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斷出現,居高不下,而且有逐漸上升趨勢。以本院為例,2003年至2005年,共起訴犯罪未成年人80人,占三年來全部被提起公訴人員的8.91%,其中故意傷害、搶劫、強奸等暴力犯罪有42人。去年一年,起訴犯罪未成年人41人,占全部被提起公訴人員比例上升至11.92%,其中故意傷害、搶劫、強奸等暴力犯罪達21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表現出成人化、突發性、低齡化和手段更趨殘忍的特點,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省。未成年人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本應上學求知的年齡,卻在看守所、監獄度日。未成年人犯罪現象應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是什么原因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斷發生?
一、原因分析:
(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錯位是導致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主要原因
人生觀是人們在生活中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只有形成了高尚的人生觀,才會對社會有所貢獻。有些未成年人以“享樂主義”作為自己生活的宗旨,把吃喝玩樂、尋求剌激當成人生的最終目的。由于錯誤的人生觀形成了離軌的行為模式,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作用下,便會實施故意傷害、搶劫等暴力型犯罪。價值觀是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對生活意義的評價,有些人以自我為標準,凡是能滿足"我"的需要的,都是有價值的,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惜鋌而走險,違反法律,侵害他人利益。道德是一種社會行為的準則,不同的道德觀,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方式。實踐中很多未成年人就是在錯誤的道德觀的支配下,美丑不分,榮辱顛倒,為了一時的快樂和自身的利益而實施了惡性犯罪。
(二)、社會文化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在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波中,遭受了網絡暴力動畫、武打影視片、武俠小說等多重沖擊,各種被大眾傳播媒介渲染的暴力手法對他們行為模式的建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他們對非正式傳播媒介的權威性深信不疑,也沒有能力用正常的社會標準去判明是非,而是單純地模仿或認同;另一方面,許多暴力濃烈的宣傳品或文藝作品向未成年人展示“正義”或“俠氣”的行為,為犯罪的暴力行為涂上了一層保護色,未成年人在將主要人物視為偶像或學習榜樣的同時,實際也就接受了不良的社會暗示。在許多國外的動作片中,被推崇的主人公解決問題的方法似乎具有了惟一性,就是殺人,使人感到只有殺人才能戰勝一切,只有暴力才能獲得和平,在一些實施暴力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看來,采用暴力手法去“行俠仗義”完全是可以接受的。而這些觀念對于哪些未成年男性來說更具誘惑力,從而也造成了該類犯罪中基本上以未成年男性為主體的犯罪特征。
(三)、家庭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家庭作為一個社會組成細胞,是未成年人獲得知識和感知外部世界的第一途徑,其環境和教育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從犯罪案例看,家庭教育的失誤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無一例外。一方面家庭教育方法存在不當,主要表現為家長對子女采取溺愛型、粗暴型和放任型等不同的錯誤教育方式。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視子女如掌上明珠,望子成龍的欲望強烈,而不少家庭只注重給子女更多的物質生活方面的關懷,往往忽視對子女思想品質的培養。一些家庭中的子女從小在父母寵愛下生活,養成了任性、懶散、貪婪等不良個性。當子女出現不良行為時,轉而以打罵等粗暴的方法來予以懲戒,或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失去教育信心而放任不管,極易使子女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另一方面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經常采用暴力的方法,家長之間,家長與鄰里之間經常發生暴力沖突,這些無疑會在未成年人的認知體系中產生深深的烙印,影響他們的個性,特別是性格的發展。在這些家庭里,未成年人在潛移默化的誘導下感知到暴力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起對使用暴力手段的認同態度。這類未成年人在步入青春期后,出現暴力犯罪就不足為奇了。
(四)、學校教育上的失誤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現有的未成年人案件中,在校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中可以發現現有學校教育體制中存在較大的弊端。特別是近些年來,有關教育行政部門往往只把學生智力教育特別是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學校和老師工作成績的標志。一些學校形成了重文化知識傳授,輕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傾向,甚至很少組織學生參加那些關系到培養學生思想和社會責任感的活動,使學生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講吃、講穿、不愿勞動的現象,道德水準下降,組織紀律觀念淡薄,缺乏遠大理想和信念,從而導致對各種不良思想、習慣影響侵蝕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致使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和走上社會后,很容易成為社會消極因素的俘虜,最終走向違法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
預防是減少犯罪的最有效的辦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是對未來的珍惜,是對社會的責任。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學校的任務,也是司法機關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任務。
(一)、充分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切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
各部門都要切實做好對廣大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宣傳、新聞、廣播影視、出版等部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和優勢,通過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各種生動有效的形式,加大正面宣傳的力度,弘揚無私奉獻、見義勇為的思想和精神。同時,大力批判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沒落的意識形態,鞭撻社會上的腐化墮落、違法犯罪等丑惡現象,提高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樹立遠大的理想,引導未成年人奮發向上,努力創造未成年人積極進取的氛圍。
(二)、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凈化社會空氣
一方面,公安、文化管理等部門要繼續加大“掃黃”工作力度,力求徹底掃清“黃毒”。加強對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非法刊物、音像制品的查禁工作,要責令電子游藝廳、營業性舞廳、卡拉OK廳標牌明示并采取一定措施,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影視院、錄像廳不準讓未成年人觀看不適宜的影視片,對放任不管或引誘未成年人進入的有關人員要予以重罰,以減少不良的文化因素對未成年人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政府要舍得投入,要盡可能多建一些青少年宮、科技館、圖書館、體育場等適合未成年人學習娛樂的場所,盡快改變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少,業余生活枯燥的現狀。此外,各級公、檢、法、司等政法部門要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要主動與本轄區的中小學校聯系,搞好共建活動,定期為學生上法制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
(三)、改善家庭環境,提高家教水平
家長作為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師,其素質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一是要通過廣泛的宣傳使每個家長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自覺地把教育子女放在家庭生活最為重要的地位。二是優化家庭環境,要通過對家長的教育,使每位家長都能自覺為子女做表率,使未成年人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三是提高家長家教能力,要以設立咨詢機構、開辦家長學校等多種形式,使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子女的辦法。此外,全社會都要重視家庭教育,院校、社科單位要加強家教方面的研究,廣播、電視、報刊應辦好家庭教育節目和專欄,還要辦好家庭教育刊物,編寫家庭教育專著,為家庭教育提供健康科學的教材。
(四)、加強學校對未成年人的法制、道德教育
學校在做好對未成年人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必須把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僅要抓分數、抓升學率,更要注意以科學的理念、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他們,通過組織開展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各種社會活動,進行法制、道德教育,把未成年人真正培養成熱愛祖國、刻苦學習、遵紀守法的一代新人。學校要正確處理好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在抓好智育的同時突出抓好德育工作,學校在上好文化課的同時,要把對學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教學計劃,作為重要的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五)、加強對未成年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
未成年人有其特殊的心理特點,相對于成年人來講,其駕馭和識別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可塑性較大,也易改造。因此在對未成人犯罪給予依法打擊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應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在改造方法上也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給他人和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性,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懷和溫暖,以促使他們對所犯罪行的反思和悔悟。同時要幫助其拋棄舊的觀念習慣,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和良性心理,加快其改造的步伐。此外對那些不夠法定責任年齡而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決不能放任不管,公安機關應當依法予以訓誡并責令其家長嚴加管教,必要時要建立專門組織對其進行幫教,從而使未成年人得到切實有效全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