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教育技術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需要。而優化課堂教學也就成了素質教育的出發點。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知識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礎,學生把握知識從而形成自身能力,并體現出來,就成了素質教育的落腳點。那么這一切將如何實現呢?對于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這一難題可以說已被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進入課堂而迎刃而解了。電教媒體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增大信息輸出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并有利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促進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適應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科學性是它的內容,豐富性是它的內涵,多樣性是它的形式,創造性是它的靈魂。那么現代教育技術的引進就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前發展就不可想象。解放孩子,首先要解放他們的大腦,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創新。可見只有現代教育技術的引進才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成為可能,只有學生生動活潑,充滿活力,才能說是素質教育的真正實現。在本校“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中我大膽嘗試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基本環節如下:
激趣——質疑——討論——點撥——提高
以趣激學以疑促學討論勵學啟迪創造精博內化
此模式具有自學、輔導的特點,即在學生自學探究的基礎上,我針對三點(教材的重點、難點、學生的疑點)進行點撥,指引,使學生由不懂到懂,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此模式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基本路子,不拘一格可變化,求實效。它能因課型、課文,學生的不同要求而變化,形成若干變式,以求體現多向探求,多向思維,多角度,多層次去實現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要力求實現教師教會求知、辦事、健體,學會審美,教會創造;學生則要學會做人、求知、辦事、健體、審美,更重要的是學會創造。
激趣——創設美妙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本,學生沒有興趣就是死學只有當學生充滿興趣的時候,才會有創新思維。例如:《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是一篇易懂但很枯燥的常識說明介紹文,教師在介紹蝙蝠時,打破了傳統的口頭講析,利用多媒體電腦設計了一個動畫形態可愛的蝙蝠。開課伊始,師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朋友。”通過鼠標點按,形象的“蝙蝠”飛在屏幕中間,并用擬人的口吻作簡單的自我介紹,配以連續的動畫演示。圖文并茂的動畫一下子拉近了學生的距離,擬人的口吻,卡通的形象,清除了學生的陌生感受。剎那間,學生躁動起來。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處理,變繁為簡:把繁瑣的分析變為簡單明了的動畫;變易為難:把課上的照本宣科變為課前的程序設計;變長為短:把近5分鐘的講解變為5秒鐘的動畫演示;變靜為動:把學生的靜態聽講變為心情激動地觀看,喚起學生急切的探究心和自主參與意識。
質疑——發散變異思維培養質疑能力
創新意識是一種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超常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意愿。而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教學中我注意到多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在《大海的歌》一課中,有一個教學目標是“了解作者在碼頭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對這一問題學生一步答出實屬困難,這就需要一系列的問題去引,而一系列的問答既耗時大,又見效低,學生興趣不會被激發。
通過清晰的圖像,逼真的色彩,再配以有坡度的問題,會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學生天生的好奇心會變為動力,把他們的思維熱啟動,激活思維,這時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的知識庫大門打開,里面的內容被學生躍躍欲試的激情重新查找搜尋,挖掘出比較滿意的答案,去爭先恐后的攀登臺階。作為三年級是段落的初步認識階段,那么句子就是它的梯子,所以在第一個臺階上就是“數數本段有幾句話?”學生通過自己讀、自己數,就能很輕易地登上第一個臺階,這時的每一位學生都有了一次成功的體驗,你就會看到教室空中晃動著一只只迫不及待的激動的小手。緊接著第二個臺階“每句講什么?”,學生雖然是有章可尋,但還需要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才能答出。隨著臺階的升高,難度的加大,學生的信心有些不足,我因勢利導讓畫面閃爍,響起鼓勵音樂、升起小紅旗,再次讓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在學生登第三個臺階時必須通過自己反復讀,讀了之后進行比較,才會感悟到整段是圍繞中心句來寫的,那么才能在此時學會確定中心句的方法,從而形成能力。第4個問題是最關鍵,最難的一個,學生通過前幾個臺階的嘗試,已經能找出中心句,只要動一動腦筋把中心句變一變,就能順利登上第四個臺階這樣循序漸進,問題由易到難,從潛能生到優等生都有不同的成功體驗,通過計算機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抽象的具體化了,真正體現了自主參與、自主創造,從而實現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實質性提高。這樣循序漸進,臺階式的激發使全體學生都愿都想去嘗試回答,從潛能生到優等生都有不同的成功體驗,可謂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討論——拓寬訓練形式增強表達能力
1、個人嘗試探究
語文教學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習慣和創造能力。一方面要注重課文的情感,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發表經過獨立思考的帶個人認識的理解,體會,意見,看法。這樣才能有個性,閃現出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火花。基于此,我還在教室布置中專設一標語欄:“你的意見很重要,請發表你的見解”,鼓勵學生有獨立的見解。在《大海的歌》一課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去理解體會碼頭上看到景物的特點。
練習通過放大圖像,展示操作過程,顯現內容,利用計算機形象直觀的特點來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動手興趣,從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還在強大信息輸出量的同時增大了學生的詞匯量,實現了理解積累詞語的目標。并且最重要是給了每個學生一次嘗試的機會,各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自由填,增大了學生思維的空間。
再如,9冊5課《可愛的草塘》中我設計了一個精彩有趣的詞語檢測,要求每位學生通過自己嘗試練習后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并了解有關的資料,真正體現了自主參與、自主創造,從而實現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實質性提高。
2、小組合作促究
在9冊16課《威尼斯的小艇》中我設計了一個理解體會比較重點句子的練習,學生通過充分的討論交流加深了對小艇特點的印象。運用電腦可以彌補感性差距,時間約束,空間限制,變枯燥抽象為生動形象,根據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大的信息資源,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確實為閱讀教學另辟了一條新途徑。
點撥——加強理解深度提高閱讀能力
在7冊18課《蝙蝠和雷達》中蝙蝠從嘴里發出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到耳朵里,于是蝙蝠就改變飛行的方向。這一節較抽象,而且是無形的,學生只有把這一節理解透徹,才有可能理解下一節,基于難點要巧妙地突破,而教師的口頭講解又顯蒼白,所以教師在這里設計了一小組課件:把過程分步演示,并把超聲波變成有形弧線,動態地推進和返回。屏幕上的圖像一出現,這邊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知識的那種高密度,課堂的那種大容量,進程的那種快節奏,氣氛的那種活躍,令人賞心悅目,是一般常規教學所萬萬不能及的。這樣一演一變,在直觀畫面的引導下,理解有坡度,難理解的變得容易了,學生學得興致盎然。
提高——結合目標檢測形成綜合能力
憑借詞、句、段的練習,學生對知識實現了“回收、加工、提煉、內化、運用”進入升華階段。那就體現在隨機進行仿說仿寫,例如在《可愛的草塘》一課中,對草塘美景和小河美景的導游介紹,就可借助電腦營造氛圍,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通過實踐真正形成能力,持之以恒,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有很大的進步,對學生來說是受益匪淺。這樣化靜為動,化枯燥為有趣,貼近生活的仿說訓練適時到位,使學生學有所用,切實滿足了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無定法,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探索,就如宇宙空間是永無止境的,就像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沒有邊緣的,需要不斷地用心研究與實驗。興趣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是在一定教育影響下啟動,發展起來的。小學生好奇心特強,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就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它不能促使學生在不同層面,從不同角度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引導學生自覺地獲得知識并運用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因此,現代教育技術不愧為把握知識和形成能力之間的一座堅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