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十七大報告新內容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三個最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回顧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時用“三個最”概括了近3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成就。
一.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二.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
三.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十七大報告中最重要的新名詞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這一理論體系中,“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亮點。專家介紹,這反映了中共執政理念已經由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向和諧發展轉變。
二.“人文關懷”
中共黨代會的報告里第一次出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字眼。這兩個新名詞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體現了執政黨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
三.“票決制”
與“票決制”這個詞第一次見諸黨代會報告不同,“票決”的行動早在此前就已經付諸實施。本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推行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專家認為,此舉意味著中共有意將這種黨內民主形式用一種制度予以固定,這是中共黨內民主發展的重要成果。
四.“軟實力”
此次報告用了相當的篇幅論述文化。把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寫進黨代會的報告,說明執政黨在推進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作用。強調文化的力量,既能豐富人民的社會生活,也能創造不同于科技、經濟等的新的發展動力。
“一觀三制”入黨章
中共十七大二十一日通過黨章修正案,“一觀三制”進入中共黨章成為全黨意志。這表明中共在引領中國發展的關鍵點上,總結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成果,實現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統一思想,整合力量向前進。
一觀:
科學發展觀
十六大以來,根據新的發展需求,中共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概念,并將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列入該理論體系,作為中共指導思想,一并載入黨章。
解讀:把科學發展觀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共指導思想中,更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同時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三制:
代表任期制
中共十七大關于黨章修正案的決議中,明確提出中共各級代表大會實行任期制。“這是解決黨代表在閉會期間繼續履行職責、發揮作用采取的新舉措。”
解讀:將任期制寫入黨章,表明中共意在改變過去黨代表在閉會后,黨代表難以繼續履行黨代表職責和繼續發揮作用的問題。為黨代表履職創造一種新形式,比如黨委在平時決定重大問題時征求黨代表意見,向黨代表通報黨內重要事項,列席黨委會等,為黨代表反映普通黨員意見提供暢通渠道,是維護黨員主體地位,發展黨內民主,完善黨代表大會制度的一項措施。
巡視制度
中共黨章首次出現“黨的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實行巡視制度”。這是中共紀檢部門和中組部過去五年實踐探索的新成果。
解讀:以前各級紀委受到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雙重領導,對同級黨委的監督有一定局限性。現在實行巡視制度,由上級紀委和自組織部門聯合向下級黨委派出巡視組,直接受上級紀委領導。對監督各級黨委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權利的運行、黨風廉政建設都有重要意義。巡視制度特別是加強了對省部級黨政一把手的監督。
黨的常委會接受全委會監督
中共黨章中增加“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工作、接受監督,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的常務委會員會定期向委員會全體會議報告工作”。
解讀:此舉意味著中共致力于理順權力運行關系,加強民主集中制,有利于防止少數人或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及個人專斷。使中共既充滿活力,又能統一意志和行動。
“五有”與“四觀”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同時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這表明,重視民生問題的解決和改善,已經并將繼續成為我們黨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發展理念,正在得到深入貫徹。注重改善民生,是深化改革的戰略選擇,是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基本保證。重視民生福利,就是要在一個更健康、更穩定、更可持續的社會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最大多數群眾的積極性,進一步維護最大多數群眾的利益來推進改革,來實現建設更富強、更民主、更和諧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提高民生福利,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來推進社會建設和推動國家發展,一定程度上是對片面追求GDP的發展觀的一種糾正。更加重視民生福利,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其中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樹立正確的“四觀”。
一是“財富觀”
發展是創造財富的過程。而從改善民生的角度看,發展的目的不僅在于財富的增加,更在于財富的公平分配,在于使財富能夠讓社會最大多數群眾所享有;在于財富能夠創造社會價值,進而增強全體社會成員進一步實現全面發展的能力。這種財富觀,不是一種為了追求財富而追求財富的“唯利”心態,而是一種充分利用財富創造社會正義的“唯義”的心態。它和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處世理念相契合,并轉化為一種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政治思想。
二是“政績觀”
政府職能部門積極推動經濟增長是重要的,但過分強調GDP也可能帶來資源環境的耗竭性使用、帶來勞動力地位的弱化和勞動權益保護的弱化。政府不是企業,政府工作的政績不是追求
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應當是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公共利益的維護以及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滿足。因此,建設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理應成為政府發展的目標。
三是“執政觀”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就是要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執政的根本基礎也是人民群眾。因此,只有代表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我們黨才能成為人民的代表,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和認同。
四是“民本觀”
重視民生改善的理念,從根本上回歸到了“以人為本”。它昭示著,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近年來,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財政收入增加的速度很快,但普通人各項收入的增長速度卻相對滯后。類似的差異,也可以從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表現出來。重視民生,就是提倡不僅要追求國強,更要追求民富。事實上,人民富則國富,人民強則國強,社會基層細胞的富裕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可持續性發展的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