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含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就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現代結構。
為什么作這樣的理解呢?
第一,城鄉關系上最現實的問題是“三農”,這個問題相當突出而且根子很深;第二,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難點和重點在農村,也就是說,必須解決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才能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這樣一個實質,也可以說是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統籌城鄉發展、改變二元結構,換句話說,統籌城鄉發展最后要落腳到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們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加大?就是因為我們的城鄉二元結構具有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深刻背景和深刻程度。
這有三個理由:第一,歷史的原因。各國普遍存在的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各國的具體情況雖有所不同,但二元結構是普遍的。第二,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有其特殊之處,這就是中國上世紀50年代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這個背景特別重要。當時我們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當時的國際國內條件下,這是一個唯一正確的選擇。但這個選擇帶來兩大問題。第一,錢從哪里來,重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重工業需要的投資從哪里來,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靠內部積累,這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讓農民做貢獻,通過工農業產品“剪刀差”,通過壓低農產品價格為工業化積累資金;二是讓工人做貢獻,實行低工資政策。第二,人到哪里去,優先發展重工業投資大,提供的就業崗位少,大量的勞動力沒地方去,這就是限制農民進城就業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下鄉的背景。在資金和就業難題的面前,走向了一套城鄉分割的體制,形成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生活福利制度,從供給制度到社會事業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第三個原因,在近幾年進入城市化加速過程以后,繼續存在“城市傾向”。在指導思想上,在政策的設計上,忽視了統籌城鄉發展,在有些方面擴大了城鄉差距,甚至有損農民利益。
由這三個原因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使我國三農問題相當突出,統籌城鄉發展任重道遠。
第二點: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關系
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浙江黨政領導的一項重要決策。正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部署,所以有必要討論城鄉一體化和統籌城鄉發展是什么關系。現在,有許多市、縣編制了城鄉一體化規劃,在這些規劃當中,對城鄉一體化的含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已經看到的一個比較好的表述是“城鄉一體化是在工業化、城市化的條件下,城鄉經濟社會融合、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這樣一個表述,它的基本含義是什么,我認為至少要講清三句話:第一,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的“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第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逐步轉變為現代結構;第三,目的是使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或者說城鄉居民有相同的共享現代文明的基本權利。
按照這樣的理解,在統籌城鄉發展與城鄉一體化關系的理解上,有以下三點值得關注。第一,在二者的基本關系上,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是手段,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過程,實現城鄉一體化是目標,其核心是解決城鄉居民多方面存在的“兩種身份”,解決城鄉居民的國民待遇問題。第二,公平和效率的權衡。在統籌城鄉發展最后達到城鄉一體化的過程當中,應該說是充滿著公平的理念。但這個公平的理念不能離開效率,不能過度地損失效率來達到公平。第三,要研究和防止可能出現的一些傾向。可能會產生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是簡單化,例如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就把產業、生態等等都戴一個一體化的帽子。這個一體化到底是什么含義,如何來實現,并不是十分清晰。就產業來說,在一個縣的城鄉一體化中,一個縣的產業能否一體化,如果一個縣的產業是一體化的話,那區域的產業分工會怎么樣?生態一體化,一個縣是否是一個生態系統,還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里的一個部分?第二種可能產生的傾向是理想化。比如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一體化,要有一個過程,從城鄉不同水平、不同方式的社會保障做起,要考慮到國情,考慮到過程,考慮到條件。要有一個推進的時序。如果沒有一個時序,在實踐中,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困難,或者是要求過急,或者是做不到,或者是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第三點: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
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陳錫文主任講的錢、糧、地、人、權五個字,錢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增加農民收入是第一位的。雖然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在于“發展”,發展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看,從公平的角度看,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大致算了一下,目前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大致是2.4:1,按2003年的基數,2004年到2010年,假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8%,農民收入年均增幅提高到9%,比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高1個百分點,到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2.3:1。如果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達到12%,比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高4個百分點,到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9:1,接近1990年差距的水平。要達到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的水平,比如全面小康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1.5:1,現代化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1:1,距離尚遠,談何容易。因此,這是一個可供選擇的切入點。抓住了這個切入點,就抓住了重點和難點,抓住了統籌城鄉發展的中心環節。
增加農民收入,至少要解決四個問題,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第一,減少農民,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第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包括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第三,提高農民的素質,農民各方面的素質——文化、科技、勞動技能等素質的提高,使得農民具有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資本;第四,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既要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農村的基礎設施、公用設施,更要重視為提高農民素質服務的教育、文化、科技設施。
第四點: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在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
統籌城鄉發展的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個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包括產業的分工、產業相互之間的聯系、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要素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第二是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第三是人的發展,包括人口素質、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等。核心問題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圍繞這三個方面,要做好八項制度創新。第一,土地制度;第二,財產權,特別是村級集體財產權的改革,這兩項加起來是產權改革,就是十六屆三中全會講的“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第三,戶籍制度,這不是簡單的戶口問題,而是與人口流動、遷移相關的許多社會體制政策方面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戶籍本身的問題就好解決了;第四,就業制度,特別是進城民工的有關體制政策的改革創新;第五,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第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體制;第七,財政和稅收制度。主要是公共財政建設中的城鄉統籌,農村稅費改革等;第八,價格制度,糧食價格問題,一些壟斷部門的價格問題,在統籌城鄉發展中也還是值得研究的。
第五點:以人為本,實現三個轉型的互動發展
這是貫徹統籌城鄉發展全過程的根本問題。三個轉型,第一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土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和環境的保護等,都有賴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第二是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結構的轉型。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問題。第三是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但是,無論企業組織制度和市場體系都還具有古典的、早期市場經濟的特點,還需要進一步向現代市場經濟,向以現代產權制度和法治為基礎的更加規范、更加公正的市場經濟轉型。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保證。總之,這三個轉型是互動發展的過程,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