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實施戰略轉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也是編制“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會宮鄉扎實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縣兩會精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乘勢而上,確立“工業興鄉、多業富鄉”的發展思路,樹立“發展為先、增收為要、強鄉為本”的發展理念,建立科學發展“坐標系”,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扮演好角色,使經濟社會朝著預期目標發展,力爭財政收入超千萬元。
一、圍繞集鎮創亮點。
按照發展規劃,鄉黨委政府積極構建大會宮集鎮框架,建立會宮商貿區、政務區、服務區和文教區,實行專業化構建、板塊式發展。以政府投入激活民間資本,大力凝聚人氣、集聚財氣,匯聚商氣,完善集鎮承載功能,以集鎮內涵的大提升推動會宮經濟社會大發展。
一是加緊準備。緊抓池州大橋興建和北沿江高速出口落戶會宮的機遇,強力抓好發展規劃的實施,有力有序做好準備性基礎工作。
二是加快建設。著力抓好會宮建材大市場二期工程、會宮供電所和會宮村部建設。
三是加速開工。有力抓好財政所和會宮信用社辦公樓開工建設,盡早發揮“服務群眾、促進發展”的功能作用。
四是加大儲備。在會宮岔路口以北進行可用土地儲備,興建一條樅桐路至會宮中學的變速通道,全力推動會宮中學申報省級示范高中進程。
五是加強管理。在興建功能齊全的會宮農貿市場和會宮建材大市場基礎上,推進“三大工程”建設:安全飲水工程,關注群眾健康生活;亮化工程,安裝路燈220盞;美化工程,建立停車場,實行安全衛生定時巡邏制度。
二、圍繞農村破弱點。
一是活機制。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引導和鼓勵種養戶創辦合作經濟組織,探索富民合作、勞務合作和資金合作等互助合作模式。
二是調結構。以“建基地、抓龍頭、創特色、打品牌”為基本工作思路,以優質化、專業化、品牌化為主攻方向,在會宮、畢山、光裕和慶華等村建立糧油、蔬菜、瓜果和龍蝦等生產基地,在慶華村建立精米加工基地,在欄橋村建立苗禽批發基地,在拔茅村建立山羊養殖基地。著力引導承包大戶因圩發展種植、養殖業,努力探索土地有序流轉的方法和途徑,積極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緊跟農產品加工的發展潮流,走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道路。
三是重投入。加大一事一議、財政補貼落實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做好了省專家在會宮、拔茅和欄橋等村的退耕還林驗收工作,精心做好整村推進,精心實施江心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三、圍繞招商顯優點。
一是把握鄉情。會宮資源豐富,地理優勢突出,銅安、樅桐等省級公路和白會、OU會等縣級公路相聚會宮,即將興建的池州大橋起點和北沿江高速出口落戶會宮,且在會宮設立樞紐互通區,會宮進入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區,將成為樅陽縣城的真正城北出口。
二是打造平臺。做特欄橋苗禽批發市場、做大會宮商貿零售市場、做壯畢山服裝園區、做強老橋工業功能區、做活會宮岔路服務業、做優會宮行政服務區。
三是強力推介。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和“你發財、我發展”的觀念,造就一批專業招商引資隊伍,努力做到力量上聚合,措施上激勵,要素上傾斜,環境上優化,實現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環和引資層次的不斷提升,著力打造“平安會宮”、“魅力會宮”,促進“親商、安商、富商”環境的形成。
四是強化服務。建立健全招商引資跟蹤服務和科干包保促簽約機制,樹立“服務是第一環境”的觀念,及時妥善處理投資企業與周邊群眾糾紛,消除不安定因素,完善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營造適合投資企業發展的硬環境,大力培訓有文化、有技術、懂經營的農民,為投資企業及時輸送技術骨干。形成了“你賺錢、我保護,你發展、我鋪路,你納稅、我服務,你有難、我幫助”的氛圍,為投資企業營造安心、舒心的生產經營環境,讓投資者有寬松感、誠信感、優越感、安全感和服務感。
四、圍繞民生抓熱點。
一是美化居住環境。狠抓新農村建設固點擴面工作,開展村莊整治;力抓安鳳、老橋、會宮等村的整村推進工作,加快實施農民健身項目和農家書屋;主抓慶華等5個村能源沼氣推廣工作;強抓會宮、老橋等村安全飲用水工程的實施,讓廣大群眾用上放心自來水。
二是強化社會保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責任制度,進一步規范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擴大參合率,提高分散供養五保戶的生活水平;開工建設會宮養老服務中心和拔茅村敬老院;加快7個村級衛生室建設工作。
三是優化為民服務。加強鄉為民服務中心,抽調20名素質高、業務精的鄉機關干部,建立健全村級為民服務全程室工作制度,為群眾提供“零距離、一站式”服務,讓群眾辦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難事不出鄉。
五、圍繞人文找結點。
會宮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英才輩出。人有桐城派文學大師吳汝綸,清末明初任云南興義府知府的方荃,民國28年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的方治;武有明代“懷遠大將軍”王勝和“名威將軍”方清泉,新中國授“中將”銜的張斌……;地有遠近聞名的七家嶺寶禪寺,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樅陽縣人民政府設在畢山村金家大屋,長達1年之久。
一是拓展空間強發展。通過奮力拼搏,會宮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群眾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鄉黨委政府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水平,啟動撤鄉建鎮工作,打造樅陽科學發展強鎮,爭當樅陽崛起先鋒。
二是優化資源助發展。大力支持會宮中學申報省級示范高中和擴大光裕初中規模工作,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均衡教育中發揮最大作用,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變智力優勢為發展優勢,率先建設教育強鄉。
三是健全網絡促發展。以鄉綜合文化站為龍頭,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終端和農家書屋為文化網絡,把鄉鎮文化建設成為計生服務的新平臺、科技致富的新基地、播撒文明的新窗口、休閑娛樂的新去處和移風易俗的新課堂。
六、圍繞計生攻難點。
一是不瞞家底。面對計生客觀事實,有效查找“軟肋”,實行周調度、旬督查、月評議,充分調動鄉村干部的積極性,增強其責任意識、爭先意識,形成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對清理出的問題,重點突破,難點攻堅,逐人逐戶盤點銷號,選擇在“兩非”、四項手術、流動人口監管、二孩性別比治理和社會撫養費征收上狠抓突破,清理清帳到位,杜絕新增失控戶產生。
二是不拖后腿。以“春節計生服務月”活動為契機,緊抓大量農民工返鄉黃金時期,組織鄉村干部進村入戶,地毯式清查,做到:進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堅持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堅持進村入戶,不閉門造車;堅持調查為準,不照抄檔案;堅持清理實情,不篡改數字;堅持全面調查,不丟戶漏項;堅持規范填寫,不隨意亂登。
三是不徇私情。鄉黨委政府針對計生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以打假擠水、綜合松綁、獎勵、調度、堵漏和跟蹤考核的措施,推行“村為主”機制,強化工作責任制,兌現考評獎懲責任追究等制度,做到任務分解到片,責任落實到人。
七、圍繞穩定解焦點。
一是瞄準熱點抓信訪。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是硬道理;穩定是第一責任,是硬任務”的思想,嚴格執行科干包案和屬地管理的原則。高度重視群眾普遍關心和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對苗頭性事件,及時摸清底子,弄清情況,把握敏感時段,并做好預案。
二是突出重點抓安全。鄉黨委政府把停礦企業、煙花炮竹、學生出行安全作為日常重點工作,狠抓安全責任細化、安全應急預案制定、安全隱患排查和居住出租房整治等工作,積極支持鄉人大和政協工委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針對存在突出問題,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限期整改,確保了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細化要點抓治安。強化抓治安就是抓發展的思想,主動保平安,防范促平安,服務創平安,抓住治安源頭和關鍵環節,全面落實“打、防、控、疏”的方針,形成多層次、立體化、全時空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弘揚正氣的良好風氣。
新的藍圖已經繪就,新的號角已經吹響,鄉黨委政府將以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高昂飽滿的精神狀態、團結和諧的干事氛圍、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和清正廉潔的公仆形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縣兩會精神,用好國家惠民政策,爭取縣直黨建共建單位支持,發揮樅陽籍賢人志士作用,激發小能人回鄉創業熱情,做好“保增長、促增收,保民生、促和諧,保穩定、促發展”文章,苦干實干加巧爭,全力推動會宮科學發展,積極爭當樅陽崛起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