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在農村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而伴生出的新問題和新矛盾。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對于提高全民素質、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參與,緊密配合,協力推進。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教育監護網絡,確保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對留守兒童的生存和成長都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四個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層面
政府的責任主要是在政策層面上采取措施,確保教育的公平、和諧發展,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體來說: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議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國家和各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的監測評估體系,讓各級政府重視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把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保證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財政投入,加大農村中小學基礎實施建設,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義務教育逐步實現全部免費,從受教育機會上確保留守兒童都要有學上。
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充分協作,政府要發揮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作用,部門各司其職,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齊抓共管的體系。橫向上,各部門應協調一致以盡本部門應盡責任;縱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應協調政策和統整資源,有效解決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
2、推進政策的配套完善。要進一步落實、建全有關法律、法規,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等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落實政府應擔負的責任。要積極推進與農民工相關的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
3、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鄉戶籍壁壘,建立適應社會和諧發展的新體制。我國要逐漸改善現有的戶籍制度,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應制定優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幫助他們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接受留守兒童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入學。在現階段,可以借鑒上海的方式,改“戶籍制”為“居住地制度”。實施流動兒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經在同一個城市居住達到一定年限就給予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樣的入學受教育機會。各地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接收流動兒童學校的督導,對他們的工作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對一些有條件接受流動兒童入學,但對他們入學通過多收費和亂收費的方式設置障礙的學校進行嚴厲的查處和處罰,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歧視性待遇和收費,確保流動兒童教育政策實施。
4、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新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宿舍和食堂,讓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是解決留守兒童一系列問題的最有效途徑。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
(二)家庭層面
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轉變教育的責任觀念。家庭的教育不但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還會間接影響學校和社會給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敗的,是對社會和對家庭有危害的,所以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家庭,父母都有責任將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心靈的溝通。關心留守孩子,要從“心”開始。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們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還有他們的道德行為表現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當好父母,還要當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現達的通信給我們帶來溝通的便利。長期在外的父母應充分利用電話定期和孩子進行溝通,對其進行教育。此外,還要多和家里的監護人、學校電話聯系,及時、準確地掌握孩子的各種情況,有利于對孩子及時教育與幫助。
3、留守兒童的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活到老,學到老”。孩子要學習,父母更要學習。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工作之余有機會的還是要積極學習,不斷提高。現在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父母們要跟上時代步伐只有不斷學習,掌握現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尤其重要。在難得的相處時間里,孩子對父母的行為舉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愛國愛民、尊老愛幼、勤勞節儉等等這些優良傳統不是口頭上說的,是要親身示范的。
(三)學校層面
培育新一代江蘇人,教育是關鍵。學校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應擔當“主角”,因為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
1、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來由家長承擔的那部分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轉嫁給了學校,因此學校要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學校要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從單純追求升學率轉向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健康、全面發展上來,提高教師素質,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讓學校成為孩子們所喜歡和留戀的場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建議農村中小學配備專業的心理老師,或對老師進行相關心理指導培訓,使他們有能力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定期聘請有關專家為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通過老師與學生對話,幫助學生坦然面對成長的煩惱。對遭遇挫折或困難的孩子及時給予心理撫慰,特別幫助留守兒童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兒童檔案。通過留守學生檔案,學校一方面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根據情況進行分類教育管理,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特殊關心和監護。另一方面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聯系和溝通,通報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督促家長更多關注孩子成長讓在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4、架起家、校暢通的橋梁。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一是鼓勵教師多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深入學生家庭,指導家長或親屬如何關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兒童家庭聯系卡,利用現達的信息通訊技術,形成家長聯系制度。除此,學校還可以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應。
(四)社會層面
根據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社會的可作為是加強和完善農村社區教育組織或機構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互補共生。具體的做法:
1、構建監護體系。由村委會牽頭,聯合婦聯、團委、工會、學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黨政機關富余人員、中小學退休教師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適當外聘一些專職人員,共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2、加強調查研究。作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的各級婦聯、團委等群團組織,要深入基層,深入留守兒童家庭,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切實把握農村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實際需求,反映廣大家長和兒童的意愿和呼聲,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政府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提供決策服務。加強相關創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積極探索農民工社會保障、探親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們要充分整合、轉化研究成果,為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3、擴大社會宣傳。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優勢,利用多種宣傳渠道,精心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社會宣傳。大力宣傳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選樹留守兒童及家長的優秀典型,引起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廣泛關注,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4、發展區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鼓勵幫助農民返鄉創業,使父母雙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這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好出路和長久之計。
5、建立幫助機制。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提倡:要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問候。要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多形式的結對幫助。各級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婦女的特殊作用,結合“春蕾計劃”,進一步深化和豐富“關愛留守兒童、爭當愛心媽媽”或“媽媽”活動,組織動員各界婦女如女干部、女黨員、三八紅旗手、五好家庭戶,擔任留守兒童的“家長”或“愛心媽媽”,和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基層共青團組織應該積極主動地發揮作用,開展青年志愿者、城鄉少先隊員“手拉手”結對幫扶活動。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尤其是教育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因此要充分協調和發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