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情況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歷程,主要有四條基本經驗:
(一)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為培養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育人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氛圍。如果說,育人是學校的“骨”和“筋”,那么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氣”和“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虛事實抓,虛功實做,軟件硬抓,軟硬兼施,才能發揮最大效益。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實踐證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目標、內容、政策和載體由虛變實,體制、機制、隊伍和投入由軟變硬,才能真正做到軟任務硬化,軟意識強化,軟指標量化,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三)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設。在思想建設上,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道德建設上,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在文化建設上,要始終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
(四)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樹立大局意識,提高宏觀含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置身于日益豐富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放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背景下考察,社會急劇變革的大環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里研究。拓寬視野,開闊思路。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自我封閉,不能自我循環。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態環境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個中心:以自我成材為中心,學生中出現了考研熱、實用()知識熱、晚自習率高、去圖書館人多的現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學生的成材動機與國家的振興、社會的發展聯系不多,主導思想是自我價值與自我奮斗,與黨的培養目標,與“四有”人才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兩個矛盾:學生自我期望值高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聲很高,但一旦改革傷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現出不滿情緒;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后的文化娛樂設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娛樂手段落后,許多學校周邊文化是社會低俗文化(影視廳、歌舞廳),不能滿足學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個壓力:學習、經濟、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市場的競爭,使學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對市場經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映敏感。經濟壓力,由于招生收費并軌,學校出現了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20%,其中特困生占5%。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家庭經濟能力脆弱,難以支撐學生完成學業。就業壓力,人才招錄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競爭,擔心自身才能和發展前程會被無規則的選人用人機制斷送。
四個轉變:由關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轉變到關心中國的國情,從80年代的“西方熱”轉向90年代的東方文化熱;由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轉變到比較求真務實;由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逐漸轉變到關心個人發展機遇,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國留學,轉變到國內尋求用才之地。
五個更多:大學生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上往往表現出五個更多。更多地采用生產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成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市場經濟標準,而不是傳統道德標準;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標準,而不是建設的標準;更多地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而不是“中國特色”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具體利益的標準,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深刻變化。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變化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變化反映了整個社會價值取向演變的趨勢。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演變的評價,應著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著眼于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和“四有”新人的培養。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趨勢,自立、競爭、公平、效率時代意識明顯增強。從整體看,多種取向并存;
從個體看,多數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穩定的人生價值觀念,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出矛盾或多變狀態。就發展趨勢而言,由于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對利益追求的強化,社會對個人正當利益的肯定,大學生價值取向中消極因素呈增長趨勢,如不加強教育引導,勢必走偏方向,釀成嚴重后果。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變化有以下特點:
兼容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政策對個人利益的承認和肯定,青年學生開始追求進取務實,協調并重的價值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兼容性。
主體性:不少青年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部分學生過份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展,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以及艱苦奮斗的作風不足。在社會活動中愿當主角,而不愿當配角,不愿做重復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耽誤、被埋沒、被大材小用。
多樣性: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群體取向的多樣性。青年學生對成材的設計是多視角、多方位的。
(1)以學業為目標;
(2)以從事社會活動為目標;
(3)以出國、經商、賺錢為目標;
(4)對人生未來的發展沒有正確目標。
時代性: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公平、效率、競爭、自立的時代特征。
不穩定性:青年學生的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處于不穩定狀態。部分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判斷,會因為聽了一場英模報告或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說明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強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產生疑慮;一方面在學校接受許多正面觀點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極腐敗現象又感到無所適從。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
在改革深化、開放擴大的社會環境里,確立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
友情提醒:本文來自文秘范文收集與整理,特別感謝原作者!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需要解決的新課題。我們要抓住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時代緊迫感,注視新變化,研究新矛盾,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思路。
就教育對象講,首要的是深入學習鄧**理論,用鄧**理論構筑當代大學生精神支柱。用鄧
當代大學生應重視思想道德修養-頁1是一篇情況匯報的范文,由課件之家為您精心整理,如果您覺得當代大學生應重視思想道德修養-頁1不錯的話,請把當代大學生應重視思想道德修養-頁1加到您的收藏夾里面或告訴你的朋友。
小平理論武裝青年學生,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系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高校必須把此項工作作為培養跨世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礎工程、重點工作和希望工程,作為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的根本任務,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靈魂與核心。
不是一般任務,而是根本任務,不是武裝一批大學生,而武裝一代大學生。鄧**理論教育的真諦,是給予學生一種正確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大局意識和世界眼光,用戰略思維去分析和看待國際國內大環境。理論的魅力在于認識現實,理論的生命力在指導實踐。理論學習能否深入,關鍵在于是否與實際相結合。鄧**理論學習要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
其次,注重敬業精神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持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是大學生的人生追求,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柱。我們要從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人生坐標、人生境界、人生道路這五個層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是價值觀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最近,剛剛結束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發表的《世界21世紀高等教育宣言》指出,能否進入大學應取決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優越的社會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21世紀教育報告強調,21世紀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的是會做人。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有科學文化知識和開拓能力的人,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人。
事業的全身心投入。中華民族有著“仁義濟世”、“敬業樂群”、“忠于職守”、“莊誠恭敬”的優良傳統。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敬業精神正在失落。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21世紀人才素質研討會,會議認為,21世紀人才要通過三級證書,學術性、職業性、事業心證書,提出沒有事業心證書,學術性證書、職業性證書的潛能就難以發揮,沒有任何實際意義。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博士在“市場經濟與教育改革”國際研討會上指出,西方國家包括西方發達的國家搞市場經濟也不是無限制擴大個人自由,相反,加大個人對社會的責任。美國把進行責任意識教育作為21世紀道德教育的首位目標。國際上許多教育專家認為,現代教育思想核心,七十年代是學會生存,九十年代乃至21世紀初,不但要學會生存,而且還要學會關心,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社會,關心人類。價值觀教育思想內涵包括;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共事,學會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學會正確辨別各種是非,明確歷史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以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構筑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