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村經濟進展情況考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因工程興建,該村需搬遷移民1700人,淹沒耕地1400畝。完成600名移民外遷任務后,村距新縣城5公里。現有5個村民小組。有1100余名移民采取本村就地后靠安置,依托山林資源,新改梯田700畝,發展了小水果、茶葉、柑桔等多經作物3350畝。村人均現有耕地面積不足7分地。目前,村按照“靠路城鎮化、靠山樂業基地化、靠致富小康化、靠城發展現代化,靠游興村特色化”思想進行開發建設,主要沿風茅公路、沿線建設居民點,有新房220幢,并發展了移民新村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特色旅游項目,庫區移民文化宣傳中心項目正在申報立項。村抓住大壩蓄水機遇,利用庫灣發展了80個網箱,有大小20條船只從事漁業和水上運輸業。全村開設有68家餐館旅店、66家美容美發店、24家商店、2家文體活動室。大力發展經濟,引進了8家企業在該村落戶,主要從事船舶修造、物流配送、碼頭營運、滾裝車輛運輸、水上旅游等業務。
經濟的發展,對村的經濟拉動作用相當明顯。據調查,目前區內從事第三產業的經營戶共160家,月營業總額69.5萬元,戶平月營業收入4300余元;其中由村村民自主經營的有94家,年營業收入469.56萬元。經營場所面積7102平方米,月房租總收入2萬元。客貨運輸業主41家,從業人員45人,月營業收入7萬元。同時,由于區流動人口在2000人左右,使村民自產自銷的瓜果蔬菜交易額每天達1.6萬元。現在處于各地勞動力紛紛外出尋找打工機遇發展打工經濟的時期,但由于的存在,村民在碼頭、廠等企業做工的有50余人,月工資收入4.3萬元,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395人,月工資總收入12.8萬元;村勞動力本地轉移率達34%。在移民遷建后,村立足優勢,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有效轉移,由經濟帶來的營業收入每年約1017.06萬元,勞平年純收入2714元,人平年純收入1347元。通過幾年的努力,經濟的發展使區日漸繁榮,村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也不斷得到了提高。
但隨著新縣城城市骨架的不斷延伸,對鎮而言,今后人地矛盾將會更加突出,因此,必須堅持走大力發展經濟之路,培育一批臨江型、有實力、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和企業。結合當前實際,在經濟的發展上,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借助地緣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是立足于旅游項目開發。村每年接待上萬名前來參觀的中外游客,但來者如驚鴻一瞥,匆匆而過,幾乎沒有產生任何效益。要實現“旅游活”的目標,必須大力挖掘移民文化底蘊,以此為依托,開發獨具特色的“移民”、“農家樂”旅游項目,以現有的畫舫為載體,開發水上觀光、娛樂休閑旅游項目。
二是圍繞物流業發展開發物資配送項目。現有滾裝船、貨運船只每天日用生活用品交易額在8萬元左右,但這些業務的經營業主都是宜昌等地的老板。因此,可成立配送中心,負責區船只、車輛及企業、經營戶的米、面、油、蔬菜等日用品供應。
三是圍繞產業規范發展運輸、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現有的飯館、旅店、客貨運輸車輛數量多而雜,且衛生條件、服務質量等各方面良莠不齊,必須加強規范管理,以良好的信譽、優質的服務留住客商,刺激當地消費。
2、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影響區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是供水問題。區現有內流動人口近2000人,僅靠山泉引水是遠遠不夠的,今年月就已暴露出“水荒”問題。要將區供水納入新縣城管網供水系統,并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予以解決。同時對供電、道路等設施進一步完善。可以探索以物流中心、報關服務市場等項目建設來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的辦法,反過來,以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和優化來保證更多的項目上馬。
3、促進民營企業發展。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多層次多方位引導扶持企業發展。
一方面,鼓勵當地的老百姓創業,對于從事第三產業的發展項目,放寬政策,大、中、小一起上,既解決移民就業問題,又可以大大降低創業成本;
另一方面,引導、幫助現有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嚴格企業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創造企業品牌,打造出物流中心等幾個強勢企業集團,改變目前鎮域經濟無骨干企業、競爭實力不強的現狀。
4、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主是要做活土地文章。借鑒深圳、東莞等地的經驗,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在經濟結構上實現由土地密集型向勞動密集型的轉移,探索土地開發利用和流轉運作的新辦法。在項目建設和村集體可支配的土地上,以建廠房、建門面從事二、三產業為主,既安置移民,又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還可以為全縣的對外開放創造更優的環境,收到“一舉三得”之效。
5、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結構調整為主線,招商引資為重點,以物流為帶動,以商業促工業,推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增加經濟總量。長江物流中心已完成了控制性詳規,在今后的項目招商、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按規劃實施;在經濟發展項目上,要堅持科學決策,整體規劃。緊鄰大壩,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加強管理,注重環保,綜合利用各種手段治理“三廢”及噪聲污染,加強庫岸治理,建設生態家園,保護綠色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