧食播種面積8142公頃、產量13397噸。(1、谷物類播種面積22645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0.06%、產量86741噸;豆類播種面積4517公頃,占耕地面積的10.0%、產量8315噸;薯類播種面積11763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9.27%、產量(析糧)49060噸。2、油料類播種面積507公頃,占耕地面積的1.12%、產量8424噸。3、麻類播種面積4.3公頃,占耕地面積的0.0009%、產量10.2噸。4、糖類播種面積1322公頃,占耕地面積的2.92%、產量1117141噸。5、煙類播種面積1775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92%、產量37170噸。6、蔬菜播種面積4544公頃,占耕地面積的10.04%、產量913584噸。7、瓜果類播種面積35公頃,占耕地面積的0.0008%、產量8774噸。8、其他作物播種面積7195公頃,占耕地面積的15.91%。以上種植比例中包括復種面積)。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13.47億元(現價),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4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67元。
2.2.3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2006年—2008年GDP年均增長12%—14%,2009年—2010年GDP年均增長15%—17%。
2.3歷史山洪災害損失及成因
2.3.1巧家地處長江上游泥石流滑坡高發地段,在國內劃為泥石流滑坡的劇烈發生區。歷史上,巧家曾發生過埋城、堵江的重大災害事件,多次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2.3.1.1公元1753年(清乾隆18年),白泥溝發生山坡型泥石流,約6000多萬方泥石流將舊城米糧壩街毀滅,1000余條性命和1800多畝良田被埋葬于70多米深的滾滾泥石之下。
2.3.1.2公元1880年(清光緒6年),距巧家縣城9公里的石膏地發生高速高位滑坡,約3億4千萬方滑坡物質瞬間堵斷金沙江,金沙江斷流3日,逆溢百余里,對岸四川省會東縣小田壩村平地成丘,村莊埋沒,壓死村民數百人,沿金沙江一帶打撈尸體上岸千余具,受災災民1億余人。
2.3.1.3公元1899年(清光緒25年),巧家大寨鎮小田河發生約1億6千萬立方米的滑坡,將小田河截斷,截流成海,形成現在的???。
2.3.1.4民國17年(公元1928年4月29日),巧家縣城北的六甲蕎麥地河發生山洪災害,造成蕎麥地老街被沖毀,房屋沖毀50余戶,300余間,死亡數百人,(其中許紹明家12口人被洪水沖走9人),作物受災害面積1200畝。
2.3.1.51980年8月24日凌晨2時許,距巧家縣城5公里的水碾河發生流石流,2054畝良田被毀,房屋倒塌54間,死8人,傷13人,沖毀小水電站一座,沖走拖拉機二臺。
2.3.1.61983年7月2日凌晨2時55分,巧家東坪鄉新街老街發生大風、暴雨、冰雹災而引發泥石流,損毀耕地8776畝,毀壞油桐樹4946畝,花椒樹602畝,核桃樹73畝,經濟林果200畝。房屋倒塌4374間,死亡32人,失蹤人員7人。
2.3.1.71999年7月13日23時56分,巧家縣蕎麥地河域發生山洪災害,造成沿蕎麥地河兩岸10499戶,44084人受災,作物災害面積44500畝,房屋倒塌60戶,214間,危房354戶,2124間,學校、衛生院、信用社等7個單位造成危房3500平方米,供銷社房屋倒塌400平方米,沖走大牲畜25頭,豬64頭,沖毀用材林53500株,經濟林17500株,沖河堤57段全長2596米,漫堤8公里,毀壞耕地3500畝,沖毀石材廠1個,毀壞鄉村公路50公里,縣通信光纜5桿公里,鄉村通信光纜25桿公里,人畜飲水管網3000米。直接經濟損失達1498.3萬元。
現初步查明,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滑坡就在巧家縣城后山(古滑坡,現表面已固結),面積達46平方公里。我縣的山洪災害是屢見不鮮,俗有“無災不成年”之稱。
2.3.2總結各類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
我縣山洪災害的形成:主要是暴雨與洪水形成山洪災害的直接因子,此外地形、地貌、地質、植被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也影響山洪災害的形成。其特點是:我縣河流全屬山區小河流,基本屬于天然河道,人工整治河道甚少,河道坡降較陡,流速極快,沖刷河堤極為嚴重,防不甚防,抗御山洪標準低。受江河強烈深切割影響,地形地貌地質復雜、海拔差異大、氣候特殊,暴雨量大、歷時短、雨量集中、單點暴雨突出、量級較大、危害極大。
2.4山洪災害防御現狀
2.4.1防災非工程措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山洪災害防御是一項純屬公益事業性的工作,各級各部門都在忙于經濟建設,對監測通信及預警系統投入不足,站點少,通信設備及預警系統設備差;人員少、素質不高,沒有進行專業培訓,專業技術員極少;對山洪災害防御的宣傳工作力度不夠;防災預案及救災措施、搬遷避讓、防災管理都是屬于臨時應急,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預案、救災措施、搬遷避讓方案、防災管理辦法等。
2.4.2防災工程措施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縣防災工程設施現狀:巧家縣過境河流有三條:金沙江、牛欄江、以禮河。境內河流均屬金沙江一、二級支流,其中徑流面積大于30平方公里的有20條,總流程長649公里。截止2005年底,累計河道整治總長僅為13.5公里,占總流程的2%,其余全屬天然河道。病險水庫5座(其中中型1座、小(一)型2座、?。ǘ┬?座)。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縣財政貧困,無力投入對山洪溝、泥石流的治理和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在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方面,我縣從1989年治理以來,截止2005年底,僅完成治理面積406.93平方公里,僅占總治理面積的17.84%。
3.威脅區、安全區的劃分
3.1劃分原則
威脅區:是指山洪災害發生時受威脅的區域。山洪、泥石流、滑坡一旦發生,將會直接造成威脅區的人員傷亡以及房屋、設施遭受破壞。結合我縣的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地質復雜條件、山區河流的特點,本著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結合實際的原則進行劃分。山洪及泥石流的劃分為:以歷史最高洪水位以下為威脅區;滑坡的劃分為:以滑坡邊沿穩定的上沿、左右沿為威脅區。
安全區:是指山洪災害發生時不受威脅、地質條件較好、比較穩定、可安全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區域,安全區是威脅區人員的避災場所。山洪及泥石流的劃分為:以歷史最高洪水位5米以上為安全區;滑坡的劃分為:以滑坡邊沿穩定的上沿、左右沿15米以外為安全區。
3.2“兩區”的基本情況
根據山洪災害可能發生的程度和范圍,繪制山洪災害風險圖,在風險圖上標明山洪災威脅區、安全區。對威脅區進行收集、整理社會經濟資料,填寫山洪災害威脅區的基本情況。對全縣的山洪災害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調查,摸清家底,逐一進行登記注冊。
4.組織指揮體系
4.1組織指揮機構
4.1.1縣級組織指揮機構的構成:由巧家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以下簡稱縣防指部)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負責組織領導全縣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縣防指部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縣防指部由縣人民政府分管副縣長任指揮長,縣水利局局長任常務副指揮長,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縣水利局分管副局長任副指揮長。縣發改局、公安局、武警中隊、民政局、財政局、規劃局、環保局、交通局、電信公司、農業局、林業局、衛生局、安監局、廣電局、氣象局、供銷社、電力公司等單位為指揮部成員單位,各單位負責人、武警部隊的首長為指揮部成員。
從縣水利局預警監測站、國土資源局、民政局、發改局、財政局、交通局、公安局、氣象局、衛生局、環保局、農業局等部門抽調人員成立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等5個工作組,負責山洪災害的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等工作。
4.1.2鄉鎮級組織指揮機構的構成:由各鄉鎮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組織對全鄉鎮內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鄉鎮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鄉鎮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由鄉鎮人民政府分管的副書記或副鄉鎮長任指揮長,水管站站長任常務副指揮長,土地管理所所長、派出所所長、武裝部部長任副指揮長。鄉鎮民政所、財政所、郵政電信所、農業綜合服務站、林業站、衛生院、廣電站、供電所等單位為指揮部成員單位,各單位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
從鄉鎮水管站、土地管理所、民政所、財政所、派出所、衛生院、林業站、農業綜合服務站等部門抽調人員成立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等5個工作組和2—3個應急搶險隊(每個搶險隊不少于10人),負責山洪災害的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等工作。
各鄉鎮內的村委會成立以村主任為負責人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組。同時,各村委會成立以基干民兵為主體的1—2個應急搶險隊(每隊不少于10人)。每個村委會、村民小組均要落實降雨、水位、工程險情、泥石流、滑坡監測人員,確定1名或幾名信號發送人員,并將落實人員造花名冊上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備查。
4.2職責和分工
4.2.1縣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領導和組織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各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組織實施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縣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4.2.2鄉鎮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在縣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山洪災害防御工作。以轄區屬地為主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原則,具體組織鄉鎮和村組的山洪災害防御工作。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或報告,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村級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組主要負責本行政村內的監測、預警、災區災民轉移和搶險救災等工作。
4.2.3明確工作職責
4.2.3.1監測組:負責對轄區內的雨量站(點)、氣象站(點)、水利工程、水電站、山洪災害危險區域、重要河道的水位、重點泥石流區域、重點滑坡區域等實施監測。
4.2.3.2信息組:負責對縣防指部、氣象、水文等部門的各種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隨時掌握暴雨、洪水預報、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水電站險情等信息,并及時為領導提供決策依據,為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保障。
4.2.3.3轉移組:負責按照指揮部的命令及預警通知,認真做好受威脅群眾按預定的路線和地點轉移的組織工作;負責轉移任務的責任人要一個不漏地動員到戶到人,同時確保轉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員安全。
4.2.3.4調度組:負責對水利工程、水電站的調度運行,搶險人員的調配,調度并管理搶險救災物資、車輛等;負責災區災后補償與處理等工作。
4.2.3.5保障組:負責臨時轉移群眾的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的組織工作;負責災區被安置戶,原房屋搬遷、建設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審批手續的聯系等工作。
4.2.3.6應急搶險隊:在緊急情況下聽從指揮部的命令進行有序的搶險救援工作。
4.2.3.7信號發送組:在獲得監測險情信息或接到緊急避災轉移命令后,立即按預定信號報警信號,必須做到及時、準確的災情信號。
4.2.4明確各項工作的責任人及聯系方式
4.2.4.1山洪災害應急響應的責任人及聯系方式:按照山洪災害的嚴重程度和災害范圍,應急響應的級別擬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
4.2.4.2特別重大級(Ⅰ級)
4.2.4.2.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為特別重大級應急響應:
4.2.4.2.2縣境內重要江河發生50年一遇及以上的山洪災害;
4.2.4.2.3發生死亡30人以上的山洪災害;
4.2.4.2.4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以上的山地災害.
4.2.4.3特別重大級(Ⅰ級)責任人
4.2.4.3.1由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主持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責任人召開會議會商,宣布正式進入緊急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緊急啟動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做出防御特大山洪災害的工作部署,并將災情情況上報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必要時報請縣人民政府部署抗災、搶險、救災工作。縣人民政府按照全縣《總體預案》的有關規定派工作組赴災區第一線慰問、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同時加強值班工作,由縣防指部指揮長或副指揮長親自帶班,每天在廣播電視臺災情及抗災搶險、抗災救災措施??h防指部的監測組必須密切監視災情的發展變化情況和災情的預測預報工作。調度組認真做好重點河道、重點工程的調控調度工作。防指部成員單位和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各個組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分工,認真做好抗災、搶險、救災的各項工作,隨時將搶險救災、抗災救災情況上報縣委、縣人民政府,縣防指部辦公室。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4.2.4.3.2受災災區的鄉鎮人民政府緊急啟動相關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受災鄉鎮人民政府第一責任人鄉鎮長主持會議會商,動員和部署山洪災害抗災、搶險、救災工作,由鄉鎮人民政府第一負責人,親臨災區第一線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并按照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的調度命令進行水利、防洪工程的統一調度,根據相關預案的轉移規定,認真做好威脅區人民群眾的安全轉移和安置工作,認真組織巡查威脅區,嚴防死守危險區,及時控制險情,減輕災害損失,并向縣委、縣人民政府或縣防指部上報災情情況。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山洪災害防御的監測組、信息組、轉移組、調度組、保障組組長為第一責任人,按照各自的職責到災區參與抗災、搶險、救災工作,全力配合做好防災和抗災救災工作。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4.2.4.4重大級(Ⅱ級)
4.2.4.4.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為重大級應急響應:
4.2.4.4.2縣重要江河發生30年一遇及以上的山洪災害;
4.2.4.4.3發生死亡10-30人以上的山洪災害;
4.2.4.4.4直接經濟損失3億元以上的山地災害;
4.2.4.5重大級(Ⅱ級)責任人
4.2.4.5.1由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主持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責任人召開會議會商,做出抗災、搶險、救災的工作部署,并將災情情況上報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縣人民政府按照全縣的《總體預案》有關規定級別派出相關領導率工作組、專家組赴災區第一線指導抗災、搶險、救災工作。同時加強值班工作,由縣防指部指揮長或副指揮長親自帶班,必須密切監視災情的發展變化情況,不定期的在廣播電視臺災情及搶險、抗災、救災措施。防指部成員單位和山洪災害防御預案的各個組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分工,認真做好搶險、抗災、救災的各項工作,隨時將搶險、抗災、救災情況上報縣委、縣人民政府,縣防指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山洪災害防御的監測組、信息組、轉移組、調度組、保障組組長為第一責任人,按照各自的職責到災區參與抗災、搶險、救災工作,全力配合做好防災和抗災救災工作。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4.2.2.5.2受災災區的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災害情況,宣布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受災鄉鎮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領導組組長主持會議會商,精心安排搶險、抗災、救災工作,由鄉鎮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主要負責人親臨災區第一線指導搶險、抗災、救災工作,并按照縣防指部的調度命令進行水利、防洪工程的調度工作,根據相關預案的轉移規定,認真做好威脅區人民群眾的安全轉移和安置工作,認真組織巡查危險區、嚴防死守威脅區,及時控制險情,加大抗災工作力度,減輕災害損失,并向縣委、縣人民政府或縣防指部上報災情情況。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4.2.4.6較大級(Ⅲ級)
4.4.4.6.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為較大級應急響應:
4.2.4.6.2重要江河發生20年一遇及以上的山洪災害;
4.2.4.6.3發生死亡3-10人以上的山洪災害;
4.2.4.6.4直接經濟損失0.50億元以上的山地災害;
4.2.4.7較大級(Ⅲ級)責任人
4.2.4.7.1由縣防指部副指揮長主持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責任人召開會議會商,做出搶險、抗災、救災的工作部署,并將災情情況上報縣防指部領導,縣防指部視其情況派出工作組、專家組,指導搶險、抗災、救災工作;同時加強值班工作,由縣防指部指揮長或副指揮長親自帶班,密切監視災情的發展變化情況,不定期的在廣播電視臺災情通報,報道災情及搶險、抗災、救災措施。防指部成員單位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分工,認真做好搶險、抗災、救災的各項工作,及時將搶險、抗災、救災情況上報縣防指部。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山洪災害防御的監測組、信息組、轉移組、調度組、保障組組長為第一責任人,按照各自的職責到災區參與抗災、搶險、救災工作,全力配合做好防災和抗災救災工作。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4.2.4.7.2受災災區的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災害情況,由受災鄉鎮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領導主持會議會商,安排搶險、抗災、救災工作,由鄉鎮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負責人,親臨災區第一線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并按照縣防指部的調度命令進行水利、防洪工程的調度工作,根據相關預案的轉移規定,認真做好威脅區或災區人民群眾的安全轉移和安置工作,認真組織巡查危險區,及時控制險情,減輕災害損失,并向縣委、縣人民政府或縣防指部上報災情情況。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4.2.4.8一般級(Ⅳ級)
4.2.4.8.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為一般級應急響應:
4.2.4.8.2重要江河發生10年一遇及以上的山洪災害;
4.2.4.8.3發生死亡3人以下的山洪災害;
4.2.4.8.4直接經濟損失0.30億元以上的山地災害;
4.2.4.9一般級(Ⅳ級)責任人
4.2.4.9.1由縣防指部副指長主持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責任人召開會議會商,做出搶險、抗災、救災的工作部署,并將災情情況上報縣防指部指揮長。由縣防指部派出工作組,到災區第一線指導搶險、抗災、救災工作。鄉鎮監測組必須密切監視災情的發展變化情況,認真做好災情的預測預報工作。及時將搶險、抗災、救災情況上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山洪災害防御的鄉鎮監測組、信息組、轉移組、調度組、保障組組長為第一責任人,按照各自的職責到災區參與抗災、搶險、救災工作,全力配合做好防災和抗災救災工作。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4.2.4.9.2受災鄉鎮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主持會議會商,安排搶險、抗災、救災工作,認真做好威脅區人民群眾的轉移和安置工作,及時控制險情,加大抗災工作力度,減輕災害損失,及時向縣防指部上報災情情況。聯系方式:采用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聯系。
5.監測預警
5.1山洪災害雨、水情臨界值確定
5.1.1參照歷史山洪災害發生時的降雨情況,根據我縣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質條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確定我縣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臨界雨量值。
5.1.2根據歷史山洪災害發生時江河水位情況,分析確定我縣可能發生山洪災害的江河水位值及變化情況,有的河流可將上游水情變化作為判斷是否對下游造成山洪災害的主要依據。
5.2實時監測
5.2.1監測內容:對轄區內降雨、重要河道的水位、泥石流、滑坡等監測。
5.2.2監測要求: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監測,以群測群防為主,專業監測為輔。
5.2.3監測系統的設立:監測系統有大寨、水碾河、大沙壩三個簡易、原始、陳舊的監測點。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我縣需監測的面大,而監測站(點)少,發生山洪災害資源采集困難。在現有的監測站點基礎上,根據我縣實際情況,在泥石流、滑坡易發地區增設具有簡易監測設施的監測站點10—20個。監測方式采用簡易的人工監測。信息采集傳輸方式采取人工傳輸為主。
5.3通信
5.3.1選擇適宜的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有電視、廣播、電話、傳真、網絡、語音查詢、短信、數字式調幅無線電指揮系統、專用警報系統、鑼鼓發號、信號彈、火炮等。
5.3.2以經濟、實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建設與通信方式相適應的山洪災害監測信息、警報等傳輸和信息反饋通信網絡。
5.3.3可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縣級管理部門山洪災害各類數據匯集及信息共享網絡系統。
5.4預報預警
5.4.1預報內容:天氣預報、重點河流洪水預報、水庫水位預報、泥石流和滑坡預報。天氣預報由氣象部門負責;重點河道洪水預報、水庫水位預報由水利部門負責;泥石流和滑坡預報由國土部門負責。
5.4.2預警內容;主要有暴雨洪水預報信息;暴雨洪水監測信息;降雨量、洪水位是否達到臨界值;水庫及山塘水位監測信息;可能發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監測和預報信息等。
5.4.3預警啟動時機:
5.4.3.1當接到暴雨天氣預報時,相關行政責任人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當預報或發生的暴雨接近或將超過臨界雨量值時,應當緊急暴雨預警信息。
5.4.3.2當上游洪水位急劇上漲、將對下游造成山洪災害時,應當立即向下游預報信息。
5.4.3.3當出現或發生泥石流、滑坡的預兆時,應當立即泥石流、滑坡災害預警信息。
5.4.3.4當水庫和山塘發生潰壩性重大險情時,應當及時相關的預警信息。
5.4.4預警及程序:依據調查、了解、監測、分析,按照臨界降雨量、水位、山洪災害的預兆等,及時警報。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制定預警程序和啟用條件。
5.4.4.1在一般情況下,山洪災害防御預警信號由防汛指揮機構,可按照縣→鄉鎮→村→組→戶的次序進行預警。
5.4.4.2如遇緊急情況時(泥石流、滑坡、水庫山塘潰壩等)村可直接報告縣防指部和鄉鎮防汛指揮機構,并可直接預警信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預警工作。
5.4.5預警方式:結合我縣實際情況,設置預警信號(電話、手機短信等)、報警信號(信號彈、報警器等)。根據山洪災害發生的程度、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級別預警信號所對應的預警方式。
6.轉移安置
6.1轉移安置
6.1.1確定需要轉移的人員:轉移人員確定為受威脅地區的全體人員。
6.1.2轉移時應當以集體和有組織轉移為主體,遵循先轉移人員、后轉移財產,先轉移老弱病殘人員、后轉移一般人員的原則。
6.1.3轉移地點、路線的確定:應當遵循就地、就近、安全的原則。各鄉鎮人民政府在汛前擬定好轉移路線、安置地點;在汛期必須經常檢查轉移路線、安置地點是否出現異常情況,如有異常情況應及時修補或改變線路。轉移線路必須避開跨河、跨溪或易發滑坡等地帶。更不能順著河道或溝谷上下游、泥石流溝上下游、滑坡的滑動方向轉移,應該向河道或溝谷兩側河岸山坡或滑坡體的兩側或上邊緣安全方向轉移。在轉移前必須填寫群眾轉移安置計劃表;繪制人員轉移安置圖。
6.1.4制作明白卡:將轉移路線、時間、安置地點、責任人等有關信息發放到每戶。制作標示牌:標明安全區、危險區、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等。
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進行災民安置。
6.1.6制定交通、通信中斷時的鄉鎮、村、組躲避災害應急措施。
6.2轉移安置紀律
轉移安置工作采取縣、鄉鎮、組干部層層包干負責的辦法組織實施。
明確轉移安置紀律:建立科學、統一、快速、協調、高效、保密的紀律體系,確保“統一指揮、安全第一”地開展轉移工作。縣、鄉鎮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必須高度重視應急搶險轉移人員的安全;參加搶險轉移人員進入災區和撤出災區現場時,由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視其災情情況作出撤離決定后方可撤離災區;參加搶險轉移人員進入受威脅區的現場時,必須采取防護措施保障自身的安全;派到災區進行轉移的人員必須執行當地人民政府和上級領導機構的指令和命令。
7.搶險、救災
7.1搶險救災準備
7.1.1宣傳準備:認真做好災區的宣傳工作,普及山洪災害防御的基本知識,增強災區人民的防災、抗災、救災意識。
7.1.2搶險保障準備
對重點江河堤防的險工險段、水庫和易出現險情的水利工程設施,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的地區,必須提前編制防御、搶險、救災應急預案,以備在特大或重大緊急情況下有一套可操作性的搶險決策,當發生災情或險情后,應當立即派工作組或工程技術人員趕赴災區現場,研究優化搶險除險實施方案,并由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行政首長負責組織實施。
搶險人員組織:搶險隊伍分為群眾搶險隊伍、非專業部隊搶險隊伍和專業搶險隊伍(地方組織建設的搶險機動搶險隊伍和解放軍組建的搶險專業應急部隊)。群眾搶險隊伍主要為搶險提供勞動力,非專業部隊搶險隊伍主要完成對搶險技術設備要求不高的搶險任務,專業搶險隊伍主要完成急、難、險、重的搶險任務。
搶險物資調撥:縣級搶險救災物資的調撥程序,由鄉鎮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辦公室向縣防指部辦公室提出書面申請,經批準同意后,由縣防指部辦公室向代儲單位下達調令后方可調撥。
搶險車輛調配:由交通運輸部門主要負責優先保證搶險人員、搶險救災物資運輸。
搶險救護:由衛生部門主要負責組織醫療衛生隊赴災區進行緊急救治、衛生防疫等工作。
7.2.2危險區準備:對危險區和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體、建筑物等,要安排專人負責監測和防御。
7.2.3發生災情:山洪災害發生后首先要有組織地把受困人員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
7.2.4山洪災害發生后如有人畜傷亡,應當及時搶救受傷人員,及時組織清理掩埋人畜尸體,認真做好善后處理工作。
7.2.5對緊急轉移的人員認真組織安置,做好災民的臨時生活安排,負責災民房屋倒塌的恢復重建,保證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實實在在地解決災民的基本生活困難。
7.2.6迅速組織全社會力量對災區進行搶修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8.保障措施
8.1汛前檢查
汛前檢查:縣、鄉鎮對所轄區域必須進行全面的檢查。以查組織、查工程、查預案、查物資、查通信為主要內容,分級檢查。在檢查中發現的薄弱環節,要明確責任、限期整改。對未經審批嚴重影響行洪的工程,必須依法強行撤除。對發現有隱患問題的要逐一登記造冊,及時排除隱患,同時對可能引發山洪災害的工程、區域等要安排專人負責防守,一旦災害發生及時上報縣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和鄉鎮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
8.2宣傳教育及演練
8.2.1宣傳的主要內容:利用各種會議、廣播、電視、墻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向轄區內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山洪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增強轄區內廣大干部群眾對山洪災害防御的意識。
8.2.2對山洪災害威脅區的災民,要認真組織他們熟悉緊急轉移的路線、安置地點及安置方案。
8.2.3要認真組織區域內的搶險救災人員開展實戰演練,不斷地提高搶險救災水平,為搶險救災造就一批,政治素質高、業務精干、組織紀律強的搶險救災隊伍。
8.3紀律
在山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中,為及時、有序地開展搶險救災工作,確保搶險救災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其紀律如下:
各責任人執行職責紀律:堅決執行上級或本級人民政府的命令、決策;堅決執行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各責任人不得擅自修改或更改命令、決策;各責任人在搶險救災工作中沒有宣布結束時不得擅自離開搶險現場;各責任人不得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
緊急轉移紀律:堅決執行緊急轉移的命令、決策;必須服從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堅決執行預定的轉移路線和轉移地點;堅決杜絕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在搶險救災工作中沒有宣布結束時不得擅自離開搶險現場;
災民安置紀律:堅決執行災民安置的命令、決策;必須服從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堅決執行預定的安置地點;堅決杜絕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在搶險救災工作中沒有宣布結束時不得擅自離開搶險現場;
8.4制定與解釋
本預案由防指部辦公室制定并負責解釋。
8.5預案生效時間
本預案自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