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風險危機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我國風險投資業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在次貸危機后,風險投資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現階段,我國的風險投資應該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規避風險,尋找有益于自身的契機。
關鍵詞:金融危機;風險投資業;應對措施
1次貸危機后我國風險投資的現狀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致演變成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如今次貸危機的影響非但沒有消除,反而有了愈演愈烈之勢,而且必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全球證券市場受到重創,流動性緊縮,全球經濟出現蕭條。而中國的證券市場也于2008年初一路下挫,宏觀經濟自下半年出現緊縮征兆。這些都對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中,風險投資如何健康穩定的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我國風險投資的案例數環比來看,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都有微幅上升。但除第一季度大體與去年持平以外,第二、第三季度均遠遠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同比分別下降32.8%和21.1%。可見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我國風險投資的項目數同比出現了明顯的遞減,但存有復蘇的跡象。從我國風險投資的總投資額來看,2008年第二季度環比增長15.5%,第三季度環比更是高達51.8%,這說明目前投資者投資動機在穩步增強,但與往年相比,第二、第三季度同比分別下降11.4%和6.8%。可見次貸危機與國內經濟不景氣還是對風險投資業造成很大影響。
2我國風險投資行業出現下滑的主要原因
2.1次貸危機造成全球證券市場持續低迷
加強工程風險管理是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要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建立風險的全過程監控機制。這是建設部副部長黃衛在日前舉行的“全國地鐵與地下工程技術風險管理研討會”上提出的要求。他強調,必須深化政府管理理論研究,實現從傳統的政府危機管理向政府風險管理的模式轉型與超越。
6月18日至19日,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建設部質量安全與行業發展司、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共同主辦2005全國地鐵與地下工程技術風險管理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專業、不同部門的專家和學者,圍繞地鐵建設與地下工程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應用的最新進展,就如何加強地鐵與地下工程建設風險管理,如何建立風險控制機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深入的探討。黃衛在會上指出,我國地鐵建設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3~4年就要建成一條20公里的線路,世界其他國家還沒有每年建設20~40公里,甚至100公里地鐵的項目管理經驗可供借鑒。鑒于地下工程具有建設規模大、技術要求高、建設周期長、投資大、系統復雜等特點,城市地鐵工程建設存在著很大的潛在風險。我們要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建立健全風險的全過程監控機制,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并建立完備的反饋機制。
風險管理在地下工程的應用研究在美國、歐洲已相當普遍,有些國家甚至已編寫出隧道工程風險管理的規范。目前,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風險管理最缺乏的是沒有可資利用和借鑒的方法,沒有可以利用和指導應用的風險管理手冊和指南。據悉,建設部委托土木工程學會組織有關單位專家學者編制的《地鐵與地下工程技術風險管理指南》一旦成熟即可出臺,并將形成指導全國的地鐵風險管理的規范。
據黃衛介紹,為了保證重大工程的質量安全,目前已經建立了對施工圖設計文件實施審查、超限高層抗震設防審查、新技術專家審定等一系列審查制度。未來還要引入保險機制,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制度,培育和規范我國的工程保險市場。建設部即將與保監會聯合頒布《關于推進建設工程質量保險工作的意見》,全面啟動建設工程質量保險工作。原則上兩類工程應辦理工程質量保險:一是技術風險較大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土木工程,如商場、體育館、劇院、學校、地鐵等;二是各類商品住宅工程。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20多個城市正在建設或規劃建設地鐵等軌道交通項目,其中基本符合國務院規定建設標準的城市18個(地鐵6個,輕軌12個),初步統計近期規劃建設55條線路,約1500公里長,總投資達到5000億元,而目前在建線路總長則超過390公里。
一、關于危機管理
在探討危機管理之前,首先必須明確一下危機的概念。本文把所探討的危機界定為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Rosenthaleta,l1989)。對于危機管理,我們通常的視角是結合時間序列(危機的生命周期理論)加以分析,也是在危機發生、發展的每一階段制定出相應的戰略(包括危機管理的準備、預警、處理及恢復等幾個階段)。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危機管理包含對危機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務的管理。就其本質而言,危機管理是一種非程序化決策,這類決策極為復雜而困難,往往關系到組織的安危。為了最大程度地限制和避免公共緊急狀態給社會的基本秩序所造成的危害,世界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和對策來處理與狀態有關的危機事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立法、完善機制、機構建設等幾個方面,而目前我國在舊有體制下成長的傳統危機管理模式在這幾個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因而很難及時、有效地處理危機事件的全球性危機。
第一,中國危機管理的立法現狀
為有效應對各種危機事件,世界各國首先開展的工作就是制定相關的法律,統一規定政府在處理危機事件中的職權和職責,確定依法對抗緊急狀態和危機情境的法治原則,而我國目前對公共緊急狀態和危機情境的對抗手段比較分散。從立法角度來看,我國先后制定了對付社會動亂的《戒嚴法》,對付重大自然災害的《防震減災法》(1997年)、《防洪法》(1997年)和《消防法》(1998年)等,不過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部門管理的色彩很重,在突發性危機事件的應對上也存在協調等多方面的問題。同時,我國也沒有從國家安全的高度制定長期的反危機戰略和應急計劃,使得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各級政府的危機預警能力和相互之間的協同能力較低。
第二,危機管理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
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是危機管理中兩項最基本的制度,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由于公共緊急狀態給民眾生命和財產所造成的損失和給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壞。由于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國家緊急事務管理機構,不能把危機的前期控制過程納入政府長遠的戰略目標、規劃與日常管理中。政府也沒有從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高度制定反危機戰略,導致政府很難發現危機發生之前特定潛伏期的種種外部表征,而在危機爆發后處理過程中政府往往倉促上陣,形成撞擊式的被動反映模式。同時,我國目前對危機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也不能完全適應危機管理件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危機管理各部門彼此獨立,政府對單項危機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比較強,而對需要各種資源協同運作的復合型危機的快速反應的效率比較低。
摘要:近一年,美國金融危機,美元、歐元紛紛貶值,全球經濟衰退,股市動蕩,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劇烈震蕩,銀行信貸緊縮,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漲,人工成本上升,環境惡化與綠色環保的沖突等各種發展中的問題紛紛涌現。導致全球買方市場需求大幅下降,企業生產能力過剩,金融危機已轉變為嚴重的經濟危機,所有的企業都要面向國際市場這樣一個大環境,因此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不斷的增加。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企業風險
美國金融海嘯波濤洶涌,席卷全球,根據目前形勢來看,已經演變為更加劇烈的經濟危機,華爾街的恐慌從3月中旬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的倒閉開始,在經歷了多家州立銀行倒閉、兩房公司陷入困境、以及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被收購之后,似乎仍然沒有達到頂峰,因為人們發現金融風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在逐步擴大,中國在這場經濟危機中不可能獨善其身,同樣受到重大影響。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從8月份到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可能將很快走向通貨緊縮。宋國青稱,CPI同比往下走,從8月份到現在來看,將很快走向通貨緊縮,從9月份的數據上看,大宗商品煤炭、鋼鐵、建材等價格跌勢持續。8月份我國用電量實際增長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滑,江蘇、山東這兩個對我國GDP增長貢獻較大的省,用電量最大增幅只有0.3%,上海已經是負增長。十一之后史無前例的中小企業“倒閉潮”也有愈演愈烈之勢,僅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在經歷了年初新《勞動合同法》帶來的沖擊之后,又陷入了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大幅增加、資金緊張的困境,截至9月底,東莞倒閉的企業大大小小或已逾萬家。而其他勉強支撐下來的企業目前除了資金短缺,又要面對訂單匱乏的新困境。由于全球經濟的下行態勢,外向型企業出口訂單景氣度回落而國內需求又很難彌補這一缺口,產品毛利率大幅下降,現在這種勢頭持續蔓延。
據權威機構調查,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高達1100種之多,特別是全球經濟危機的加劇,政策錯位、戰略迷失、融資艱難、管理困惑、人才流失、現金流困難、客訴增加、銷售不暢、文化瓶頸、品牌危機、媒體的負面報道等危機撲面而來,企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企業必須正視和理性分析目前所存在的危機和隱性風險,增加企業抗風險能力,能夠安全的“過冬”。
一、“冬天”來臨之際企業該如何應對:
1、樹立危機意識;2、重新審視原來的管理模式和思想;3、審視自身的戰略資產和核心競爭力4、結構上的升級;5、“冬天”不是蟄伏而是自身內部的優化調整;6、資源整合特別是現金流的整合;7、開源節流;8、在危機中尋找機會。
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全球性經濟危機,各國的實體經濟都已受到較大的負面沖擊,調整周期可能長達3年。
2008年12月1日,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預測,2009年全球貿易額將收縮2.1%,是自1982年以來的首次下降,由此金融危機對出口導向型國家的影響將加劇。
市場信用風險大幅上升
全球企業和金融機構的信用狀況普遍下降,企業和金融機構倒閉大量發生,國際國內信用風險將大幅上升。
2009年美國將有6.2萬家企業破產;西歐破產企業數量將增加1/3,增至19.7萬家,其中法國將有6.3萬家企業倒閉,破產企業增長幅度最大的將是西班牙,愛爾蘭和英國。而2008年1~11月日本就已有1.43萬家企業倒閉,創下了5年來的新高。
從倒閉原因看,“流動資金匱乏”(同比增加37.2%)尤為突出,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導致資金鏈惡化的企業增多,年底可能進一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