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科學發展觀促西部地區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發展中重建在重建中發展
內容摘要:作為經濟落后與生態脆弱的重疊性區域,西部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將面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沖突。如何推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推進生態環境重建,是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兩大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在發展中重建、在重建中發展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的必由之路。實踐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為根本、以科技進步為核心、以西部地區協作為關鍵點、以法制建設為保障,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生態重建;科學發展觀
西部地區既是國土廣袤、資源富集的地區,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既是大江大河水源涵養地、流域生態屏障區,又是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生態脆弱區。作為經濟落后與生態脆弱的重疊性區域,西部在一定時期內將面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沖突。如何推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推進生態環境重建,是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兩大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一、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兩大難題: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
西部開發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的經濟社會開發,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開發。五年來,西部大開發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進展,但在實施可持續道路上,西部地區仍然面臨著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兩大難題。在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將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惟有如此,才能實現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1.屬于經濟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壓力大
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中國絕大多數的貧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五年間,西部12個省市區經濟發展速度都超過了自己的歷史最高水平,各省經濟在絕對量上都有所增長,盡管如此,東西部差距仍在繼續擴大,西部地區仍然面臨著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從gdp增長率差距看,1998-2002年4年間,西部與東部的增長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西部與東部增長率的差距卻由2.54個百分點擴大到8.39個百分點。從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2002年比1998年增長33%。而同期東部人均gdp卻增長41%。從外貿和吸引外資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后,盡管西部地區實際吸收外資連續4年保持平穩增長,但與1999年相比,2003年西部地區在全國進出口和實際吸收外資中的比重分別下降了0.5個和1.4個百分點。
西部地區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地區,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重大意義。西部地區惟有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才能為其他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將地區差距擴大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并促使其朝不斷縮小的方向轉變,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
2.屬于生態脆弱地區,生態重建責任重
西部地區大多處于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源頭,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關鍵地區,既是生態脆弱地區、生態敏感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區,也是國家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區。在西部這樣一個生態環境脆弱區內進行開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環境破壞,使生態環境更為惡化。從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看,已面臨著一系列的生態破壞及退化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等土地退化現象嚴重;植被稀少、森林草原大面積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而惡化;生態景觀單一、缺少生態屏障,沙塵暴發生的次數逐年增加、影響范圍逐年擴大等。
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是制約西部地區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大大降低了環境容量,縮小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空間,而且增加了生產成本,限制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西部地區處于我國的江河源區及其上游地區、西北季風的發源地或上風口,對我國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著極大的跨區域性影響。因此,加強西部地區生態重建,不僅是西部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全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中,西部地區仍然面臨著生態重建和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必須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根本和切入點,努力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在發展中重建、在重建中發展”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的必由之路
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人類社會關于發展問題認識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無論是全面、協調還是可持續,都要落腳到發展上,沒有發展,其他一切都談不上。科學發展觀,是要以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只有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才能正確處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社會其他各個領域共同發展的關系,處理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實現人與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面臨著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的雙重重任,如何實現二者的協調、有序和共同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對西部地區來說,要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重建過程中的矛盾,實現二者的協調、有序和共同發展,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就必須樹立“在發展中重建、在重建中發展”的思想。“在發展中重建”要求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和支撐,通過經濟發展帶動生態環境重建;“在重建中發展”要求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切入點,通過生態環境重建促進經濟發展。“在發展中重建、在重建中發展”深刻的把握了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關系,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是西部地區真正意義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堅實根基,也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的必由之路。
三、以科學的發展觀促西部地區發展與重建良性互動的對策建議
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促進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實踐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為根本、以科技進步為核心、以西部地區協作為關鍵點、以法制建設為保障,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
其一,科學發展是根本
科學發展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的根本。科學發展的基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可持續發展本質出發,轉變需要以下幾方面的努力:一是從片面強調數量和規模轉到強調質量和效益上來,注重經濟發展的內涵和質量;二是從依賴資源、資金、人力的投入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創建學習型社會;三是由資源高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的良性循環和高效利用,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創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增長方式轉變體現著新形式下工業化道路和城鎮化道路的重新選擇,增長方式的在轉變將從發展模式、運行機制上為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開辟道路。
其二,科技進步是核心
依靠科技進步,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的核心內容。西部地區要實現經濟的高效、快速發展,要提高勞動力的素質以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問題都需要依靠科技進步。一方面,依靠科技的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如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植被恢復的免灌技術,植被恢復中的蟲害、鼠害防治等,以提高生態建設的效果。因此,西部地區要鼓勵科技創新,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具體而言: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形成從基礎研究、發展研究到應用研究的多層次的科研網絡,為大量科技成果的脫穎而出,從組織上、制度上提供保證。同時要重視人才資源開發,重視全體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環境。
其三,西部地區的協作是關鍵
西部各省區的協作,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的關鍵環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是西部地區向現代化建設目標推進過程中的兩大基本問題,也是一個各方面都看重和敏感的問題。在戰略開發和產業發展中,必須先解決好這些問題,尤其要處理好不同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進。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歷史上的客觀原因、地方觀念的差異以及行政區劃分的割裂,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和生態重建的協作上還有諸多矛盾。在實踐中,因為利益分割、市場競爭而引發對資源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從而造成資源浪費和破壞的例子并不鮮見,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浪費,也使得經濟發展缺乏后勁。為此,在未來的發展中,西部各省區要從自身的比較優勢出發,加強分工與協作,擺脫狹小的局部利己意識,特別是不同行政區劃內的毗鄰地區,在資源的共同開發、環境資源的保護利用上要從大局出發,搞好協調、謀求共同發展,以促進西部整體可持續發展。
其四,法制建設是保障
加強法制建設,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良性互動的基本保障。加強法制建設,不僅能為生態重建和資源的合理開發與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能為經濟健康、有序、快速發展提供有利保障。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重建的良性互動,當務之急是要加緊制定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立法應在不違反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基礎上制定,要體現資源合理有效開發利用與保護原則,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原則。根據西部地區生態保護現狀,應把防治水土流失、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納入法制的軌道;制定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能源開發、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開發、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立法建議制定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管理、長江污染物清理管理等法律、法規;此外,還應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以保證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