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公共文化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目前,*縣設有1個國家級標準文化館和1個國家三級圖書館,并改建了縣文化活動中心、影劇院、電影公司等;全市共有鄉鎮綜合文化站14個,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其中有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省級“杜鵑花工程”示范點,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省“雙百”工程點;全市已揭牌的村級文化活動室共30個,已授牌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點共10個。
(二)農民文化生活逐步豐富。各級宣傳文化部門每年都通過“三下鄉”、“學習日”、“學習周”、藝術節、旅游節、文藝匯演、藝術展覽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如*縣近兩年來舉辦了鳳丹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新農村建設文藝演出等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00多場,舉辦各類展覽10多次,參與群眾近10萬人次;郊區每年開展群眾文體活動50多場,舉辦文化科技培訓班30多次;獅子山區以廣場文化和村鎮文化為重點,開展農村文藝調演、“七·一”文藝演出、黨風廉政專場演出等多場文藝活動。此外,竹馬燈、牛歌、龍舟、旱船、大鼓書等民俗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其中竹馬燈和牛歌已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農村文化市場發展較快。我市已形成了書報刊、文化娛樂、音像、電影、文藝演出、印刷、藝術培訓等市場;同時加快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建設,加大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充分保證了我市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規范發展。
二、我市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陳舊脆弱,總量不足。
2、農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
3、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有待加強。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認識不到位。思路決定出路,認識決定成效。有的基層干部只注重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而忽視了公共文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政治穩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有的基層干部認為文化是“軟任務”,看不見,摸不著,不能明顯體現政績,所以沒有像抓計劃生育、綜合治理、教育等工作那樣重視;等等。
2、缺乏必要資金支持。有的鄉鎮雖然千方百計建起了文化站、圖書室等文化陣地,但由于經費緊張,無法添置必要的文化用具和書刊;有的鄉鎮給予民間藝術團體、個體放映隊的經費支持很少,甚至沒有支持;而且隨著稅費改革的深入,我市農業稅全面取消后,在客觀上使鄉鎮財政更為困難,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難以排上號。
3、文化隊伍整體素質偏低、人才匱乏。一方面,農村文化專干素質偏低,如*縣各鄉鎮綜合文化站共有職工43人,其中具有大學學歷(非全日制)的僅有1人,而具有中專、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卻占到75%;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專干不專職,較為普遍地存在在編不在崗的現象,近60%被抽調從事其他工作;此外,農村文化單位準入門檻和待遇不高,難以吸引到優秀的年輕專業人才來工作。
4、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管理與服務單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較僵化,缺乏活力。如鄉鎮綜合文化站都是由鄉鎮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門和業務單位只對文化站進行業務指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多頭管理,不少鄉鎮綜合文化站與農技站、廣播電視站、學校等聯系協調不夠,各自為陣,造成文化資源配置浪費,不能集中開展各項文化活動。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不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1、加快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一是要“新建”。繼續在一些缺乏文化活動場所及配備設施的地方,新建集報刊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教育、體育活動等于一體的基層文化陣地,并配備一定數量的專(兼)職人員和相應的設施設備。二是要“合建”。與農村辦公場所建設相結合,適當擴建部分文化活動場所,或者開發辦公場所的綜合功能,在部分場所設置文化功能區。三是要“改建”。對閑置廢棄的舊校舍、舊祠堂、舊禮堂、舊廟宇及其它一些舊房子進行改造,加強資源整合利用,使之“脫胎換骨”變為功能較為完備、方便群眾的農村文化活動場所。
2、加快重點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的設施建設。一是要加強農村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更新陳舊老化的廣播電視發射臺、轉播臺設備,改進節目制作設備,加快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網絡建設,提高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水平,逐步消滅盲區。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施建設。有條件的農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設備配置,豐富電子圖書、舞臺藝術、知識講座和影視節目等數字資源,為農民提供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三是要加強農村電影放映設施建設。根據《*省農村電影16mm拷貝補貼暫行辦法》,向省財政爭取更多的補貼用于購置新的農村電影拷貝和放映設備,并更新改造農村電影院,增加電影固定放映點,推廣電影數字放映技術,扎實推進電影“2131工程”。
3、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對縣(區)文化館、圖書館、文物所、影劇院、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文化陣地的管理,不能挪用、拍賣、租賃,不能以任何形式改變其用途。對各級財政投入的各種設施,要認真進行國有資產登記,并對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評估。要本著建好、管好、使用好、服務好的原則,制定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建設的管理辦法。
(二)不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內容建設。
1、不斷加大送文化下鄉力度。一是要送戲下鄉。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采取“農民看戲,政府埋單”的形式,認真組織專業(業余)文藝團隊和電影放映隊下鄉送戲,確保農民每月至少看一場電影,每年看一至兩場大戲。二是要送書下鄉。市、縣(區)文化部門要配置圖書流動車,并在市、縣(區)圖書館設立圖書配送中心,在鄉鎮綜合文化站設立圖書配送分中心,通過分中心向村流通點配送圖書,每個流通點的圖書每季度更換流通一次,實現城鄉圖書信息資源的流通和共享。三是要送科技文化知識下鄉。以建設學習型村鎮和建設學習型家庭為契機,將“銅都講壇”的覆蓋面擴大到農村,逐步在縣(區)、鄉鎮和有條件的行政村等文化活動場所分別設立“銅都講壇”一級點、二級點和三級點,適時組織邀請市內有關專家學者分赴各點巡回作專題講座。
2、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一是要精心組織主題文化活動。以新農村建設、迎奧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以及文化藝術節等為主題,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多方面、多層次、多渠道地組織專場演出、舞蹈才藝、書畫攝影、盆景花卉展等各種文化活動。二是要精心組織廣場文化活動。逐步將廣場文化活動從城市廣場深入到農村,充分整合各縣(區)、鄉鎮的廣場文化資源,統一命名為“放歌銅都”文化廣場文藝演出系列活動。三是要開展民俗文化活動。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特色,賦予竹馬燈、牛歌、龍舟、旱船、大鼓書等民俗文化節目新的內涵和精神,并通過舉辦三月三廟會、文化美食節、文化旅游節、龍舟賽等,為民俗文化節目提供展示的平臺。
3、積極扶持和引導農民自辦文化。一是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以大力實施“農家書屋”工程為契機,采取捐贈贊助、聯合共建、自籌資金等形式,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吸引和方便農民就近參與文化大院內的唱歌跳舞、拉弦唱戲、棋牌娛樂、體育健身、讀書看報等文化活動。二是要積極發展個體放映隊。走“政策扶持與市場開發”相結合的路子,把個體放映隊作為農村電影市場的主力軍,鼓勵個體放映戶從放映發展到拷貝發行與租賃,鼓勵有條件的可成立16毫米拷貝周轉、租賃中心或發行公司,從一村一鄉一縣(區)擴大到周邊地區,努力開創農村電影新局面。三是要扶持發展民辦劇團。扶持一批民辦劇團,支持他們扎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四是要鼓勵創作民間文學作品。圍繞相思樹、趙氏戲樓、九景十三街、上下清涼寺、大明寺、大士閣、和悅洲老街等民間文化資源,組織農村民間文化組織和藝人進行深度挖掘,創作出一批具有本土氣息的文學作品。
(三)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市場建設。
1、積極培育農村文化市場主體。一是要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造。加快農村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國有和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二是要培育發展民營文化企業。積極培育龍頭民營文化企業,推動其相互之間或與國有文化企業合作,推進文化企業集團化發展,實行連鎖混合經營和品牌經營,并鼓勵民營資本通過招標、冠名等方式參與建設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舉辦公益性文化活動。三是要優化投資環境。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強化優質服務,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全面開放所有文化旅游經營領域(除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有明確要求外),放寬法人名稱登記,放寬注冊資本,放寬出資方式,為文化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2、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一是要加大對農村傳統文化產業的引導與扶持。進一步引導文化經營業主到農村設立文化經營點,加強對網吧、電子游戲廳、歌舞廳、新聞出版物的經營與管理,并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二是要拓展農村新興文化產業。積極扶持廣播影視業、出版印刷發行業、文娛演藝業、體育競賽健身業、廣告業、會展業等新興文化領域,使之成為拉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三是要大力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積極開發旅游商品,推出銅工藝品和紀念品、生姜、鳳丹、小磨麻油、盆景根雕等旅游產品;以生態旅游、農家樂旅游、休閑旅游為重點,全面加強文化旅游景區建設,將鐘鳴永泉農莊、老洲太陽島建成休閑度假區,大通大士閣、鐘鳴上下清涼寺建成宗教旅游區,金榔景區、天門十里長沖、西湖農林村建成生態旅游區和農家樂旅游區,鳳凰山景區建成銅文化旅游區。
3、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市場的監管。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弘揚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和文明、健康的經營理念,使文化經營業主在公開、平等、文明的經營環境中,自覺遵守有關規定,自覺抵制違法違規經營行為。二是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堅持“打扶并舉”,繼續完善屬地管理原則,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斗爭,充分發揮基層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門的作用,嚴把市場準入、日常監管、年度審核等環節,不斷規范文化市場秩序。三是要加大行業自律。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在各行業經營業戶自愿的基礎上,分別成立歌舞娛樂、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銷售、網吧等行業協會,并通過制定行業規章制度、創辦協會會刊、設立宣傳專欄等形式,不斷加大對文化經營行業內部監督力度。四是要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在農村文化經營場所擺放帶有舉報電話的監督舉報牌,向社會公布服務熱線和監督投訴電話號碼;建立舉報獎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聘請一批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文化水平高的離退休干部和老黨員等組成文化市場管理監督員,加大對文化市場管理的力度。
(四)不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保障機制建設。
1、建立健全組織保障機制。一是要高度重視。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需要把此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干部晉升考核指標,納入各級政府財政支出預算,在領導精力、工作部署、財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實行重點傾斜,確保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二是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農村文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宣傳、財政、文化等各部門職責,密切協作、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農村文化工作。三是要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目標責任制,把此項工作列入創建文化先進市(區)、鎮(街道)和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相關評價體系;組織開展爭創“文化先進鄉鎮”、“文化先進村”活動,把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作為開展此活動的重要陣地,切實鞏固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2、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一是要爭取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根據《*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1010號),積極爭取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重點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公共文化服務工程、重要文化活動等的投入。二是要逐步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各級財政應確定文化投入在財政支出中的具體比例,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建立以獎代撥的投入機制,并按照國家規定的“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增長不低于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的要求,逐年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覆蓋范圍。三是要鼓勵吸收社會資金。制定出臺新的文化經濟政策,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鼓勵民間資本向農村文化的投資,通過國家、集體、合資等多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逐步建立起國家、集體、個人、社會相結合的多渠道投入體系。四是不斷加強監督管理。財政、審計和監察等部門要加強對各項農村文化建設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對出現的各種違規違紀行為予以追究責任。
3、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一是要鞏固和完善文化專職干部隊伍。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辦法擇優選配農村文化專干,實行定崗定責和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并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保障工資及福利待遇,竭力調動工作積極性;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和志愿者到農村從事文化工作,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其聰明才干。二是要發揮農村“文化能人”帶動作用。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三是要凝聚和培育文化業余愛好者隊伍。最大限度地把農民中的文娛活動愛好者以及進城務工的青年農民吸納到文化隊伍中來,不斷加強農民業余文化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文化自覺創新的科學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