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財政支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市農村財政研究會在局黨組領導關心支持下,在上級的具體指導和市直涉農部門,市、區、縣財政部門的大力配合下,認真貫徹落實省農研會精神和“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切實履行職責,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在謀劃支農政策,組織教育培訓,加強組織建設,提高自身素質,大力宣傳“三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現總結如下:
一、組織建設
我市農村財政研究會根據農村財政發展需要,為完善農村財政政策,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加強城鄉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及與之相適應的農村財政理論、政策,提出建議或方案供有關領導決策參考,為振興經濟、實現農村現代化服務,在市、區、縣有關領導、涉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各級農村財政研究會及時補充和調整人員。
一是聘請實際工作者和教學、科研工作者參與研究;
二是督促財政、涉農和有關部門進行調研;
三是吸納長期從事財政、經濟工作的老同志幫助開展工作。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國家或政府層面;金融機構層面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應該完善農村金融的法律法規建設,強化農村金融支持的制度環境、正規性金融層面、民間金融層面、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堅持農村信用社支農地位不動搖、應該積極探索建立形式多樣的農業保險機構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缺失制度安排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高度化,但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與金融服務遠遠不能適應其要求,出現農村金融的缺失。農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很多,制度經濟學認為,農村金融的制度缺陷是農村金融缺失的一個重要根源,因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構建一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在我國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隨著農村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和農村經濟產業化、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資金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也趨向多樣化。但是,在現階段農村金融體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與金融服務遠遠不能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相對落后于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受到嚴重的資金“瓶頸”。這種農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使農村陷入了一種“資金少——效益差——農村貧困——資金更少——效益更差——農村更貧困”的惡性循環當中,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使得許多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缺乏金融支持而無法正常啟動。
一般認為,農村金融支持的缺失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不高密切相關,但從理論上講,相關的制度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導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制度經濟學認為,金融制度是一種節約交易費用與增進資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產生與變遷既不是隨意的,也不是按照某種意志與外來模式人為安排的,它并不僅僅是一種有形的框架,而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演進過程的結晶。也就是說,我國農村金融扶持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央連續5年的1號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提出要針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建立一種既能彌補“市場失靈”,又能避免“政府失靈”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回流農村,建立健全功能齊全、結構優化、產權明晰、機制完善、監管有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村金融體系,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合理資金需要。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農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
一、國家或政府層面
【論文關鍵詞】農村金融;現狀;問題;改革措施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幾年,本文結合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著重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農村金融的相應措施。
從1996年《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至今,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改革中,我們逐步認識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結構必須要有競爭的市場,實現有效監管也必須要有競爭的市場,而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同樣需要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去滿足。因此,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多元化成為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關鍵。2005年人民銀行主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2006年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2007年銀監會又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擴大到全國,農村金融市場開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1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
經過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國多元化農村金融體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證券市場和外資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金融組織民營化程度加大,鄉村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試點擴大了各類資本合作的參與路徑,并促進農村金融競爭機制初步形成,使得財政資金、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和非營利資本角逐農村市場的競爭機制初步建立起來,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金融市場農信社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局面。隨著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金融主體呈擴大化趨勢,逐步形成了由各級政府、具備國有、集體、外資、港澳臺、私人等各種資本背景的企業、農戶和其他私人投資者構成的多元化金融主體格局。
2我國農村金融中存在的問題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湖北農業投資的動態分析;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與GDP增長的對比分析;農業投資與農民收入間的相關性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政府財政投入的變化、農村集體和農戶投入的變化、從農業比較投資率的角度來分析其變化趨勢、農業投資與農民收入間的變動關系、農村集體和農戶投資及農業貸款,對農民人均收入的彈性系數均為正值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農業投資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以湖北為例,通過對各農業投資主體的投資現狀和農民收入現狀的動態分析;以及農業投資與農民收入關系的相關分析,進而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分析各投資主體的農業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指出在各農業投資主體中,農戶的投資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其次分別為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財政農業支出和農業貸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于增加農業投資,促進農民收入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投資;農民收入;實證研究;湖北
1湖北農業投資的動態分析
一般而言,農業投資主體包括:政府、集體合作組織、農戶、金融機構、大中型企業和外商。對經濟欠發達的湖北而言,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財政農業支出;集體合作組織的投入主要是農村集體固定資產投資;農戶的投入包括農戶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戶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簡單再生產投入);金融機構對農業的信貸投入,主要是指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對農業的貸款。
1.1政府財政投入的變化
[論文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融資渠道
[論文摘要]通過實際調研,利用大量的實證資料,對青海省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對完善青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相關建議,進而推動青海農村經濟發展發展,加快青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一、制約青海省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障礙因素
(一)農村貸款比例偏低
截止2006年12月底,我省農業貸款比例也與農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14.8%不相稱。如2004年,青海省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為15.92億元,而同期的農業總產值約為63.2億元。與我省的工業貸款額相比農村貸款比例也是很低的,在2004年僅銀行一項的貸款余額為619.85億元,而其中的工業貸款約為80.02億元,約占貸款額的13%。農業是弱勢產業,銀行不愿放貸。從農業本身的特性來說,農業是微利的甚至是難以贏利的產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效益低。在農業投資盈利率較低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為獲取經濟效益,不愿將資金投放向農業。
(二)農村信用社支農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