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留守學生現狀工作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伴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經商人數的增多,兒童留守鄉村而無人照管的現象也在不斷增加,有些農民工把兒女交給了父母監護或寄養他人,由此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失去父母監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對著失管、失教和失衡,因此發生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尋找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處理方法,成為目前社會的一大問題。
一、基本情況
鄉總面積481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3.3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6.3%。全鄉有耕地面積3378.7公頃,其中水田178.7公頃,旱地3200公頃,人均耕地1.5畝,且大多數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生姜為主。由于百年大旱,農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410元,廣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貧困邊緣。因此,極大部分群眾迫于生計也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鄉0-18歲的學生人數有6314人,留守兒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學生中就有1154人,占學生總數的18%,老人監護的有439人,占38%,寄養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
由于農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學習普遍較差。
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農活、家務活增多,尤其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體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較低,根本無法顧及到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還要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導致一些兒童體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對待學習只是應付了事,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于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
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無法顧及到兒女的成長情況,監護人或代養人只管留守兒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養成了留守兒童放任自流的習慣,缺乏道德約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了不講衛生、不拘小節、亂花錢、頂撞祖輩、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等行為偏差,尤其是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五是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
三、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意識淡薄。父母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心理健康、道德觀念與智力發展將起著決定的因素。但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尤為淡薄。一是監護人和代養人大多數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還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偏于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難以承擔對孩子的道德培養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二是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少,缺乏親情上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發展;三是父母對留守兒童只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對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鼓勵、鞭策與開導;四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不對,父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取決于學校和老師,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