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改革思路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1978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快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批轉財政部《關于國營企業試點企業基金的規定》的兩部重要文件出臺,標志著作為中國經濟改革重要組成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正式拉開序幕。縱觀國有企業三十年改革之路,充分體現出國有企業改革從認識上從粗淺到深化的過程,從思路上從外圍的簡政放權減稅讓利制度到核心的產權改革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伴隨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探索的艱難歷程的,還有對國有企業改革方式的社會各經濟學界的爭論。目前,國有企業三十年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影響國有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因素還很多,國有企業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了解了國有企業改革30年的歷程,針對國有企業改革思路和具體措施,結合自身參與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工作實踐,提出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國有企業三十年改革思路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推進歷程和中國當期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緊密相連,在中國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路線下,針對國有企業不同階段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基本改革思路,采取針對性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簡政放權、減稅讓利,增強國有企業活力。這個改革思路從1978年持續到1986年,國有企業普遍實行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旨在調動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從計劃制定、產品銷售、利潤存留等方面給企業一定權力,引導企業向“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市場經濟要求過渡。
(二)轉換經營機制,實行以承包制為主體的多種經營方式。這一階段自1986年到1993年年底,重點強調政企分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大量國有企業采取承包經營的方式,一少部分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此時,國有企業改革從放權讓利階段轉到轉換企業機制的軌道上來,減少政府對企業下放權力時的隨意性,國有企業改革向前進力一步。
(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好大企業,放開搞活小企業。重點體現在“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十六字方針上,這一改革主線從1994年開始實施到**3年,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有企業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注重國有經濟的數量更要注重國有經濟的質量,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要通過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來實現。同時,《企業公司法》頒布實施,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四)建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3年以來,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建立和完善,在此體制下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加快和規范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
二、國有企業改革思路淺評
從30年國有企業改革思路的基本歷程看,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樣,采用“試錯法”,也就是說“摸著石頭過河”,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探索不同的改革思路和措施,取得的巨大成效,但也經歷曲折和失誤,社會各界的爭議。
(一)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歷史發展中的自然歷程,國有企業改革思路變化是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國有企業改革初期,國有企業改革思路是向企業簡政放權、政策的調整,在中國經濟體制轉型初期,指導國有企業改革理論及其薄弱的情況下,不可能謀求一步到位消除原有經濟體制弊端,而是在1994年以后,承包制的弊端已明顯暴露,國有企業負擔沉重,經濟效益低下,國有企業改革面臨新的問題和困難,國有企業改革脫困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圍繞企業制度創新、經營機制轉變及產權制度改革。
(二)國有企業改革思路上的選擇在研究現階段實際工作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指導性意見,指明正確方向。1984年后,國有企業以承包經營責任制被普篇實行,出現馬勝利承包“百家造紙廠”等諸多典型事例,但是隨后承包制存在企業分配向個人傾斜,包盈不包虧,企業重生產、拼設備的短期行為,到90年代初,企業承包制已經處于半停頓狀態,一大批承包制的典型企業難以為繼,承包制改革難以繼續推行。1993年春,國有企業改革思路轉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公司制改革。
(三)國有企業改革基本思路是在話題上不斷爭論、實踐中不斷總結中逐步得到深化和明晰,改革措施不斷創新。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探索的過程,同時相關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1994年國有企業改革方向爭論以來,**4年夏末秋初的“郎顧之爭”更是引起席卷全國,引起政府高層、學者、經營者、職工的參與和關注。這場討論不僅是國有企業改革方式的討論,還是國有企業分配方式的討論,更是對國有企業改革成果分享問題的討論。黨的十七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再次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方向,同時要求對國有產權管理進一步規范,加強國有控股股東的行為管理,確保上市公司股份有序流轉和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行為進行規范。
國有企業改革思路在探索中創新,在復雜、艱巨的情勢下進行選擇,堅持了漸進式的改革道路,總體方向正確,是切合實際、符合經濟規律的。
三、國有企業改革未來之路的問題思考
國有企業改革之路到今天走了30年,取得的成效舉世矚目。今后,黨中央國務院就國有企業改革,提出加快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目前,國有企業改革面臨更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如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發展基礎不穩固,國企監管方式和效率待進一步改進,社會保障體系等制度法規不健全,嚴重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因此,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如果把目前國有企業改革定為攻堅階段,那么國有企業改革究竟要走到哪一步?試想已經走過30年,還要多少年的路程要走?再過30年改革發展的將處于怎樣狀況?因此,從落實基本思路和制定具體的改革措施角度,探討解決主要問題:
(一)進一步解決對國有企業的認識和定位作用問題。今后階段,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新任務是推進國有經濟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在此框架下,需要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是不是國有企業限定在這些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其他行業屬于一般競爭性領域,需要全面退出。我們不必擔憂國有企業的減少會影響我國公有制的主題地位,因為從總量上加上金融類資產、自然資源類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的總量仍然占絕對優勢,在此思維邏輯下,如何認識這些國有企業呢?這些企業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對國家人民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首要考慮的是國有企業社會價值,其次或者忽略國有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在制定國有企業改革具體改革思路上,一是處理好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企業與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國有企業社會價值和市場化運營的關系。
(二)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改革基本思路選擇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信息快速反饋和糾偏機制。國有企業改革思路選擇的明顯特點是自下試點,自上肯定,得以宣傳推廣。社會經濟理論界、學者對國有企業改革思路的可能結果進行研究,褒貶不一。國有企業改革思路選擇以時機和實踐操作的為取向,而國有企業改革極其復雜,隨著社會環境變化,難免會出現不適用。因此,需要對國有企業改革思路進行反思,不斷樹立新的改革觀,實時調整改革思路。
(三)經過30年國有企業改革歷程,分析推動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主要仍然需要推進政企分開。目前,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大難題是企業社會職能、離退休人員移交、企業生活區移交困難,這些問題都應是政府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既然政府、企業的權責義務很明確,落實起來如此困難,甚至自己責任不承擔還理直氣壯。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長期影響國有企業改革思路和進程。
(四)**3年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是在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進行,各級國資委把握出資人的職責定位,以全新思路開展國有企業改革,5年來有效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但國資委履行出資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難以完全統一到位,正在醞釀《國有資產法》,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又提出了新的思路,因此,國有企業改革思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