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我區街道文化工作概況
全區共有街道文化站9個,現有工作人員28人(包括**鎮),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6人,占57.2%;中級職稱以上2人,占7.1%。在調研中了解到,近幾年各街道黨政領導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均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主要領導親自抓、各方面分工負責的文化工作領導體制;每年逐步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文化設施有所改善。3年來共建成一、二、三類基層文化俱樂部130家,白云、葭芷、洪家、三甲、**等5個街道(鎮)還被評為省級“東海文化明珠”,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體系初具規模。
各街道文化站加強基層文化建設,以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鎮文化、家庭文化和外來民工文化等為抓手,活躍群眾文化生活。2005年,全區共組織各類群眾文化活動46場次,其中文化廣場活動22場次,觀眾達10萬人次。中山廣場、青少年宮廣場的演出活動、基層文化俱樂部文藝匯演、元宵晚會等文化活動已形成慣例,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2004年~2005年海門街道精心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共20多次,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2005年4月,該街道還與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在青少年宮廣場共同組織舉辦的文明禮儀實踐活動暨廣場文藝晚會,內容新,規模大,影響較廣;白云街道在2005年舉辦了首屆“社區鄰居節”系列活動,推出了各項社區文化精品,轄區內中山廣場和鳳凰公園已成為市民自發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場所,該街道選送的節目《漁歌聲聲》獲省雙金獎;葭芷街道選送的節目《綠色家園》獲市第二屆鄉鎮文藝匯演二等獎;洪家街道和三甲街道在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鎮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章安街道則充分挖掘古鎮文化歷史,專門邀請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為古鎮保護開發把脈,提升文化建設內涵。一些街道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性群眾文化品牌,如葭芷街道的“送大暑”和前所街道道感堂村的“蓮花落”。
二、我區街道文化工作存在問題
我區街道文化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基層文化建設從我區文化大區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高度來看,工作還遠遠不夠,其發展速度遠遠滯后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還不能滿足當地群眾的迫切需求,主要問題反映如下。
1、經費投入不足。
表1:各街道2005年文化事業活動經費投入一覽表
單位工農業
總產值財政
總收入地方財
政收入地方財政同比增長文化事業活動經費投入文化事業活動經費投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率人口人均文化活動經費投入
海門51.1億2.3394億1.3395億7.2%10萬0.75‰760001.32元
白云52億1.96億1.23億16%45萬3.7‰500009元
葭芷86.56億1.5億6292萬39.35%5萬0.79‰580000.86元
洪家86.1億1.52億5100萬15.27%16萬3.1‰473003.38元
下陳78億1.8億3800萬129%5萬1.3‰410001.22元
三甲38.8億5054萬1794萬71%10萬5.6‰550001.82元
前所27.7億7705萬3159萬49.7%3萬0.95‰495000.61元
章安27.74億4153萬1421萬14.5%5萬3.5‰800000.63元
據統計數字顯示,去年全區8個街道共投入文化事業活動經費99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比率為2.555‰,其中我區各街道的人均文化活動經費平均僅2.33元。從以上的數據反映,農村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人均的文化活動經費少得可憐,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要求相距較遠,極難滿足群眾文化活動的需求,與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2、文化設施陳舊,文化服務匱乏。
在此次調研中還發現,街道一級的文化設施陳舊,文化服務匱乏,主要表現在三個不相適應上。一是與基層文化站陣地建設要求不相適應。我區到目前為止,已有5個街道達省“東海明珠”建設標準,還有4個街道也需按要求逐步實現,其設施要具備一個1200m2的文化活動中心,一個100m2、藏書10000冊以上的公共圖書館(室),一個600座以上的影劇院,而據調查統計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街道文化設施面積不達標,無影劇院、圖書館(室)等場所;二是與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近幾年,椒江各街道的經濟呈高速發展態勢,當地的群眾年均收入增長加快,他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長,而目前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設施的建設遠遠不能滿足于群眾需求的增長,有些群眾反映,在當地很少有好的文化活動可供觀看或者參與,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極度缺乏,要不就是低質量,可供活動的文化設施陳舊、匱乏甚至閑置,使得為人民群眾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務品成為一句空話;三是與我區文化大區建設的要求極不相適應。經濟發展到現在,文化軟實力彰顯其重要作用,今年區委區政府在黨代會和人代會的工作報告上已將文化大區建設和創建全國文化先進區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大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目前的基層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疲軟,與文化大環境建設極度不相適應。
表2:各街道2005年本級和村級文化設施一覽表
單位街道本級文化設施面積影劇院公共圖書館(室)閱覽室行政村
(社區、居委會)村級文化俱樂部數量基層文化俱樂部創建率
海門000261661.5%
白云860平方米0與文化陣地合用211466.7%
葭芷1800平方米1018座80平方米461941.3%
洪家1000平方米840座100平方米381950%
下陳0800座0411536.6%
三甲0080平方米431739.5%
前所000401435%
章安200平方米1000座與文化陣地合用401332.5%
3、文化員挪用嚴重。
表3: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基本情況一覽表
單位編制數實有人數被挪用情況大專文化程度以上中級職稱平均年齡
海門331(宣傳辦)3040
白云332(宣傳、財務)2039.7
葭芷553(宣傳、黨政辦、信訪)2042.8
洪家5302037
下陳443(紀檢、統戰、企業)3141
三甲221(社發辦)1047.5
前所221(政法辦)1039.5
章安542(財務、征收組)1143.5
**2201037
調查中還發現,大部分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是身兼多職,“一專多能”。既要搞文化工作,又要搞紀檢、信訪、財務、統戰、計生等工作,主次不分,精力不到位;有的街道甚至幾乎將文化站工作人員挪作他用。在座談中還了解到,部分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對業務工作不熟悉,個別人員以文化員身份進到街道卻沒做過一天文化工作。
三、繁榮基層文化事業、開創基層文化工作新局面的對策和建議
以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區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進程。這與我區文化“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實現“兩個社會”奮斗目標的建設進程是不相適應的。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采取一些具體的對策和措施。
1、從建設文化大區和“兩個社會”的戰略高度來重視基層文化工作。基層文化建設任重道遠,肩負著為“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并指明在農村基層增強先進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務能力的工作方向;省委則將“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重要決策寫入黨代會報告,市區兩級黨委和政府也及時提出了建設文化大市和文化強區的目標和任務。這一切都是著力開啟我區文化建設的“引擎”。椒江這幾年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在于椒江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與當今時展主題的有機結合,在于全區上下始終保持團結奮進、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今后一個時期,椒江能否在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和建設文化強區的工作力度。因此,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建設文化大區的重要性。建議區委區政府出臺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意見和爭創全國文化強區的實施意見,對各鎮、街道文化事業發展和爭創工作作出統一部署。
2、加大基層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和設施建設力度。各街道應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文件精神,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逐步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十一五”期間,街道財政每年對文化事業投入的增長幅度應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每年至少安排財政總收入的1%用作文化事業活動經費,進一步引導和積聚社會力量,特別是鼓勵民營企業投入文化建設,開展文化活動,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要實現“縣有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的目標。各街道應因地制宜,整合資源,不斷加強文化陣地和設施建設。建議在全區開展創建文化先進街道(鎮)活動,并將該活動納入2006年鎮、街道黨建和綜合考核指標。創建文化先進街道(鎮)要實現“十有”:即有一個人員配備合理的文化站;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有與地方財政同比增長的制度保證;街道本級有一個1200m2的文化活動中心;街道本級有一個100m2、藏書10000冊以上的公共圖書館(室);有一個600座以上的影劇院;有公益廣告等文化標志性景觀;有一個以上業余文藝社團或團隊;有經常性群眾文化活動安排;有一項地方特色文化活動;每年有區級以上獲獎的文化藝術成果。通過這十項措施推進全區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著力構建文化設施完備、文化機制健全、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成果不斷涌現的現代文化強街道(鎮)。
在“十一五”期間,同步實施文化村創建工程。文化村的標準包括:每年用于文體活動經費人均在3元以上;文體活動中心的室內文體活動面積須200平方米以上,設置圖書室、培訓室等;圖書室藏書2000冊以上,訂閱報刊10種以上;室外活動場地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每年組織開展村民廣泛參與的文體活動4次以上;有2支以上文體隊伍等。對于符合室內文體活動面積800平方米以上、圖書室藏書3000冊以上、有1支民間藝術特色隊伍等條件的村,直接命名為“文化示范村”。
3、加強基層文化隊伍管理。各街道應盡快調整、配備素質較好的專職干部到文化站開展工作,實行專職專用,同時要服務好街道(鎮)中心工作,積極做好駐村駐片的行政事務工作和與文化宣傳有關的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和科學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構建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知識層次較高、年齡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農村文化隊伍。建議區政府對各街道文化站缺編人員在全區范圍內進行公開選撥,并通過文化部門的有關業務考核,由人事部門擇優錄用。同時,由區文廣新局出臺對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管理和職稱評定的規定,明確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員的調離、辭退、借用等須經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同意;文化站工作人員的職務任命也要經上級文化主管部門考核合格后方可辦理;對于全年離崗的已聘用文化站工作人員,其申請晉升職稱時要減去任職年份,并不予參加當年的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晉升評審。
4、探索文化聯動機制,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基層文化資源相對貧乏,要積極探索文化聯動機制,充分整合校園、企業、街道三方文化資源,將街道的文化設施和公共服務、校園的文藝人才、企業的文化專業團隊融合在一起,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互動發展。也可加強街道與街道、俱樂部與俱樂部、村與村之間的文化聯動,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和互訪,催動文化建設的自生機制,激發農民文化創造的欲望,激活農村文化市場,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繁榮。
基層文化建設是文化大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薄弱環節,是推進我區“兩個社會”建設的關鍵,各級黨政領導要提高認識,加強管理,要加大建設力度、改革力度和創新力度,從整體上推進基層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事業的和諧發展,為我區建設文化大區和創建省級文化先進區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