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財政體制論文

      財政體制論文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財政體制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財政體制論文

      農村公共財政法律完善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農村公共財政體制還存在很多缺陷,公共財政的法律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本文著眼于加強立法的角度來健全我國農村公共財政法律體系。

      關鍵詞:公共財政立法農村公共財政法律

      一、農村公共財政法律概念界定

      財政謂理財之政,即國家或公用團體以維持其生存、發達之目的而獲得收入、支出經費之經濟行為。“財政”與“公共財政”對應的英文詞匯都是“PublicFinance”。與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財務和家庭理財相比,國家或政府的理財活動具有公共性,財政、公共財政所指的都是國家財政或政府的理財活動。

      農村公共財政法律是調整一國在運用財政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公共產品過程中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農村公共財政不僅限于農村建設,還包括財政對于農業的建設及對農民的支持,是公共財政中的三農問題。同時農村公共財政也不僅限于研究鄉村公共財政這一微觀領域,還應著眼于國家財政支農等宏觀領域,本身財政就是國家理財的活動。

      農村公共財政法律既包括為調整農村特定公共財政關系而專門制定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也包括一般公共財政法律體系中所包含的與農村相關的法律條款。既體現在財政基本法、稅收基本法、預算法等財政稅收專門法中,還體現在農業法、教育法、社會保障法等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

      點擊閱讀全文

      轉移支付經濟

      一、改革以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調整背景與內容

      1980年以來的轉移支付制度,經過十幾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分權為主體制的做法。然而缺點也很明顯,突出表現為轉移支付方式復雜、制度不規范、政策缺乏透明度、主觀因素影響過多、各類補助和上解相互交叉、混合運轉,由于補助項目過多過散,使本來就規模較小、缺乏調控力度的轉移支付形成不了合力,宏觀調控的政策意圖不明顯,使用效率相當低,不能很好地體現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原則,容易造成地區間苦樂不均,不利于地方經濟的均衡發展。

      二、建國后前三十年轉移支付變更軌跡

      1950—1979年的三十年間,我國財政體制曾經多次調整,但總的格局是以中央集權為主,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從轉移支付的情況看,是一個逐漸摸索和改進的演變過程。總的財力調劑由中央統一進行,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補助,始終是一種形式單一的補助模式。

      三、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確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1994—1995年,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可以分為特殊性轉移支付和一般性轉移支付,前者主要包括專項撥款補助、專項結算補助和解決臨時問題補助等方式;后者主要包括體制補助(或上解)、體制結算補助(或上解)和稅收返還等方式。

      點擊閱讀全文

      轉移支付制度

      【論文關鍵詞】:財政;分稅制;支付制度

      【論文摘要】:研究我國轉移支付制度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分稅制財政體制背景下,結合我國的國情,對我國以往實行的若干轉移支付辦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完善,從而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學、規范透明并適合國情特點的制度體制。文章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財政體制下的轉移支付制度進行歷史考察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過渡時期財政轉移支付存在的問題。

      一、建國后前三十年轉移支付變更軌跡

      1950—1979年的三十年間,我國財政體制曾經多次調整,但總的格局是以中央集權為主,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從轉移支付的情況看,是一個逐漸摸索和改進的演變過程。總的財力調劑由中央統一進行,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補助,始終是一種形式單一的補助模式。

      二、改革以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調整背景與內容

      1980年以來的轉移支付制度,經過十幾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分權為主體制的做法。然而缺點也很明顯,突出表現為轉移支付方式復雜、制度不規范、政策缺乏透明度、主觀因素影響過多、各類補助和上解相互交叉、混合運轉,由于補助項目過多過散,使本來就規模較小、缺乏調控力度的轉移支付形成不了合力,宏觀調控的政策意圖不明顯,使用效率相當低,不能很好地體現效率為主,兼顧公平的原則,容易造成地區間苦樂不均,不利于地方經濟的均衡發展。

      點擊閱讀全文

      地方政府財政競爭效率監督管理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分權體制下財政競爭:一個理論綜述;我國地方財政競爭現狀及問題;提高地方財政競爭效率的對策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財政支出比重過大,監督不力、制度外稅收競爭有欠公平、地方財政遠期目標:適度收權、地方財政改革近期對策、改革財政監督體制,加強財政預算管理、調整地方政府的職能范圍,把地方政府定位在地方公共品的供給角色上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目前我國理論研究不足阻礙財政競爭問題的有效治理,為此,本文通過對財政競爭理論綜述,結合我國地方政府財政競爭現狀分析,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財政效率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地方財政競爭財政監督制度外稅收競爭

      隨著財政聯邦主義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建立財政分權體系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改善政府效率實踐的重點。地方財政競爭與我國以前高度集中財政管理體制相比,代表著各級政府自主理財意識的復蘇,它意味著我國財政分權已經使各級政府存在著潛在和現實的競爭。隨著地方財政體制改革和稅制環境的改善,我國地方財政競爭將進一步規范,效率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一、分權體制下財政競爭:一個理論綜述

      最早在理論上闡述地方財政競爭思想是美國經濟學家蒂博特在《地方支出的純粹理論》提出了“以足投票”理論。他認為人們愿意在地方政府周圍是由于他們想在全國尋找地方財政支出與稅收的一種精確組合,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人們之所以在某一區域工作和居住,接受當地政府的管轄,是因為政府服務與稅收符合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原則。正如施蒂格勒指出的,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本地居民,同時在一個國家內,不同的人們有權利對不同數量的公共品服務投票選擇。

      點擊閱讀全文

      健全財稅體制研究

      論文關鍵詞:財力事權財政管理體制稅收管理體制

      論文摘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了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的要求。基于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缺欠,采取什么樣的改革方略,才能切實有效地完成這項重任,這是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認真研究的課題。

      一、財力與事權不匹配是現行財政體制的主要矛盾本文由中國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多年來,人們在研究完善我國財稅體制中,都是運用完善分稅制體制這樣一個提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中,卻提出了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新概念,這是為什么,經過學習和研究,我認為這一新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對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否定,更不是要建立一個與分稅制體制不同的新的體制模式,而是對我國現行的分稅制體制存在的諸多矛盾認識的深化,是完善我國財稅體制理念的創新,抓住了我國現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主要矛盾,為我們指明了完善現行分稅制體制的關鍵和要達到的基本目標。辯證唯物主義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的條件下,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因此,解決任何事物,如果存在多種矛盾,就要全力找出主要矛盾,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可迎刃而解了。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就其總體來說是十分成功的,既克服了舊的財政大包干體制的包死了國家財政,這一主要矛盾,又適應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在1994年前我國實行的財政大包干體制,雖然有利于鞏固擴大地方和企業自主權的成果,但這種體制既包死了國家財政,帶來了我國財政宏觀規模不正常的持續下滑的弊端,從1978年的31.2%下滑到1993年的12.6%,又包死了中央財政,導致中央財政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至1993年已下降至22%。致使國家財政的收支矛盾日趨尖銳,陷入了嚴重的困難局面,人們不得不提出重建財政問題。為此于1994年,實施了以提高“兩個比重”為目標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由于這次改革抓住了財政大包干體制的主要矛盾,并以此為主要著眼點,改革的成效十分顯著,自1994年改革之后“兩個比重”得到迅速的改善,不僅中央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比重得到大幅度提高,從改革前的22%提升到了55.7%,而且建立起了財政收入宏觀規模快速、持續增長的良好機制,從1993年的12.6%上升至2006年的20%。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受當時改革的客觀條件所限,使分稅制改革不得不采取了一些變通的方略,致使分稅制體制改革的某些基本方面沒有完全到位。這主要表現在:第一,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剛剛確立,政府職能轉變尚未起步,財政職能轉換還處于理論探索之中,因此,當時的分稅制改革并不具備明確劃分各級政府事權的條件,從而也不具備用科學的標準核定各級政府行使事權所必要財力的環境,只好采用承認已有事實的變通辦法,即以1993年中央與地方各自行使事權的實績來確定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的邊界,以1993年收支實績來確定地方政府可能取得的收入和行使事權所需要的支出數額的辦法。這種辦法人們稱之為基數法,雖然從靜態來看,即從改革的時點來看,不失為一種明晰中央與地方事權邊界和各自支出責任的好辦法。但是從動態上看,它卻既不能完全分清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事權分工,又不能達到事權與財力之間相匹配的目標。因為,從動態來看,政府事權的行使,是存在穩定的和可變的兩類,穩定的是指政府在各個年度內行使的規模和力度基本不變的事權,可變的是指在各個年度內不一定都有要發生,或雖然都有所發生,但所需要的行使力度和范圍會有所不同的事權。由于事權行使上存在這樣的不同,使用基數法核定給各級政府的財力與事權就會發生錯位。加之多年實施的放權讓利改革,各個地方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既得利益,對這些既得利益一時還難以觸動,為了改革的順利實施,又采取了保護既得利益,即改增量不動存量的變通方略。以上這些體制構造上的變通方略,雖然使1994年分稅制改革,順利地實現了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提高中央財政占全部財政比重的目的,但也造成了分稅制體制構造上的先天不足,留下了財力與事權不相匹配的嚴重弊端,富裕地區可支配的財力大大多于行使事權的基本需要,而欠發達地區可支配財力大大低于行使事權的基本需要,這樣,不僅未能解決歷史原因造成的地區間財力分配巨大差距,反而引發了地區間財力差距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矛盾,造成了欠發達地區財政收支矛盾的進一步尖銳化,導致大面積的地方財政陷入嚴重困難局面,嚴重地制約了地區間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中央財政為了幫助欠發達地區解決收支矛盾,不得不在財政體制外,不斷地增加專項(財力性)轉移支付。結果不僅造成轉移支付結構上的矛盾,一般轉移支付過少,專項性轉移支付過大的不合理局面,更造成中央財政負擔不斷加重,至2004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總量已達地方財政支出總量的50%,使中央財政陷入了在收入持續大幅度增長的大好形勢下依然要打赤字的困境。

      總之,我國現行財政體制運行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困難,都是與1994年分稅制體制構造上沒有建立起財力與事權相匹配關系直接相關的,所以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就是在完善分稅制體制基礎上,要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為著眼點和落腳點,體制構造方略的抉擇,都必須服從于和服務于解決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需要,方能成功。

      點擊閱讀全文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免费|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天天爽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亚洲13又紧又嫩又水多|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6080yy久久无码产自国产|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香蕉149 |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性爱在线观看亚洲黄色一级片 | 亚洲1区2区3区精华液|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黄黄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在线亚洲v日韩v|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