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中德育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現代中國,教育領域中的傳統觀念備受沖擊,社會問題也因教育的導向而日趨復雜。片面追求升學率一度把教育抬至巔A峰也引向絕路,拜金主義又使教育落到低谷,走進迷茫;青少年犯罪率的直線上升,引發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大聲疾呼。作為以升學預備教育的重點高中,其擔負的主要任務是為大專院校輸送合格人才。“合格”,不僅僅是高考成績的合格,同時必須兼備良好的品質,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當前應重視重點高中德育實效的研究和實踐。
一、重點高中德育實效低的主要表現和原因
1、德育實踐力度不夠。重點高中雖然對堅持以德育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具體的德育實踐上,盡管在制訂學校計劃時都強調德育,但為了升學率這一評估學校辦學質量的第一尺度,學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2、德育內容空泛。有的重點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為規范上,把德育歸結為或等同于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較少或者沒有考慮日常行為規范的內核是什么;只教育學生應該怎么做,而不講為什么這樣做,使學生很難從思想和行動上接受,有的即使暫時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內容之一,所以有些重點高中只是應付課時,學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較差。
3、德育途徑單一,方法死板。重點高中的德育教學多年來一直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且慣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學生總處于被動教育地位,這種教育方法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德育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只是迫于學校、教師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培養。
4、德育評價不規范,因人而異。有些重點高中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時,總是以最后閉卷考試為依據。這樣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一般是優,那些升大學有把握的學生即使犯了錯誤,學校往往不能嚴肅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績較好。而有些德育考試成績不佳,而平時表現較好的學生,由于沒有被教師發現,所以德育成績平平。這樣就會引導學生去死記硬背幾個條條就行了,平時行為無所謂。導致有些重點高中的學生說一套,做一套,形成雙重人格。
德育,尤其是中小學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占有主導地位。但如何評價一所學校的德育實績,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這是推動學校德育現代化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因此,我們在接受國家教委重點課題的基礎上,成立課題組,在多次實驗實踐的過程中,嘗試制定一個較完整的德育評估指標體系。
對學校來說,評價指標實際上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導向儀,是學校德育水平的測量儀,是發揚成績、糾正偏差的校正儀。可見,德育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指導方案。
因此,設計制定學校德育評價指標是一件責任重大、十分嚴肅的工作,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既要遵循德育的規律,依據教育的理論,使指標體系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基礎上,又要考慮本地區教育的特殊情況。所以,我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有關精神,制定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努力把握德育評價中諸指標因素的內涵、作用、結構及相關關系。
一、指標要素構成
我們把中小學德育要素分為五大類25種,簡列如下:
(一)決策因素┌德育目標
德育,尤其是中小學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占有主導地位。但如何評價一所學校的德育實績,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這是推動學校德育現代化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因此,我們在接受國家教委重點課題的基礎上,成立課題組,在多次實驗實踐的過程中,嘗試制定一個較完整的德育評估指標體系。
對學校來說,評價指標實際上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導向儀,是學校德育水平的測量儀,是發揚成績、糾正偏差的校正儀。可見,德育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指導方案。
因此,設計制定學校德育評價指標是一件責任重大、十分嚴肅的工作,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既要遵循德育的規律,依據教育的理論,使指標體系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基礎上,又要考慮本地區教育的特殊情況。所以,我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有關精神,制定學校德育評價指標體系,努力把握德育評價中諸指標因素的內涵、作用、結構及相關關系。
一、指標要素構成
我們把中小學德育要素分為五大類25種,簡列如下:
(一)決策因素┌德育目標
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人的道德、科學、文化等方面的素質,這是教育天經地義的任務。然而在我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小學的學科教育任務過分集中在提高學生解題和應試能力方面,而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方面做得相當不夠,中學生物學科當然也不例外。隨著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招生形勢的好轉,如何盡快將課堂教學由應試型向素質型轉化便成為廣大教師包括生物教師必須面對和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本課題組從九七年起在兩屆學生中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獲得課型轉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及實施后的實際效果。
一、實驗研究的理論依據,假設及研究方法
㈠理論依據
研究生物課堂教學如何由應試型向素質型轉化,就是針對傳統課堂教學應試教育的弊病,在不影響正常知識傳授的前提下,探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全面、綜合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和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并檢測其效果。本課題組研究的內容包括:改進實驗課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在常規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在常規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有效突破難點內容,掌握相關知識;改進習題課的評講方法,以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落實德育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等。
我們所研究和實施的生物課堂教學由應試型向素質型轉化的以上諸多途徑和方法,從理論上看,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能夠起到明顯的作用。
首先,從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的要求方面,現代社會需要更多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較高的勞動者,而我們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所探討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探究能力、科學素養、思想品德素養等,無疑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