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管局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市主城區基礎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我市主城區現有公辦中學(含分校)6所,在校學生17661人,其中初中生6956人,高中生1*人;公辦小學8所,在校學生11528人;公辦幼兒園2所,在園兒童1630人;特殊學校1所,在校學生116人。城區民辦學校3所,在校學生35*的,其中小學生233人,初中生589人,高中生2684人;民辦幼兒園35所,在園兒童3570人。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制定了中小學布局規劃并逐步付諸實施,教育投入不斷增加,城區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逐步改善,素質教育不斷加強,基礎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是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消除*城區中小學“大班額”問題,20*年,市政府投入2500萬元建設了*中學秋浦分校、實驗小學百荷分校和杏花村中學高中部。20*年,市政府投入1800萬元收購了民辦雙語學校,*區政府投入800萬元完成了*小學、*小學易地重建,擴建了*小學、*小學,20*年又啟動了*三中遷址擴建和貴中秋浦分校小學部的建設,2009年又推進*中學高中部建設,城區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二是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增加。經過多年的努力,市、區已建成了1所國家示范職業高中、2所省級示范高中、1所省級實驗小學、2所省級一類幼兒園,10所市級示范學校;教師素質大幅度提高,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90%以上,“兩基”指標也超過了國家標準。
三是辦學水平顯著提升。由于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深入開展了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20*年,市區學前三年幼兒園率達95%,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達到100%、99.9%,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率達91.18%,居全省第二位。高考萬人口達線率、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均居全省上游水平。
四是教育園區建設強力推進。為適應“拉開框架、提升品位、體現特色”的城市發展戰略,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大手筆、高品位強力推進教育園區建設。目前,*中學高中新校區已開工興建,*區殷匯中學新校區、*實驗小學馬江工業園區分校建設進展順利,這幾所學校建成后,城區基礎教育規模將會得到進一步擴大。
二、城區基礎教育布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縱觀我市基礎教育狀況,總體良好。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城市面貌迅速改善,城市人口的持續增加,城區現有的教育資源仍然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特別是難以與城市的總體發展相協調,具體的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大班額現象仍較突出且有加重的趨勢。城區現有公辦小學8所,187年班級,11528名學生,平均班額63.3人,其中主城區4所小學(實小、城關、*、*)平均班額66.2人,超過教育部規定班額每班45人標準的47%。主城區4所中學(貴中、杏中、二中、三中)初中共有99個班,學生6956人,平均班額70.3人,超過教育部規定班額50人標準的40.6%;高中154個班,學生1*人,平均班額69.5人,超過教育部高中班級最高限額56人的24.2%。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環境、城市面貌、城市居住條件的日益改善,城市人口還在不斷增加,每年都有不少的外地人口向市區集聚、農村學生向城市轉移,近幾年城區小學、初中每年的學生總數都要比上年增加300—400人,尤其是20*年又比上年增加了1000多人,這說明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步伐正在加快,這種情況導致城區教育資源日益緊張,中小學大班額現象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班額的超大不僅會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還加大了學校的安全隱患。
(二)城區學校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學校債務負擔沉重。城區學校基本為70年代建設,一直到2004年,二十多年間未增加一所中小學,而同期因撤地建市,城區快速擴張,人口激增,城區中小學校學生數高度飽和,教育資源十分緊缺。在這種情況下,市政府出臺了《*市主城區中小學布局規劃》,根據這個規劃,2010年前,小學布點19個(新建6個、擴建6個、保留7個),中學布局15個(新建6個、擴建4個、改建1個、保留4個),按當時價估算,共需投入24400萬元,其中小學建設需投入9000萬元,中學建設需投入15400萬元。20*年以來,市財政安排用于城區中小學校建設的資金為4190萬元,只占規劃學校建設投入總額的17.2%,難以保證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教育附加費沒有按規定完全用于城區的義務教育,致使規劃中的學校建設比較緩慢,一些學校在建設中形成的債務,由于后期投入沒跟上,現在已形成沉重的負擔。據統計,目前城區中小學共負債5039萬元,特別是杏花村中學的負債高達1920萬元,由于債主多次催要無果,態度也越來越強硬,不僅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而且已成為一個重要的不穩定因素。
(三)城市的發展與學校用地需求的矛盾較為突出。我市雖然于2004年制定了中小學布局規劃,但規劃執行效果很不理想,規劃中的學校用地有的已被城市其他建設所取代。如原規劃建設的清風路九年一貫制學校(110指揮中心邊)用地現已作商品房開發,這是一塊較大的區域,因為沒有學校,該區域的許多適齡兒童將無法按規定就近入學;原*師范學校地塊,十分適宜作為基礎教育用地,但據悉該地塊可能將作商業開發。
(四)城區教育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教育均衡發展要求。目前,城區中小學只有貴中屬市管學校,其他高中、初中及小學均歸區管。這不僅導致市、區兩級政府在城市教育發展方面存在著職責模糊,兩級財政教育投入動力不足,而且又使整個市區教育資源難以優先整合,教師難以流動,學校難以管理等問題,與當前群眾要求的教育公平、學校均衡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城區擇校現象一直比較嚴重。
(五)民辦學校及市直公辦幼兒園的發展面臨困境。我市城區現有千秋學校、德明中學、黃埔中學3所民辦學校,在校學生35*人。民辦學校是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個別民辦學校還承擔著一定數量的義務教育任務。目前,民辦學校教學成本不斷上升,卻難以享受政府相關補貼,競爭力較弱,且教師流動性大,管理有待規范,持續發展面臨諸多困難。
市直幼兒園是我市主城區唯一的一所市屬公辦幼兒園,目前在職教職工94人,在園學生近千人,不僅是滿足城區幼兒小學需求的主陣地,而且是其他各類幼兒園的示范校。該園原是差額撥款單位,核定財政撥款編制為54名,但目前只有36名在職在編教師,而且這36名教師的工資財政又不能按規定撥付,另外該校聘請的58名教師工資及保險費則全部由學校自籌解決,而同類性質的*區幼兒園、東至幼兒園、青陽幼兒園職工工資待遇都享受全額撥款,造成了同市同地公辦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不公平局面。市直幼兒園存在辦園經費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并影響了幼兒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對策
一是根據城市發展趨勢及人口分布狀況,進一步會同市規劃設計院修編完善主城區中小學布局規劃,基于規劃內容已基本成型,力爭早日列入市規劃委會研定,并推進以市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市主城區中小學布局規劃建設的規定》,切實做到城區學校建設,規劃先行,城區規劃學校建設用地得到保障。
二是積極爭取市區兩級政府加大投入,加快推進城區中小學建設,化解大班額。2009年計劃推進貴中高中部新校區、秋浦分校小學部、*三中新校區及開發區流坡小學、站前區*小學新建工作,改擴建*小學、*小學、*小學、*實驗小學及*二中等學校,敦促杏花村小學建設問題早日確定,切實謀劃好貴中遷出后原址、*三中遷出后原址以及原*師范原址作為教育資源的利用,力爭小學嗇25個班,初中增加15個班,在提升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城區購房者子女入學能力的同時,緩解大班額。
三是積極爭取市區兩級政府形成共識,加快落實教師編制,招聘補充教師數量。根據省政府皖政辦[2009]3號關于新一輪全省中小學教師核編工作有關規定,參照20*年6月份城區學生數,現城區高中缺專任教師388人,初中缺專任教師1*人,小學缺專任教師57人,即使暫不能安全解決缺編問題,但新學校建成時,必須增加初中、小學教師編制并至少不遲于8月中旬面向社會招聘,以防屆時有教室而無教師狀況發生,大班額依然難以緩解。
四是進一步理順城區教育管理體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參照其他市區教育管理體制的優劣,初步意向為城區高中歸屬市管,初中及小學歸屬區管,加大調研擬定方案后報市政府研定后實施。
五是進一步加強民辦學校管理,加強年檢,規范其辦學行為,并在招生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民辦教師在規范中可持續發展。
六是進一步推進市直幼兒園相關問題的解決,加強市直幼兒園管理,將市直幼兒園辦成全省一流幼兒園,并爭取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給予關心支持,確保市直幼兒園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