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荒山香椿造林發展支柱產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西股村是青州市王墳鎮的一個大村,論人口全村共有357戶,1082人,不算大,論面積卻不算小。全村總面積14686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1667畝,占全村總面積的79.4%,人均10.8畝。近幾年來,村兩委一班人帶領廣大群眾,立足山區實際,充分發揮荒山資源優勢,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讓香椿上山,發展香椿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無公害香椿生產大村。到現在全村發展香椿3000多畝,單這一項收入就達到150多萬元,人均收入1500元,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54%,開辟了一條致富奔小康的生態之路,西股村的山變綠了,水變清了,環境優美了,生態改善了,群眾正在走向富裕。
立足本村荒山資源優勢,尋求發展之路。西股村地處青州市西南山區,村里既無工業,也無副業,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靠天吃飯,靠上級救濟過日子,經濟落后。農村改期開放后,村兩委一班人多次走出去,引進來,考察了一些項目和引進了一些果樹新品種,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工業項目沒有發展起來,果樹新品種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這一直是困擾山區農村發展的主要問題,山區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靠山吃山,立足本村實際找出路,謀發展,又一次提醒了西股人。西股村從老輩就有在房前屋后栽種香椿的習慣,但栽種數量有限,都是作為四旁樹種栽培,沒有形成產業。隨著省內外蔬菜基地的形成,壽光等大型蔬菜市場的興起,以及人們對無公害蔬菜的需求,市場上對香椿的需求快速增長。西股村兩委認識到這一點后,抓住機遇,迅速行動,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提出了香椿上山造林的新思路,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村荒山面積大的資源優勢,為香椿生產提供廣大的發展空間,為群眾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使大面積荒山得到綠化,走經濟效益促進荒山綠化的路子。2000年全村首次造林200畝,第二年造林300畝,栽植第二年群眾可以收回造林成本,第三年畝收入超過500元,第四年正常產芽以后畝收入一般可達1000-1500元,群眾得到了收入,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發展香椿荒山造林的積極性一下子提高起來,大大加快了造林速度,到現在全村香椿收入過萬元的戶超過15%,全村的香椿面積已發展到3000余畝。
加強政策支持,加快香椿產業發展。自村兩委及群眾代表達成發展香椿這一產業的共識之后,村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第一,村里規定凡是在荒坡發展香椿的“誰栽植、誰所有、誰受益”,十年之內村里不收任何費用;第二,凡是瘠薄山地發展的香椿,土地使用權長期不變,不再參與耕地調整;第三,凡是梯田隙地,溝頭堰邊,靠近誰的責任田,誰發展香椿,歸誰所有;第四,對發展香椿的規模大戶進行扶持,一次性造林5市畝以上的戶,每畝補助50元苗木費,一次性發展10市畝以上的戶,每畝補助80元苗木費,一次性發展20畝的,每畝補助100元苗木費;第五,為保護造林成果,發展香椿生產,全村區域采取禁牧措施,村里專門聘用兩名專職護林員,負責全村護林防火工作。可觀的經濟效益,有力的政策保證,使全村的香椿生產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
加強技術支持,走科學發展之路。香椿荒山造林,要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規模化、產業化并進,也出現了不少技術上的問題:造林速度受造林季節單一和山區春季十年九旱的限制;造林香椿品種良莠混雜,影響椿芽質量;造林密度、管理措施傳統化,影響經濟效益;大面積發展香椿純林可能暴發病蟲害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廣大村民認識到要真正形成一個產業,還要走科學發展之路。為此,村兩委同林業部門聯系,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與探索,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一是變原來的春季單季栽植為春、夏、秋、初冬四季栽植,見雨就栽,克服了造林時間的局限性;二是選出了適合當地發展的“色紅、味濃、質嫩、渣少、抗性強”的香椿優良品種“谷香紅”,在當地大面積推廣。三是變原來的稀植為合理密植;四是變原來的高干栽培為矮林作業模式;五是變過去的單茬采芽為現在的多茬采芽葉模式。新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香椿的單產效益。從規模發展香椿的第一天起,全村樹立了生物治蟲的新觀點,保護燕子,愛護鳥類蔚然成風,現在已成為全省有名的燕子村,并在省電視臺鄉村季風欄目進行了報道,香椿面積在不斷擴大,但香椿的病蟲害從沒達到需要防治的程度,生產出的椿芽是真正的天然有機食品。
搞活流通渠道,加強市場建設。香椿發展起來了,怎么讓群眾多得收入,搞活流通是關鍵。村兩委專門到壽光、東營、青島等城市進行市場考察,引導群眾走出去找市場,搞活了流通渠道。現在西股香椿已經走出省外,許多客商到時來村收購,為了搞好服務,村里專門在村邊成立了交易市場,市場的形成極大地方便了群眾,達到了交易不出村,交易時期長達三個月,交易高峰期日交易量達二、三十噸。
香椿深秋葉片變黃,漫山的香椿給往日的荒山披上一層金黃色,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靚麗風景,引來城里一群群游山賞景的游客,村前小河潺潺,終年不干,荒山綠化正在發揮著更大的生態效益。全村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新發展香椿3000畝,五年后,香椿經濟收入達到60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朝著現代、生態、和諧的新農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