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聯通公司職工校園演講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老師們、同學們:
晚上好!
近些年我國科技日新月異,經濟迅猛發展,但近來上網、讀報,“創建節約型社會”一詞頻頻映入眼簾,成為點擊率相當高的一個詞語。這是為什么呢?我們為什么節約?怎樣節約?這就是我今天作講座的兩大主題。
一、為什么節約
(一)從大的方面看(我國的自然資源總體形勢):從總量上看,享有“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美稱。世界上已知的礦產在中國都已找到。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48種,中國的資源總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形成了“總量大”與“人均占有量少”的強烈反差,所以說資源相對短缺,資源形勢不容樂觀!
1、我國土地資源:土地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地面積,是世界第三大國。但我國又是世界人口大國,現有13億多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10多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發達國家1公頃耕地負擔1.8人,發展中國家負擔4人,我國則需負擔8人,用世界上7%的可耕地來養活世界22%的人口,其壓力之大可見一斑,盡管我國已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但也應注意到,我國非農業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將逐年減少,土地的人口壓力將愈來愈大。
2、我國水資源: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又加上水污染嚴重,水資源浪費嚴重,導致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我國主要河流黃河自80年代以來,幾乎年年出現斷流,且斷流流域不斷延長,范圍不斷擴大,斷流頻數、歷時不斷增加,據預算到年,中國每年將缺水318萬立方米。全球現有80個國家、20億人口處在缺水的邊緣。按按目前利余可采儲量和能源費量來看,煤炭還可以開采60年,石油還可開采13年,天然氣還可以開采40年。
3、我國電力資源:最近幾年供需形勢發生顯著變化,從"略有剩余"變為"總體平衡",再到"總體偏緊",供需矛盾從2002年開始顯現。“供三停一”(供電三天停一天)、“拉閘限電”、“錯峰用電”這些詞匯成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語,目前全國還有17個無電縣,約1.1億人口沒有用上電。
4、環境問題:我國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環境總體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如: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迅速1999年,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74.3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2%;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滅絕;水體污染嚴重;垃圾包圍城市等,大氣污染嚴重目前,我國500余座城市,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到1%.北京、沈陽、西安、上海、廣州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二)、從小的方面看(我們的學校):由于學生人數多、教學設備多,設備好,運行成本高,有近1000個水龍頭,2000多盞燈,300多臺電腦,200多臺空調,目前學校是鄰水縣用水、用電大戶之一平均每月水電費高達4萬多~5萬,高峰期達6萬多,全年水電費達50多萬元。去年我校在建設節約型學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基本做到無長明燈現狀,無長流水現象,但也還有一些浪費現象,不節約現象:如吃零食,就餐剩飯等等,消費有攀比心理等。
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不足且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面臨著嚴峻的人口形勢、資源形勢、環境形勢,在環境、資源、人口方面得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厲行節約,建立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是應對資源短缺的唯一選擇,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當務之急,國家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號召,教育資源是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節約型社會呼喚節約型校園,建設節約型校園,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社會責任。倡議節約是美德,節約是責任,節約是義務。
二、怎樣節約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崇尚節約光榮,增強節約意識,做到身體力行,堅持杜絕浪費行為,自愿承諾做到以下十點:
1、節約時間。早睡早起,合理休息,樹立效率意識,養成快速的節奏感,在最短的時間謀取最大的效益。制定時間管理計劃,每天都將目標、結果日清日新,不把時間浪費在對失敗的懊悔和氣餒上;不長時間地看電視或無目的地閱讀報刊。主動正確地把握利用時間,立說立行,做事果斷,克服拖延,學會統籌,善于合作,有效利用零散時間,時時警示自己爭分奪秒學習,向一分一秒要效益,做到守時、準時、及時、節時。
5、節約用品。合理采購,減少開支,并盡量重復使用;愛護圖書,循環使用;愛護辦公設備,提倡修舊利廢,對易耗物品實行以舊換新,提倡使用鋼筆書寫、減少圓珠筆或一次性簽字筆的使用量。
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共和國作出了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到年,改革開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這30個年頭,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動開放,開放也進一步促進改革。“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禁海幾亡,開海則強”,30年間的改革開放恰如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一樣,我們正是以一種更加開放的精神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和偉大復興,開洋看世界。值此,從今天開始,我們推出年度策劃“一日30年”,以每天兩個版的“日志中國”,通過還原“卅年今日”的標桿性事件,來記錄改革開放的歷程,同時也記錄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們一起重溫歷史。在以后長達一年的時間里,我們的報道將陸續回放中國30年來所走過的路。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的出臺,第一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中央機關,第一個股份制企業的誕生,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影片,第一個在國內舉辦的外國時裝展,第一部移動電話的問世……許多現在看來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的“新生事物”,在當時曾經引起多么劇烈的震動。
我們試圖梳理發展脈絡。我們不局限于對過往記憶的“叫醒”,更試圖“窺斑知豹”,見微知著。我們不忘記抬頭遠眺社會森林之廣闊,也更會低頭審視一草一木生根發芽成長之生動。我們想從社會的每一個風云變幻、脈搏跳動中,對發展歷程進行分析、解讀和判斷,得出中國前進的邏輯和路徑。
這30年的歷史,是國家綜合國力從“瀕于崩潰邊緣”到“當驚世界殊”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是通過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討論、破除各種思想束縛、尋找或者回歸發展常識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是改革不適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建立現代國家發展模式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對外開放、加大國際合作、逐漸融入世界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也是認識到須由單向的經濟發展拓展為政治、文化、社會全面推進的科學發展的歷史;這30年的歷史,更是探求“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保護私產、保障自由、彰顯權益的歷史,因而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
正如十七大報告所言: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國家將隆重紀念并對“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進行系統的回顧總結”。紀念過去是為了未來。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長久積累未解決的問題和矛盾已經凸顯,改革由此進入“深水區”。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這個“深水區”繞不開、躲不過。那么,循著什么樣的發展邏輯、踏著什么樣的發展路徑,順利通過“深水區”,達至理想彼岸,回顧和總結30年歷程,必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