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議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是作為執政黨的奮斗目標和任務,也是參政黨在新時期、新階段重要的神圣使命。
一、著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充分發揮派進步性與廣泛性優勢,為和諧社會建設夯實政治基礎。
中國各派,作為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參政黨,在戰爭年代及和平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就必須充分發揮派進步性與廣泛性優勢。
參政黨所具有的政治上的廣泛性和進步性優勢在我國政黨格局中的特殊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團結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和新生的社會各階層,在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求同存異、體諒包容,有效地促進團結、發揚民主、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各個社會階層、利益群體的政治訴求、利益表達提供暢通的渠道,擴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協商,拓寬社會利益表達渠道,能充分調動黨派成員及其所聯系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工作實踐中,應主動擺正位置,大膽開展工作,最充分地在體制之內發揮派進步性與廣泛性政治優勢,集中他們的智慧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和諧社會建設夯實政治基礎。
中國特殊的政黨制度是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是在中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作出的歷史選擇。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政黨制度形成的歷史,理性觀察并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新成果,“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國政黨制度。面向未來,著眼國家發展,民族富強,在思想上準確定位,認真研究我國政黨制度及其發展的經典文獻,提高黨派成員的政治素質,深化對參政黨地位、性質和歷史使命的認識,增強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識,為鞏固和發展同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合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要把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和為構建小康社會獻計出力作為參政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服務。
二、把推進科學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充分發揮派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作為參政黨的各派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實踐中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根本任務。在工作中,我們要堅決把推進可持續、協調的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建言獻策有深度,把握建言問題的實質,推進社會發展切實可行,體現參政黨在我國政治格局中的群體智力優勢;服務社會能從社會全面發展入手,克服急躁冒進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找準切入點,找到突破口,既要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出謀劃策,也要與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環環相扣,體現參政黨在國家社會經濟政治發展中的歷史責任,為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共黨委和各級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選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建議和提案,建言獻策,為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力量,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進一步和諧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派組織的調研,和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課題研究不同,著力點是在人民群眾關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存在的亟須解決、以及社會協調發展中存在的不和諧等熱點難點問題。在調研中既要有專業深度,也要有政治高度,要在專業上更深入地分析問題的成因,同時更須在政治、政策高度尋找到宏觀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這樣既可以把調研成果轉化成指導國家發展的政策措施,也避免了社會問題被非正常渠道惡意傳播。真正體現參政黨在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全心全意為國家發展,一心一意謀民族富強的立黨精神。
在服務社會方面,派成員作為智力比較集中的高知群體,被稱為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可以做和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我們不能面面俱到。在智力支邊工作中要擺正位置,選好項目。參政黨各級組織的社會服務工作,是在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中起參謀作用,重點在為貧困地區提供智力支持而不是資金資助。要充分估計組織的條件和力量,發揮智力集中聯系面廣的優勢,以符合邊遠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團結和帶領廣大黨派成員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地開展好工作。
三、深入研究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問題,充分發揮派聯系面廣和包容性優勢,為和諧社會建設筑牢群眾基礎。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政治多極化的深入發展,處于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的很多矛盾也會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顯現出來。一般認為,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時,經濟迅速發展也是全民政治參與要求迅速提高時期,同時也是政治事件多發期。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到超過1000美元,正處于這個全民政治參與要求強烈的上升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是我們也看到: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人與自然的發展不協調、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不協調,甚至有些問題到了比較尖銳的程度。作為參政黨的各派,更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最充分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階層、群體的力量,加入到研究中國問題,思考中國發展,謀求人民幸福安康的軌道上,共同為國家發展、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獻計出力。
各派,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和轉型時期的社會復雜性出發,歷史地把握社會轉型時期中國推進經濟發展和進行政治改革的歷史特殊性。對廣大成員及其所聯系的群眾,“充分發揮在反映社情民意、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代表他們的利益、反映他們的心聲。圍繞思想認識上的“困惑點”,正確引導,理順情緒,多做增進理解、擴大共識的工作;圍繞矛盾的“易發點”,見微知著,常抓不懈,多做促進團結、凝聚人心、集聚人氣的工作。使他們的政治訴求得到正確的妥善的引導,使他們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把握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并真誠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筑牢群眾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派要在推進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進步性與廣泛性、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面廣和包容性優勢,做到參政有高度、議政有深度、監督有力度,真正體現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為改革、發展、穩定和現代化建設,為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