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畜牧業突破性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這既為“十一五”畜牧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預示著畜牧業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畜牧業發展的一個主旋律。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找準促進畜牧業突破性發展的切入點,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團結帶領全縣人民進一步開創畜牧工作新局面,是我們目前工作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現狀分析
(一)畜牧業生產發展的變化趨勢。“十五”期間,縣委、政府因勢利導,把養羊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積極實施“立草為業、品種改良、畜牧防疫、舍飼養殖、科技強牧”五大工程,全縣畜牧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促使全縣畜禽的年度飼養量、出欄量、畜產品產量、牧業經濟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份額年年穩步增長。其中*年,豬飼養量由*年的25萬頭增加到29萬頭,出欄由11.5萬頭增加到14.5萬頭,牛飼養量由*年的3.6萬頭發展到4萬頭,出欄由0.7萬頭增加到0.9萬頭,羊飼養量由*年的22萬只發展到35萬只,出欄由11萬只增加到15萬只,羊肉產量由1650噸提高到2682噸,雞飼養量由*年的85萬只發展到115萬只,禽蛋產量由4500噸增加到5400噸。牧業現價產值達到2億元,牧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30%以上。
(二)畜牧業生產內部結構變化分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發展畜牧業生產的理念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發揮區位優勢,提升牧業經濟效益是“十五”期間畜牧生產的一大特點。衡量畜牧業內部結構的畜禽存欄結構、畜群結構、產品結構三大指標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節糧型草食動物發展速度快。調查顯示,到“十五”末,牛、羊草食動物所占羊單位達到49.6萬個,占畜禽總量的54.22%,比*年提高6.43個百分點。其中豬由*年的52.21%下降到*年的38.95%,減少13.26個百分點;羊由*年的21.22%提高到*年的29.08%,提高7.86個百分點。優良品種在畜群中的份額增大。*年,良種牛占牛存欄的42%,布爾山羊占羊存欄的45%,良種雞占雞群的38%以上。母畜比例,適繁母牛占牛群的33%,適繁母豬占豬群的10%,適繁母羊占羊群的40%,畜產品組成結構以肉蛋為主。全縣肉總產量16079噸,其中豬肉11788噸,占73.3%,牛肉1183噸,占7.4%,羊肉2682噸,占16.7%,家禽及其它肉類426噸,占2.36%。禽蛋5512噸,蜂蜜44噸。
(三)畜牧業科技水平分析。“十五”期間,成功爭取并組織實施了《國家天然草原恢復與建設項目》,《國家秸稈養羊示范縣建設項目》,《國家動物防疫冷鏈建設項目》三個項目。同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完成了《牛羊越冬飼料品種及其飼養技術研究課題》,課題成果獲*年陜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與陜西省牧研所合作,完成了《布爾山羊改良陜南白山羊》課題項目,*年獲農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與安康農校合作,完成了《人工種草、舍飼養羊》試驗示范技術推廣項目,獲陜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這些工作成績的取得,極大地推進了畜牧業生產的科技進步,為畜牧業生產穩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從而使牧業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年全縣豬牛羊出欄率分別達到105%、30%、88%,分別比*年提高8個、5個和9個百分點,平均出欄重生豬由75公斤提高到80公斤,牛羊也有一定增加,雞只均產蛋由5.5公斤提高到6.5公斤。
(四)飼草料基地建設。*縣屬山地農業縣,*年全縣土地面積僅有42.3萬畝,而土地質量差,25度以上坡耕地占40%以上,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平均畝產僅有154公斤。同時,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糧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當地能夠生產用于畜牧養殖的飼料糧能力極差。針對這一問題,“十五”期間,在云蓋寺鎮花園村、東洞村,永樂鎮八畝坪村,青銅關鎮白樹村,西口鎮青樹村建立了“人工種草、舍飼養畜”畜牧示范小區;在高峰鎮青山村,大坪鎮旗幟村,永樂鎮午峪村,西溝鄉的江西村,鐵廠鎮的西溝口村建立了“秸稈養畜”示范村。在示范村的輻射和帶動下,全縣飼草料基地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年人工草地保留面積達到16萬畝,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到45%,新增載畜量45萬個羊單位,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五)畜牧生產保障體系建設。*年,在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兩個人畜共患傳染病,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我國把疫病防治工作提高到公共安全防范的高度,縣上采取了果斷措施,成立了禽防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健全了鄉鎮防控機構和村疫情監測員防控體系。采取了“集中領導、集中財力、集中時間”的辦法,搞好春秋兩季畜牧防疫工作,推行了“以檢促防,防檢結合”的獸醫衛生制度,全縣牲畜防疫密度達到100%,活畜及其產品檢疫率達到100%,進出縣境畜禽及其產品檢疫率達到100%。同時,通過《國家動物防疫冷鏈建設》項目的實施,裝備了縣鄉兩級畜牧防疫機構,防疫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防疫綜合能力顯著提高。在“十五”期間,*縣成為全省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縣份之一,為畜牧業生產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極大地保護作用。
二、優勢與問題
畜牧業已經成為*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強畜牧業,實現畜牧業突破性發展,必須加快推進我縣畜牧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促進畜牧業向“資源節約、環境良好、質量安全、持續高效”方向發展。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有良好的發展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無公害畜產品區位優勢明顯,跟蹤服務工作滯后。*縣地處秦嶺南麓,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境內工業欠發展,農業生產力低下,農民使用化肥、農藥的數量極少,環境無污染。同時,已修通營運的西康鐵路和正在建設的西康高速公路,縮短了*與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距離,進入西安1小時經濟圈。這些條件的客觀存在,*不僅具有無公害畜產品生產的區位優勢,而且是大中城市最佳的時令畜牧產品生產基地。但是,由于縣級財政困難,沒有及時組織專家對*的生態環境進行評估注冊,也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組織引導農民按照無公害畜產品的程序發展生產,使這一寶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
(二)飼草資源豐富,但利用率低。我縣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段,適宜多種牧草生長,全縣牧草分屬85科480余種,有天然草場31萬畝,可利用林間草地50余萬畝,荒草地40萬畝,共可利用草地121萬畝,平均畝產干草300公斤,年產干草36.3萬噸;“十五”期間,建立的人工飼草料基地16萬畝,畝產優質牧草800公斤,年產干草12.8萬噸;年均可利用農作物秸稈15萬噸,年總產草量64.1萬噸,采食率按80%計算,共可載畜98.2萬個羊單位,現有食草牲畜40萬個羊單位,尚有58.2萬個羊單位的開發潛力。
(三)畜禽品種原始,生產能力低。我縣牛羊品種以地方良種嶺南牛、陜南白山羊為主,共同的優點是適應性強,耐粗飼,抗逆性強,缺點是生長速度慢,周轉期長;豬的品種改良工作盡管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主要是以二元雜交為主,與目前市場上需要的“洋三元、土三元”品種相比較,我們還是滯后,豬的飼養周期還排徊在8-10個月,比國家級水平4個月多了一半時間;雞的品種只是云鎮花園村使用了先進的蛋雞品種,農戶養的雞基本上是土種雞,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這些因素是導致我縣畜牧經濟效益較低的根本原因。
(四)技術推廣步伐加快,飼養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十五”期間,縣上積極和教學、科研單位配合,開展課題研究活動,解決了部分畜牧生產的技術問題。各級技術推廣單位組織開展了品種改良、疫病防治、人工種草、舍飼養畜等牧業新技術,特別是通過狠抓示范小區、一村一品建設工作,極大的提高了農戶畜牧生產的科技含量。*年,全縣建成畜牧示范小區10個,肉羊生產基地鄉15個,養豬基地鄉10個,發展30頭以上養豬大戶1790戶,5頭以上養牛大戶503戶,20只以上養羊大戶1355戶,1000只以上養雞大戶31戶。這些養殖大戶的豬牛羊出欄率分別達到50%、90%以上,人均牧業收入占家庭經營總收入的65%以上。但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限制,全縣部分農戶養殖水平十分低下,飼養管理落后,與先進的飼養管理方式形成明顯反差,影響了畜牧業生產整體效能的提高。
三、對策與建議
(一)加大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國家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國家扶貧開發、工業反哺農業三大政策機遇,動員一切力量,上省進京,爭取項目,以項目的實施,增加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促進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二)構建發達的畜禽種業體系。要盡快建設新型的良種繁育體系,科學高效地選育擴大品種優良、適應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且生產性能高的畜禽品種,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畜牧業發展目標,提升畜牧業市場競爭力。
(三)建立安全優質的飼料基地。要繼續推廣我縣人工種草的工作經驗,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要求,實施多元種植結構,建立優質飼草生產基地,擴大飼料生產,廣辟飼料來源,保證質量安全,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合理開發利用草場草坡。堅持科學規劃、有效保護、加快建設、持續利用的原則,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草場草坡保護與建設力度,努力實現草場草坡綠起來、山地畜牧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的目標。
(五)加快畜牧業科技進步。加大科技投入,鼓勵科技創新,積極開展和科研機構、教學單位合作,加強應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強化推廣示范,實現良種、良料、良法相配套,提高畜牧業科技貢獻率。
(六)重視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增強防控能力,提高防控水平,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七)調優產業結構,發展主導產業。要繼續抓好畜牧業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引導農民認識當地畜牧業生產的資源、市場、技術現狀,實施“東羊西移”戰略,鼓勵和支持農民充分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草場草坡資源,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把養羊業做為我縣現階段的拳頭項目,以養羊產業的大發展,形成畜產品的品牌優勢,增加我縣畜牧業的知名度,大力發展畜牧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提升牧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八)抓好畜產品認證工作。發揮我縣具有生產無公害畜產品條件的區位優勢,多方籌集資金,積極做好無公害畜產品地理環境認定和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工作,做好畜產品的登記注冊工作,打好無公害農產品這張牌,提高產品銷售價格,增加養殖戶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