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現代中國社會,城鄉二元結構已成為一個基本矛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性要求。
一、江西正處在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邁進的新起點
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客觀上承擔了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積累的任務;當工業化、城市化達到相當程度后,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具備了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的能力,這是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成功之道。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階段是調整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關鍵階段。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工農關系的基本特征是農業不再替工業發展提供積累,農業已成為接受“補助”的部門。而且,我國的財力就總體而言,已擁有工業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的實力。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為新形勢下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定下了基調。改革開放以來,江西不斷推進工業化進程,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加快發展,全省在*年邁進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門檻,呈現出一些轉折性變化,*年,這一階段性特征更加明顯:全省人均生產總值8189元,折合989美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0.4:45.6:34,第二產業的比重得到進一步上升;農業與非農業的就業結構為41:59;城市化率達到35.6%;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省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28.6%;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達到15.6%;霍夫曼系數為0.474,正進入重工業化中的高加工度產業主導階段,這與全國發展趨勢也大體一致。在新的起點上,著力做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這篇文章,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從擴大到縮小,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通過對各個國家的收入分配進行分析,提出了“倒U型”之說: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會隨著初期經濟發展而擴大,達到最高點后,又會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改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中都經歷了這一過程。我國也不例外,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擴大到*年的3.23:1,*年為3.2:1,已略有縮小。江西的城鄉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17:1擴大到*年的2.81:1,*年這一比例縮小到2.6:1;城鄉收入差異系數也由*年的0.64縮小到0.61。根據統計預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以*年為拐點,開始呈現逐漸縮小的新趨勢。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邁進,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目前,江西人均生產總值已接近一千美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昭示,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階段,存在著兩種可能性:一是進入“黃金發展期”,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增長,順利實現工業化;一是進入“矛盾凸顯期”,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社會利益分配不均衡,差距擴大,使各類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很容易出現社會動蕩。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社會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推進“五個統籌”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五個統籌”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其中統籌城鄉發展擺在首位,抓住“五個統籌”的這一關鍵環節,才能有力地促進其它各個方面的統籌發展,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背后潛藏著的危機,加快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
二、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應著重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江西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社會公平的前提是財富的不斷豐富,統籌城鄉發展最重要的是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集約發展水平,使經濟增長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增強江西經濟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適應性、融入性、發展性。進一步改善創業環境,構建公平競爭的創業平臺,使當地百姓特別是農民創業能夠享受與外來投資者同等的政策,激發民間巨大的創業潛力,激活全社會的創業細胞,努力形成本土創業的深厚氛圍,開創富民興贛的新局面。
2、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壯大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的實力。一是根據新型工業化要求和江西實際,使工業化與信息化融為一體,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共同發展,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二是突出重點,集中力量發展六大支柱產業,做大做強一批富有成長性的骨干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三是按照市場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整合工業園區資源,抓好園區規劃,突出產業特色,增強招商引資的產業導向性和項目選擇性,提高產業集聚能力、就業吸納能力、要素集約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環境優化能力,使工業園區成為科學發展的示范區和強勁的經濟增長極。四是著力建設綜合實力強、對外關系密切、產業密度高、人口聚居密度大、經濟輻射力強的中心城市,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優化資源配置。五是努力形成以特大城市為核心,以大、中城市為紐帶,縣域城鎮為基礎,等級規模協調、職能分工明確,空間布局合理的城市體系,實現大中小城市與農村的產業聯動和功能互補,逐步改變城鄉二元分割體系。同時,通過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使農民和農村能夠分享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好處,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同發展的路子。
3、建立補貼農民、扶持農業、加快農村事業發展的支農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村是落后區域,“三農”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國民收入分配要向農業傾斜,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要進一步落實對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讓農民長期休養生息。改善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應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并使新增財力更多的用于解決“三農”問題。要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使農村孩子人人有書讀,站在人生旅途的公平起跑線上。逐步建立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加強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完善農村困難群體救助制度。
4、深化城鄉配套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對人口統一按就業地和居住地登記戶籍,并賦予相應的權力和義務。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實施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準入限制,做到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努力創造有利于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的環境,為農民向有就業競爭能力的市民轉變提供全程服務。要把進城務工農民納入《勞動法》實施范圍,切實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要加快構建城鄉有效聯接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后顧之憂;加快構建高效、暢通、可調控的城鄉一體化市場流通體系,打破城鄉流通條塊分割的狀況;加快構建城鄉互動的信息網絡,加強城鄉之間市場信息、技術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構建城鄉規劃一體化格局,形成城鄉建設互動共進的新趨勢;加快構建城鄉產業結構調整良性互動新機制,促進城鄉之間的合理分工,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實現城鄉共榮。
5、以“三農”問題的解決為突破口,尋求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子。農業的發展必須跳出農業論農業,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走以工促農,以商活農,以科技興農的路子;農民的富裕必須善于做減法,只有提高農民素質,轉移農民,減少農民,才能夠富裕農民。這就需要走以教育和培訓促轉移,以改革就業制度促轉移的路子,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留下種田能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共同富裕;農村的發展必須追求城鄉聯動效應,關鍵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各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新機制,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加快建設和諧平安江西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