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情況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根據常委會年初工作要點的安排,6月至7月,市人大財經工委在常委會方國林副主任的帶領下,對我市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調查了部分單位和鄉鎮,并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預算執行的主要特點
(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
——經濟總量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6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3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3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7%、22.9%、11.2%。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上半年,三次產業的結構比為19.2:54.3:26.5,一產業比重比年初下降8.7個百分點,二產業比重比年初提高10.7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提高,上半年,全市擁有62家非公有制規模工業企業,占全部規模工業企業數的79.5%,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同比增長41%。
——民生質量逐步改善。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70元,同比增長18.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82元,同比增長20.5%;6月未,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36.3億元,比年初增加4.8億元;人均儲蓄達到7390元,在岳陽六縣市中排名第一。
——農業生產形勢喜人。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1億元,增長8%。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突出糧食生產,高效創建糧食高產示范片,壓單季稻擴雙季稻,以點帶面,共播種水稻面積74萬畝,比上年增加3.6萬畝,增長5%,油菜、西瓜、棉花等經濟作物增產增收效益明顯;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拉動下,畜牧業生產開始恢復性增長,水產養殖穩中有升;營林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新造楠竹3萬畝,建基地92個,為農業增收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發展潛力穩步提升。上半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8億元,同比增長58.4%;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共引進內外資項目26個,合同引資31.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9億元;臨鴨公路、鐵桃公路、兆邦陶瓷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開明科技、山豐汽肥等一批高科技項目已順利投產,海螺水泥、長興化工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項目相繼落戶我市,工業及重點工程建設對市域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今年來,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承諾的實事進展順利。就業形勢好轉,上半年全市完成新增城鎮就業3598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8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778人;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至6月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1.4%,比去年同期增長21.4%,全市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人數60279人;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全市二本以上上線人數為1171人,比上年增加136人,增長13%。文化、科技、衛生、環保、新農村建設等各項工作按計劃穩步實施。
(二)財政預算執行方面:
——財稅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1至6月,全市共完成財稅收入13118萬元,占預算的55%,其中:地方固定收入完成8576萬元,占預算的51.6%;上劃中央兩稅收入完成2994萬元,占預算的52%;上劃所得稅收入完成1548萬元,占預算的106%。全市共新增稅收1435萬元,稅收收入占地方固定收入的比重為62.7%,比上年同期提高24.3個百分點。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對財稅工作高度重視,及時處理和解決財稅工作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財稅部門嚴征細管,加大了稅務稽查力度,加強了對重點行業和重點稅源的監控和管理,特別是今年在房地產稅收一體化、鞭炮行業稅收、礦石行業稅收、車輛稅收的征管上,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成效顯著。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要求,至6月底止,21個鄉鎮全面過半,黃蓋鎮和乘風鄉超額完成了全年稅收任務。
——財政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至6月底止,全市共完成財政支出27550萬元,占預算的54.2%,比上年同期增長28.1%。在支出安排上,堅持“整合資源謀發展、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方針,合理配置財力,靈活調度資金,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突出人員工資發放、民生改善、強化預算執行,同時,向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重點工程、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保等重點領域傾斜,財政運轉良好,較好地體現了財力分配的公平、公正。
——財政管理方式進一步規范。為加強財政管理,規范財政收支行為,市政府出臺了加強財政管理改革的26條措施。強化預算約束,從嚴控制各項支出,嚴格實行政府采購、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強土地儲備市場管理等,各級各部門的財政收支行為日趨規范,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高。
上半年,我市經濟社會總體上保持了全面、協調、快速發展的運行態勢,財政預算執行良好,這些成績是在克服年初冰雪災害、通貨膨脹加劇、社會維穩壓力加大等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取得的,主要得益于市政府緊緊圍繞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突出重點,扎實工作,穩妥推進,取得的好的成效,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上半年,我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預算執行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經濟運行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財政面臨不少困難,不容樂觀,需要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努力去解決。
1、物價高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同比上漲7.3%,由于價格上漲過快,居民生活質量受到很大沖擊,部分低收入居民群體實際生活水平相對下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空間相對縮小,盡管國家將種糧油價改革綜合補貼每畝提高到80.5元,但過快增長的農資價格使農民增產難增收,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財政減收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突出。主要影響因素有:一、所得稅政策變化后,上半年入庫數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二、由于受國際油價及市場低迷的影響,我市上半年增收強勁的礦石行業,因產品價格回落,而失去了增收空間,其中6家銑廠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還有因環境問題關閉了一批化工、造紙企業,稅源結構產生了很大變化,工業園區對稅收的支撐能力有限。三、鄉鎮稅源缺乏,收入潛在一定風險,據稅務部門稅源調查結果,鄉鎮實際稅源不足1000萬元,其余的2700萬元只能通過爭取邊緣稅收來完成,存在著隱患多、風險大。四、四川大地震影響上級轉移支付,由于國家要投入災區重建,省里也有結對幫扶任務,今年想要爭取更多的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難度很大;五、重點支出及改革支出壓力大,下半年,一些重點工程項目支出要撥付,改制和地方政策性配套支出壓力加大,特別是公務員津補貼改革支出壓力大,增支呼聲很高,要兌現津補貼需要增加支出1億元以上。
3、經濟基礎不夠牢固,經濟結構及發展環境不優。我市工業基礎薄弱,規模工業企業只有78家,高科技、高稅利的項目甚微,經濟總量仍然偏小,質量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我市礦石和竹木資源豐富,資源型工業企業較多,但大多處于粗放型、低檔次、規模小的階段,資源優勢尚未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發展環境還不夠優化,“三亂”現象雖然有所遏制,但部分單位仍然存在著執法不規范的問題,執法違法、重復執法、重處重罰、以罰代法行為,給社會造成了較壞影響;個人及企業信用程度不高,中小企業融資難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幾點建議
下半年,全市上下要進一步強化目標意識,圍繞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認真分析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應對,突出工作重點,確保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的完成。
1、創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托交通、區位和資源優勢,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扶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立足現實基礎,承接“兩帶”、“兩區”產業轉移,創新招商方式,改進招商辦法,拓寬招商渠道,進一步抓好工業園及儒溪生化園的招商工作,積極研究財稅政策,爭取更多的上級項目資金。
2、突出收入為中心,進一步加強稅收征管。進一步加強對重點稅源的監控和管理,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稅種的征收力度,加強對個體稅收和零散稅收的征管及稽查,大力推進社會綜合治稅,做到應收盡收;加強非稅收入征管,加強國土開發收入征收,確保完成全年財稅任務。
3、從嚴控制各項支出,優化支出結構。切實加強預算管理,著力依法理財,增強財政調控能力,強化財政監督,杜絕各種隨意性行為,嚴格控制行政開支,降低行政成本,確保預算支出兌現,實現年終財政收支平衡。
4、加大農業投入,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要全面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全力抓好農業和糧食生產,把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實處;加大對農資產品價格監督檢查力度,穩定農資產品價格,切實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抓好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一村一品”,加快建立以蔬菜、花卉、苗木、水果為主,集生態、觀光、效益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基地;以促進農產品流通為目標,加快發展農產品專業市場,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和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5、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改善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要重視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問題,努力緩解企業融資瓶頸。一是要發揮行政力量,整頓金融信用秩序,堅決打擊惡意逃廢債務行為,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加快“信用臨湘”的創建,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執法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銀行收貸案件的執行力度,搞好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二是要加快我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盡早銜接落實中小企業信貸擔保基金,引導擔保機構發揮信用擔保,切實緩解擔保難的問題,推動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條件。三是金融單位要簡化貸款手續,降低門檻,加強銀企合作,提高服務水平。四是繼續發揮好銀企洽談會的合作平臺作用,盡快落實融資協議,努力提高合同履約率。
6、突出民生改善,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密切關注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狀態,進一步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適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要加強勞動就業培訓工作,繼續擴大就業渠道,努力解決“零就業家庭”人員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問題;堅持以構建“和諧臨湘”為統攬,提高全民創建意識和綜合素質;推進“平安臨湘”建設,進一步落實公共應急管理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努力化解社會矛盾,確保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