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位代表:
受區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報告*區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9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
一、2008年計劃執行情況
2008年是“*”規劃實施至關重要的一年,我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建設“首善之區”典范的目標,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按照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方向,調整產業結構,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按照和諧社會建設要求,加強生態環境、社會環境建設,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經濟與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主要目標完成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74.70億元,增長10.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20.05億元,增長20.07%;商品銷售總額實現4568.85億元,增長24.9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0.45億元,增長15.23%;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為78.4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4‰。主要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區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預期目標。
(二)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特點。
1、城區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經濟運行保持穩定。2008年,我區經濟發展從一到三季度增速分別為8.53%、9.21%、10.02%,到全年經濟增長10.19%,一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4.7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全區二、三產業比重為2.87:97.13,其中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335.27億元,增長10.03%,占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近三成,居全市各區前列。
經濟效益穩步提高。我區的商品銷售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外貿出口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實現出口總值70.15億美元,同比增長14.29%。內外需求的協調增長,有效地保障了我區經濟在逆勢中實現質量與效益同步提高。全區稅收共實現347.41億元,繼續居全市各區之首,增長18.74%。其中,國稅收入202.67億元,增長16.99%;地稅收入144.74億元,增長21.2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0.45億元,增長15.23%。2008年我區稅收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銷售總額分別占全市總量的1/6、1/5和1/3,實現區劃調整以來連續4年全市第一;經濟密度達40.67億元/平方公里,居全市首位。
選商引資成效明顯。全區新增優質寫字樓面積40萬平方米以上,僅東風路商務帶就有豐川國際、亞洲金融國際中心等10萬平方米以上的優質寫字樓相繼落成。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美國富竣集團、嘉漢板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總部企業落戶我區。我區新審批外資項目209個,合同利用外資5.02億美元,增長16.82%;實際利用外資2.58億美元,增長10.22%。
2、經濟結構逐步優化。
總部經濟核心支撐持續增強。我區的總部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對城區經濟增長拉動強勁,對城區經濟貢獻度不斷提高。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75家在我區設立了總部或分支機構;我區新認定的總部企業達到了318家,實現營業收入3444.00億元,增長12.00%,占全區總量的61.77%;完成增加值774.90億元,增長11.20%,占全區的56.37%,均超過GDP的增速,成為支撐我區經濟穩步增長的最核心力量,拉動區域經濟增長達6.63個百分點。
現代服務業支柱產業地位鞏固。以金融、商務服務、房地產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在我區高度集聚,成為構建*特色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支撐。我區現代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862.90億元,占全區的比重為51.34%;增加值為972.82億元,占全區的比重達到70.77%;拉動全區生產總值增長6.72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每平方公里產出達28.78億元。
創意產業發展質量逐步提高。我區繼續大力培養創意產業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創意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年我區創意產業的增幅為10.50%,同期本區GDP增長達11.22%,基本與GDP發展同步;2008年我區創意企業實現營業額488.13億元,增長11.60%,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仍比本區同期GDP增速高出1.41個百分點,占全區的8.75%,增長快速且發展潛力巨大,創意產業成為促進全區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因素。
民營經濟活力增強。我區評選出海印集團等33家“2006-*年度*區優秀民營企業”;進一步落實貸款貼息、優質學位等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民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76.10億元,增長10.00%,占全區經濟總量的37.23%。民營經濟業態新、活力強,成為我區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3、宜居環境有效改善。
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麓湖路大修、連新路擴建等一批市在我區投資的市政建設項目順利推進;提前一年半全面完成2004年在冊25.24萬平方米危破房改造任務;“城中村”基礎設施改造進展順利。投入4300萬元,完成長堤大馬路、淘金東路、新河浦社區等一批車行道、人行道、排水管網改造工程;新增綠地面積10.1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3.14%。
社區建設順利開展。投入375.28萬元,完成竹絲崗二馬路及北京街托老中心社區業務用房達標建設;新河浦社區一期整治工程順利完成;建有社區文化活動室230個,覆蓋率達到80.99%;新創建“綠色社區”84個,其中省級“綠色社區”4個、市級“綠色社區”7個,“綠色社區”創建率達50%;108個社區順利通過了驗收,成為廣東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
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圓滿完成創衛工作任務;網格化管理和城管視頻監控系統相融合,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綜合管理的水平;在全市率先開展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東湖、農林等6個駐街城管執法中隊作為首批試點單位正式交由街道管理;清拆違法建設581宗6.55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
治安形勢進一步好轉。投入2844萬元,全面完成市下達的治安視頻監控建設任務。目前我區共建設和整合視頻監控攝像頭30147個,為治安形勢進一步好轉打下基礎。全年刑事發案下降11.9%,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18.8%和12.1%,火車站廣場實現287天刑事“零發案”。
4、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職工年平均工資55105元/人,增長10.95%;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8元,增長13.10%;年人均消費性支出21530元,增長6.60%。
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日臻完善。積極開展失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完成區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及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場地建設;開展SYB創業培訓,不斷完善創業促就業培訓體系。以“低保規范年”建設為契機,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逐步形成全覆蓋的社會救助體系,全年共支付低保金2322.99萬元,撫恤救濟金360.4萬元。
5、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教育綜合實力持續增強。我區成為全市首個通過復評的廣東省教育強區;高考成績再創輝煌,五項指標全部位居全市各區之首;中考成績整體水平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優勢;教育綜改二期工程完成年度投資3222萬元,建設六馬路小學綜合樓體育館、八一實驗學校南教學樓竣工交付使用;第七十九中教學樓(一期)、滿族小學教學樓等工程順利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完成投資3142.64萬元,第三中學等5所學校被批準創建第二批*市“教育e時代”應用實驗學校。
衛生和計生服務工作扎實有效。人民、洪橋、白云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達標建設順利推進,完成投資476.68萬元;結合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創新推出低保對象免費社區門診服務舉措。全區戶籍人口出生率7.39‰,自然增長率1.04‰,政策生育率97.87%,全面完成市下達的年度人口計劃指標。
文體工作扎實推進。成立了區文化發展委員會;以“東平大押”為試點,實現國有文保資產社會化公益運作的突破;組織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000多場次;著力打造六榕街舊南海縣社區、建設街建設新村社區等特色文化社區示范點。廣泛深入開展以“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為主題的群眾體育活動;開展體育進社區活動,新建30條體育健身路徑和2個健身廣場;白云街創建成為國家級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
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投入1500萬元完成區電子政務建設項目;全市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工作中,我區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被評定為“優”;率先在全市建立綜合救助系統和區勞動保障綜合服務系統;開設了*市首家“網上花市”,成為全市唯一在第三屆中國特色政府網站評選中榮獲品牌欄目提名獎的城區;社區信息化已在轄內社區居委會全面推廣應用;提出了通過整合資源建設“*號”信息服務直通車的新思路。
安全生產工作扎實開展。認真落實安全監管“重點下移、關口前移”的要求,以落實主體責任為抓手,在全區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積極探索社區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建設工作,安全生產各項指標均在市下達的控制指標內,全區沒有發生較大級別以上的安全生產事故。
回顧2008年,我區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轄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高端服務業的比重較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下滑趨勢;專業市場升級改造面臨較大困難;城區綜合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我區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未能充分挖掘并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城市管理、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等工作壓力較大,形勢不容樂觀;城市更新、爛尾樓(地)的盤活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加強研究,找出對策,在2009年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9年計劃草案
(一)形勢分析和主要預期目標。
2009年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實施打基礎的一年,我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使我國經濟運行面臨更大困難,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增大,擴大內需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在這種情況下,促使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成為必然選擇。二是受金融危機沖擊,企業面臨經營上的困難,但同時也為產業結構的優化提供了機遇,促使我們下決心淘汰落后生產力,騰出空間集聚高端要素,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三是從去年底起,中央、省、市提出了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的一系列措施,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刺激消費作為著力點,引導全國上下營造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扶持企業渡過難關;而2009年全國、省、市的預期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8%、8.5%、10%,或是保持、或是調低對經濟發展的預期,增強了基層政府化危為機、保增長、促發展的信心與能力。四是《綱要》的頒布實施,進一步明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和定位,并從國家發展的高度提出了*市的戰略發展定位,把我市今后的發展納入了全國發展的視野,對于我區今后充分利用國家、省、市的相關政策,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有助于我區在當前經濟發展大環境下堅定科學發展的信心。綜合上述因素,我們認為,對2009年我區的經濟發展仍應保持堅定的信心,而且,2006年至2008年,我區經濟發展的平均增速達11.2%,高于區“*”規劃年平均增速為9%的預期,2009年和2010年經濟增速只要保持在8%,五年的平均增速即可達9.91%,仍能超額完成“*”預期目標。據此,建議2009年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預期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商品銷售總額增長9%;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5%;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5%以上;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20‰以內。
(二)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2009年,我區要以貫徹實施《綱要》統攬全局,以迎亞運為契機,以“三促進一保持”為主線,認真落實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的決策部署,通過規劃與政策的引導,加快重點項目建設,轉變政府職能,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扶持企業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首善之區”典范建設。今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1、以產業功能區建設為抓手,落實“三促進一保持”的各項部署。
區財政安排4150萬元,設立“三促進一保持”專項扶持資金。積極推進以國際采購、國際商務、創意及網絡經濟、健康產業、物流運營和文化旅游為特色的六大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引導產業高端要素集聚。加強現代產業載體建設,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的比重。開展黃花新村、郵電新村和青菜崗地段有機更新規劃研究,進一步規劃和完善環市東中央商務區建設;加快創意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啟動穗港澳臺動漫產業園、*國際服裝設計創意園項目,力爭創意大道核心區建設于2009年底初見成效;積極推進“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區”建設,不斷提升我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園區的載體作用,啟動我區創建“廣東省知識產權試點區”和“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工作,建設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專利信息平臺,實施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加快傳統商業街區改造建設,逐步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區內專業市場升級改造進度,完成永福汽配用品專業市場園區化建設工作;深化和完善流花地區規劃發展研究,以原交易會場館為載體優化提升該地區產業轉型,擴大流花商圈的集聚輻射功能;積極引入現代化經營管理手段,加快流花服裝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抓緊開展文德路文化旅游街區規劃建設;啟動一德專業市場園區化改造,規劃建設長堤―西濠傳統商業文化區,推進禺山路美食街建設。配合北京路國際商貿旅游區建設,啟動大佛寺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2、積極貫徹實施《綱要》,強化規劃引導作用。
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按照部署,積極落實《綱要》的各項政策研究工作,特別是圍繞*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戰略定位,明確我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促使我區由傳統城市中心向現代都市核心轉變。二是編制、修訂和完善一系列的貫徹實施規劃。對我區已制定出臺的規劃進行必要的梳理,對與我區實際相符而又能與《綱要》相銜接的規劃進行修訂與完善,促使我區的規劃納入全市乃至全省的發展規劃;重點編制好《*區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規劃綱要(2008-2012)》,認真規劃現代產業功能區,明確重點產業領域,為“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做好準備。三是圍繞“首善之區”典范的建設目標,創造性地貫徹實施《綱要》。明確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力促高端要素集聚,引導企業抓住有利時機,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占據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不斷優化我區的經濟結構;依托高端產業的發展集聚高端人才,實現高端就業;依托現代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借力國家、省、市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內需的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到我區的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依托城區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在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為擴大內需提供保障,促使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和諧。
3、整合政策資源,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當前政策引導的著力點應放在以下方面:一是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盡快出臺新的產業扶持政策,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引導發展重點產業,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品牌研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當前重點扶持文化創意、信息服務、金融、商務服務、現代物流、健康產業、網絡經濟等產業在我區扎根、發展,特別是要引導企業發展總部經濟的組織形式、占據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二是落實中小企業扶持措施,從幫助中小企業“渡難關”和“促發展”兩方面入手,積極落實當前國家、省、市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通過市場拓展,協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加強政銀合作,由政府擔當銀行與企業的橋梁,促使銀行和企業進行有效溝通,實現信息對接,增強銀行放貸信心,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成功率;積極推動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發動社會力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
4、全面實施亞運城市行動計劃,大力改善城區環境。
逐步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區內東濠涌、新河浦涌、水均崗支涌和景泰涌等4大河涌綜合整治工作;實施二沙島、新河浦二期、水均崗、東昌和五羊新城等5個片區雨污分流建設;切實做好亞運比賽和訓練場館、花園酒店、主干道、火車站廣場等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加大宜居環境改造力度。重點實施*大橋二沙島東西兩側綠地、*大道林帶等綠地改造和綠化升級,確保新增綠地面積10萬平方米;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為目標,分步推進礦泉街、登峰街內“城中村”市政基礎設施改造;繼續推進新河浦社區整治二期工程以及淘金、恒福商住小區環境整治。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推進*南地塊和珠光路地塊復建房項目建設,為東濠涌沿線改造奠定基礎;啟動解放南路西側地塊儲備開發工作,積極推進楊箕村“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
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繼續抓好整治“六亂”工作,深入開展占道經營專項整治;落實永福路商圈和創意大道的違法建設清拆工作;繼續加強娛樂、飲食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強日常執法巡查,定期開展聯合執法,查處違法排污、反復污染擾民的企業;全面推進城管執法中隊下放街道辦事處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監督考評機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5、堅持民生為重,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完善社會保障及救助體系。計劃安排再就業補助1480萬元,加快完善具有*特色的勞動保障工作體系,努力實現勞動保障工作資源、管理和服務“三優化”。計劃安排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7718萬元,探索建立區級日間托老服務中心;積極推進、完善低保對象免費社區門診服務工作;大力發展社會救助,積極打造“四位一體”的新型救助模式;建立和完善*區網上捐贈系統,打造“數字慈善”。
扎實推進醫療衛生和計生工作。區財政計劃安排3858萬元,力爭完成東風、華樂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達標建設;積極開展創建“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和“廣東省中醫特色預防保健體系建設示范試點區”活動。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40‰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20‰以內,計劃生育率確保在97%以上。
繼續鞏固教育強區優勢。區財政計劃安排7000萬元,用于推進區教育綜合改造二期工程;繼續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大規范化學校建設力度,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學校布局調整,進一步優化整合教育資源。
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著力推進文化創新,科學制定區文化發展規劃;推進南粵先賢館、城隍廟、特色社區文化示范點等一批文化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十分鐘文化圈”建設,建立和完善覆蓋全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迎亞運為契機,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年計劃新建社區體育健身路徑40條,社區體育活動室12個,完成二沙島體育公園等體育設施的建設任務。
全面推進信息化等其它各項工作。繼續推進“*號”信息服務直通車平臺建設,擴大網上服務大廳項目,籌備辦公自動化系統升級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區電子監察系統建設;根據市的統一部署,扎實推進“五個一”工程建設;不斷深入開展科普工作;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堅持安全發展,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進一步促進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為城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以上報告,請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