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食品監管整改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村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廣大農民的身心健康,同樣也關系到農村的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我們要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本文試圖以*市為例,淺析當前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現狀和存在問題,探討食品安全監管對策措施。
一、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現狀
食品從“田頭”到“餐桌”環節很多,監管的部門也很多。20*年7月,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江蘇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的意見》精神,在原*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此同時,*市政府成立了由食品藥品監管局、農林局、質監局、工商局、衛生局、商貿局等18個部門組成的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委員會辦公室設在食品藥品監管局。遵循“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要求,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管理進行綜合監督檢查,開展對食品重大安全事故的查處;農林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質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環節的日常衛生監督;其它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履行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在此基礎上,在全市各鎮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工作機構,鎮食品安全辦公室達到有專兼職人員、專室、電腦、工作制度、投訴舉報電話、臺帳、活動記錄等“七有”標準;在各村建立食品安全工作站,工作站也具備專兼職人員、電話、制度、臺帳、活動記錄。由此,建立了“各級政府負總責、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監管責任體系。
建立上述工作機制后,在地方黨委、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領導下,重點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食品安全各項制度。如成員單位職責、信息制度以及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等;二是推進農村食品安全“三網”建設。即“監管責任網”、“群眾監督網”、“現代流通網”,把食品安全工作向農村推進;三是積極組織創建活動。先后開展了“食品安全示范市、示范鎮、放心店”創建,以此提升保障水平,增強安全放心度;四是集中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先后組織開展了城市室外燒烤、夜市排檔、熟食攤點、豆制品加工、兒童食品、小酒坊、純凈水、農村食品、肉制品、奶制品和保健食品等10多項專項整治。通過整治,食品安全形勢有所改善,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得到加強。
二、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食品安全點多、線長、面廣,涉及到從農田到餐桌的諸多環節,一些深層次問題沒能根本解決,主要表現在:
1、源頭污染問題沒有完全控制。工業化大生產引起環境污染加劇,農業灌溉用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證。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特別是農村種植、養殖大戶,為減少蟲害、降低成本,使用違禁農藥的現象時有發生。另外,農藥的濫用,還導致害蟲的抗藥性增加,農產品施藥頻次越來越多,用藥量越來越大。
2、食品生產加工業整體水平不高。據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食品生產企業為10人以下小作坊。一是產業比重小。全市食品企業工業20*年總產值56951萬元,年產值100萬元以下企業633家,占總數的93.8%;二是規模小。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中的規模企業數僅占全部工業規模企業總數的5%左右;三是作坊式企業多。667家企業中,約61%的企業均為小作坊,其中豆腐作坊達204家,占企業總數的30.1%,另有糕點類(面包、蛋糕為主)加工企業達251家,占企業總數的37.1%;四是質量管理狀況不容樂觀。食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質量意識差、衛生狀況差等問題,特別是一些小作坊從業人員素質低、工藝落后、加工設備簡陋,不具備檢驗能力。同時這些單位的周邊環境和生產場所的衛生條件都較差,生產場所和居民區混住在一起,對食品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3、農村食品市場不夠規范。大多數農村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小超市、小食品店等經營秩序還不太規范,甚至不同程度存在無證無照經營現象。經營業主的索票索證意識不強,銷售臺帳等基本制度執行不力。食品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信息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4、餐飲業安全管理亟待加強。一是衛生管理與制度十分欠缺。據調查,91.2%的鄉村餐飲單位未建立衛生管理組織與管理制度;二是單位管理較為混亂。大多數小型餐飲戶,管理十分松懈,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為了節約成本,店主僅讓一部分從業人員辦理健康證,人員變動后也不主動申領健康證,從業人員健康合格證持證率僅達85%。在辦理健康證過程中,接受衛生知識培訓也流于形式,從業人員未能真正接受教育,衛生知識匱乏,個人衛生大多不符要求;三是原料采購隨意性很大。除學校食堂逐步建立原料采購索證索票外,鄉鎮餐飲單位幾乎從不索證索票,存在怕麻煩、怕費時思想;四是衛生設施不健全。大多餐飲單位衛生設施不健全或不配套,尤其是面食、小吃加工經營戶,生產經營面積普遍不足,操作間面積與加工量不相適應,功能間不齊全,甚至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如無專用的餐具清洗、消毒、保潔設施,無防蠅防塵設施,無食品專用倉庫等等。僅有一半左右的單位對餐具進行消毒;五是衛生、法律意識淡薄。存在未取得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擅自從事食品生產經營行為,或未獲批準擅自改建、擴建。
5、食品安全檢測有待規范。農貿市場蔬菜農藥檢測形同虛設;流通環節質量檢測結果尚無法律效力,僅能作為參照;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產品不作檢驗現象還很突出;消費環節食品抽樣覆蓋面亦不夠全面。有檢測能力的監管單位普遍存在儀器匱乏、設備陳舊落后的現狀,亟待添置必要檢測設備,以滿足當前食品安全監測工作的需求。
上述問題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
1、廣大農民食品安全意識不高。目前,農村地區群眾的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加之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小孩,價格仍然是選擇商品的主要因素。另外,群眾食品安全意識不強,依法維權意識缺失,造成偽劣食品有其生存空間。
2、食品安全法制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順暢,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交叉重疊執法、重復檢驗或相互推諉、監管不力現象。
3、食品安全工作經費缺乏保障。這項工作面廣量大、涉及到方方面面,條塊上尚無專項經費,地方政府投入機制還不完善,經費的不足制約了綜合監管機制的形成和發展,很多措施也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三、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對策
基于對上述情況的調查和分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全面加強和改善食品安全監管。
1、營造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宏觀環境
首先,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目前,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食品安全形勢的需要。作為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因其調整的范圍過于狹窄、執法主體職責與現實情況有所脫節等原因,對體系內其他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作用也有所降低。建議全國人大,在全面調查、廣泛征詢的基礎上,加快《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相信此法的出臺,必將促進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進一步明確執法主體,加大處罰力度,改善食品安全執法不規范的情況。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當前,應重點解決食品監管職責過于分散的狀況,將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相對集中,權責進一步明晰,并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率和權威的協調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探索多種管理模式,將對品種的管理和“劃段”管理結合起來,對能夠集中的管理鏈條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種可由一、二部門管理起來。對于需要“劃段”的管理,要明確邊界和銜接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信息的溝通和共享,職能上盡可能避免交叉。
再次,要完善統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的要求,開始組織實施食品標準的制訂及修訂,這一重要的基礎工作的開展將對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會大大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同時,設置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并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的統一完整,將為我國大力開展的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和對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最后,要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必須建立一套評價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發的新方法,同時加強對與食品有關的化學、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關技術等危險因素的評價,從而逐步建立我國自己的食品安全評價體系,并在實踐中加以不斷完善。以新技術的安全評價為例,基因工程和輻照等高新技術在食品生產領域的引進,也對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戰。某些新技術雖然會提高農業生產量,同時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但若讓廣大消費者接受,必須對其應用和安全性進行評估,而且這種評估必須公開、透明,并采用國際上認可的方法。
2、多方聯動,強勢推進食品安全“三網”建設
所謂“三網”,是指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網、食品安全群眾監督網和食品安全現代流通網,具體措施有:
進一步完善農村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網,切實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在農村食品安全“三網”中,監管責任網是實現農村食品安全秩序不斷好轉的關鍵。要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把農村食品安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真正形成部門監管的合力,加快實現監管重心的下移,繼續抓好農村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嚴格實行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努力解決好影響農民群眾飲食安全的突出問題。
建立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群眾監督網,努力構筑打假治劣、依法維權的銅墻鐵壁。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符合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必然得到他們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要把建立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群眾監督網,作為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礎性工程,建立起一支農村基層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隊伍,進一步向農村基層延伸食品安全消費維權網絡,廣泛發動群眾參與農村食品安全工作,使農村食品安全工作落地生根,獲得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